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凡

作品数:30 被引量:184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中医
  • 7篇黄芩
  • 6篇慢性
  • 5篇细胞
  • 4篇抑郁
  • 4篇配伍
  • 4篇中医药
  • 4篇肿瘤
  • 4篇莪术
  • 4篇萎缩性
  • 4篇萎缩性胃炎
  • 4篇胃炎
  • 4篇慢性萎缩性
  • 4篇慢性萎缩性胃...
  • 3篇蛋白
  • 3篇药理
  • 3篇神经发生
  • 3篇皮质
  • 3篇皮质酮
  • 3篇中药

机构

  • 30篇南京中医药大...
  • 3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南阳理工学院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作者

  • 30篇赵凡
  • 18篇唐德才
  • 13篇尹刚
  • 7篇瞿融
  • 7篇张卫华
  • 4篇谭峰
  • 3篇卞勇
  • 3篇刘敏
  • 2篇顾俊菲
  • 2篇王旭
  • 2篇宋莹莹
  • 2篇戴建国
  • 2篇臧文华
  • 2篇张硕
  • 2篇郭秀霞
  • 1篇刘涛
  • 1篇高卫萍
  • 1篇黄仕文
  • 1篇丁宁
  • 1篇王钢

传媒

  • 4篇南京中医药大...
  • 3篇中国实验方剂...
  • 3篇中医杂志
  • 2篇时珍国医国药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中药药理与临...
  • 2篇中国中医药现...
  • 2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吉林中医药
  • 1篇新中医
  • 1篇云南中医学院...
  • 1篇中医教育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中医药管理杂...
  • 1篇现代中医药

