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雯佳

作品数:10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地震局任务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地震
  • 4篇震源
  • 4篇加速度记录
  • 2篇应急
  • 2篇震源机制
  • 2篇震源机制解
  • 2篇L2
  • 2篇12
  • 1篇地震发生
  • 1篇地震各向异性
  • 1篇地震加速度
  • 1篇地震监测
  • 1篇地震数据
  • 1篇地震应急
  • 1篇地震应急救援
  • 1篇地震灾害
  • 1篇地幔
  • 1篇地幔流
  • 1篇点源
  • 1篇动力学

机构

  • 8篇中国地震局兰...
  • 5篇北京市地震局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作者

  • 10篇赵雯佳
  • 4篇徐平
  • 3篇林向东
  • 2篇白立新
  • 1篇祝恒书
  • 1篇宋立军
  • 1篇龙锋
  • 1篇武敏捷
  • 1篇武安绪

传媒

  • 2篇内陆地震
  • 2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地震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WMN技术用于构建新型地震应急救援无线通讯