年份

  • 1篇2025
  • 8篇2024
  • 4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枳术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COX-2和VEGF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观察枳术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已建立CAG模型的大鼠,分为模型组,胃复春(0.86 g·kg-1)组,枳术颗粒高、中、低剂量(20,10,5 g·kg-1)组。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胃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腺腔结构不完整,炎细胞浸润黏膜全层,体重增长率降低,COX-2,VEGF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枳术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及胃复春组均显著增加CAG大鼠体重增长率(P<0.01),下调大鼠胃组织COX-2,VEGF蛋白及mRNA表达(P<0.01);与胃复春组比较,枳术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均显著增加CAG大鼠体重增长率(P<0.01),高剂量组可下调大鼠胃组织COX-2,VEGF蛋白及mRNA表达,但无明显差异。结论:枳术颗粒可加快大鼠体重增长,使CAG大鼠胃黏膜组织得到改善和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为下调胃黏膜破坏因子COX-2,VEGF的表达,起到预防及治疗作用。
赵凡唐德才张硕郭秀霞尹刚戴建国
关键词:枳术颗粒慢性萎缩性胃炎环氧合酶2
国家级一流课程麻黄类方药应用思维实训虚拟仿真实验的建设
2024年
以“仿真沉浸,虚实互补,思维培养,能力铸造”为教学理念,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麻黄类方药应用思维实训虚拟仿真实验”。该实验包括预习模块、麻黄类方应用模块、不良反应探究模块、方药探究模块,运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探究教学法、反馈研讨法等多种方法,采用多维度评价方法考核,对于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辨证思维及识证选方、遣药制方等思维和能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卫华唐德才宋莹莹谭峰刘敏赵凡
关键词:方剂学中药学实验教学
含黄芩抗抑郁复方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9年
查阅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显示,含黄芩抗抑郁方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含黄芩抗抑郁方主要为柴胡类方,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等,临床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主要的抗抑郁机制涉及调节HPA轴、脑内单胺递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
赵凡尚志远张卫华瞿融
关键词:抑郁黄芩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芩温胆汤
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LC-MS与分子对接探讨黄芪-莪术药对治疗卵巢癌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被引量:7
2023年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液质联用(LC-MS)及分子对接技术分析黄芪-莪术药对治疗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的有效成分、关键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SWISS、Drugbank、DisGeNET和GeneCards等数据库及文献研究,合并LC-MS定量分析的黄芪-莪术药对代表性成分信息,获得药对潜在活性成分并筛选其抗OC的主要作用靶点,并借助Metascape数据库对其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运用AutoDock Vina对黄芪-莪术核心活性成分与关键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其结合活性。结果整合网络药理学及LC-MS技术筛选得到黄芪-莪术药对治疗OC核心活性成分主要为黄芪中黄酮类化合物及莪术中姜黄素类化合物;PPI分析发现其潜在关键靶点为TP53、AKT1、VEGFA、MYC、EGFR等;GO、KEGG富集分析结果涉及调节信号通路的蛋白激酶,并与MAPK、HIF-1等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黄芪-莪术药对治疗OC的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强的结合活性。结论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联合LC-MS及分子对接技术,可快速分析黄芪-莪术药对潜在活性成分,并初步揭示了成分-靶点-通路之间的关系。
祖玥梁研孙若岚赵凡卞勇唐德才尹刚
关键词:卵巢癌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液质联用
从肿瘤细胞黏附异常探讨慢性应激加剧肿瘤转移的中医药防治思路被引量:1
2024年
肿瘤细胞黏附异常是肿瘤转移的关键步骤,其中肿瘤细胞的同源黏附减弱、异源黏附增强是导致肿瘤转移的重要原因。慢性应激可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联动调控肿瘤细胞的同源与异源黏附而加剧肿瘤转移。结合中医学和西医学对肿瘤转移的认识,认为中医理论中“气机郁滞、癌毒传舍”病机与慢性应激触发的肿瘤细胞黏附异常具有高度关联性,气机郁滞与慢性应激及其激活的交感神经系统关系密切,癌毒传舍则从中医学角度阐释了肿瘤细胞黏附异常而致肿瘤转移的机制。调气解毒方药可通过调控“交感神经系统—肿瘤细胞黏附”的关键环节达到改善慢性应激并抑制肿瘤转移的目的。
赵凡尹刚谭峰温芳瞿融唐德才
关键词:肿瘤转移慢性应激气机郁滞癌毒
从动静辩证关系探讨补气活血药抗肿瘤转移的内涵被引量:6
2022年
中医历代肿瘤治疗屡用活血类药,但学界对此频有争议。究其原因,大抵以肿瘤转移为完全“动态”过程认识为前提,认为其运用有助扩散转移之虞。受《黄帝内经》“传舍”理论启示,根据文献及前期课题研究成果,认为肿瘤转移是动静结合的过程,而癌栓黏附血管内壁的“静态”过程更为关键。补气活血药可改善血瘀状态,调控肿瘤转移,并一定程度加强同质肿瘤细胞之间的黏附,起到有利抗肿瘤转移的双相作用。于此,用补气活血药进行抗肿瘤治疗当为常态。
余倩慧刘夫艳尹刚刘敏赵凡梁众擎孙若岚梁研高锦殷莺徐梦唐德才
关键词:肿瘤转移
基于均匀设计法评价柴胡-黄芩的配伍比例及抗抑郁机制被引量:24
2019年
目的:研究柴胡-黄芩药对发挥抗抑郁功效的最佳配伍比例,探讨其可能的抗抑郁机制。方法:取柴胡、黄芩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的规定用量,按照二因素七水平均匀设计表进行配伍分组。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应激(CUMS)方法造模,抑郁症模型小鼠灌胃给予柴胡-黄芩不同配伍比例的水煎剂,观察其对模型小鼠糖水偏好、强迫游泳、悬尾、开野等行为学试验的影响。将所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回归方程求解最佳配伍比例。对优选的配伍比例进行验证,并测定小鼠脑海马环磷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的水平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探讨柴胡-黄芩药对可能的抗抑郁机制。结果:与空白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糖水偏好率显著降低(P <0. 01),开野穿格次数显著减少(P <0. 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和悬尾不动时间显著延长(P <0. 01);给予柴胡-黄芩水煎剂可增加模型小鼠的糖水偏好率(P <0. 05,P <0. 01)和穿格次数(P <0. 05,P <0. 01),缩短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和悬尾不动时间(P <0. 05,P <0. 01)。验证试验显示,柴胡与黄芩配伍后可改善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增加小鼠的糖水偏好率(P <0. 01),缩短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和悬尾不动时间(P <0. 05,P <0. 01);柴胡-黄芩(1∶1)配伍组及柴胡-黄芩(8∶3)配伍组均可显著增加模型小鼠穿格次数(P <0. 05,P <0. 01);柴胡-黄芩(1∶1)配伍组在强迫游泳试验和悬尾试验中优于柴胡-黄芩(3∶8)和(8∶3)配伍组(P <0. 05,P <0. 01),在糖水偏好试验和开野试验中显著优于柴胡-黄芩(3∶8)配伍组(P <0. 05),且柴胡-黄芩(1∶1)配伍组促进海马中CREB磷酸化和增加海马中BDNF表达的效果最佳。结论:柴胡-黄芩药对可改善CUMS小鼠抑郁样行为,发挥抗抑郁功效,其最佳配伍比例为1∶1,最佳用量均约为5 g,其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海马中CREB磷酸化和增加海马中BDNF表达有关。
周丽萍李国春章宸一瑜赵凡李亚芹马世平瞿融
关键词:柴胡-黄芩配伍比例均匀设计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行为学实验
中医药教育领域“科研反哺教学”的文献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
2024年
目的探究中医药院校在“科研反哺教学”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自2000年1月1日—2023年7月1日与中医药教育领域“科研反哺教学”相关的文献,通过NoteExpressV 3.6进行文献数据整合,以文献计量学为理论支持,利用CiteSpace 5.7.R5 Advanced软件对发文趋势、作者、关键词、突现词等进行分析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结果研究最终纳入847篇文章。年度发文量总体上呈波动式上升,其中2017—2021年是该领域发文量最高的5年。2000—2023年,共有647名学者参与了该领域的研究。其中,辽宁中医药大学的贾连群教授发文量最多,是中医药教学领域“科研反哺教学”研究核心学者之一。河南中医药大学为领头机构,并与天津中医药大学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综合关键词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教育领域“科研反哺教学”的热点研究主要包括教学改革、科研能力、创新能力3个热点关键词,是中医药“科研反哺教学”的一体两翼。在中医药课程教学改革领域,研究热度较高且具有爆发力的2个研究热点是“守正创新”和“研究生培养”,预计它们将成为该领域的新兴研究热点。结论中医药教育领域“科研反哺教学”还处于理论及实践探索阶段,研究主要关注教学改革、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等热点领域,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产生影响。
温芳姚映芷黄仕文赵凡谭峰管华全张卫华
关键词:中医药科研反哺教学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
黄芩基于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对慢性皮质酮诱导的抑郁小鼠神经发生的影响被引量:7
2023年
目的:研究黄芩对慢性皮质酮诱导的抑郁小鼠神经发生的影响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将50只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斯西酞普兰组、黄芩低剂量组及黄芩高剂量组,慢性皮质酮皮下注射6周诱导抑郁模型小鼠,造模3周后再给予艾斯西酞普兰10 mg/kg,黄芩0.75、1.5 g/kg治疗3周。给药结束后进行糖水偏好、悬尾、强迫游泳、开场、新颖摄食行为学测试,ELISA检测血清皮质酮含量,免疫组化检测海马齿状回Ki-67及BrdU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糖水偏好率显著降低(P<0.01),悬尾和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显著延长(P<0.01),新颖摄食实验中摄食潜伏期显著增加(P<0.01)、食物消耗率显著降低(P<0.01),血清皮质酮含量显著升高(P<0.01),海马齿状回Ki-67及BrdU阳性细胞数显著降低(P<0.01),海马组织p-PI3K、p-AKT、p-GSK3β、β-catenin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斯西酞普兰组和黄芩高剂量组糖水偏好、悬尾、强迫游泳、新颖摄食行为学指标显著改善(P<0.01,P<0.05),黄芩低剂量组悬尾、强迫游泳、新颖摄食潜伏期指标显著改善(P<0.01,P<0.05),艾斯西酞普兰组及黄芩高剂量组p-PI3K、p-AKT、p-GSK3β、β-catenin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P<0.05),黄芩低剂量组p-AKT、β-catenin蛋白表达上调(P<0.01,P<0.05)。结论:黄芩可改善慢性皮质酮抑郁模型小鼠的抑郁样行为,促进神经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
赵凡张卫华孙若岚梁研瞿融
关键词:黄芩皮质酮神经发生抗抑郁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中医药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用药规律被引量:31
2022年
目的:挖掘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成方规律,以期为临床遣方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中近40年来中医药治疗中晚期NSCLC的临床研究文献作为数据来源,通过筛选后建立方剂数据库,再运用数据挖掘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系统聚类、因子分析及复杂网络构建等。结果:经过纳排标准筛选出307篇临床文献,包含方剂483首。中晚期NSCLC常见证候以气阴两虚为主,证候要素以气虚、阴虚、痰、血瘀、热(火)邪、毒邪、湿邪多见。使用的药物类别以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和活血化瘀药较为集中。使用高频次药物为黄芪、甘草、麦冬、浙贝母、茯苓等,其中四气以寒性最为常见,五味以苦、甘、辛味居多,归经主要集中在肺、脾、胃经。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关联强度较高的规则有17条,因子分析中可提取公因子数为10个,系统聚类分析得出5大类。复杂网络分析提示核心中药处方为六君子汤合益气养阴解毒方加减。结论:益气养阴、健脾化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是中医药治疗中晚期NSCLC的基本治则,数据挖掘的核心组合和新方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但仍需与中医理论相结合,有待进一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给予验证。
邓正亭赵凡赵彤吕灿林玩福梁淑芳刘涛程彬彬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药用药规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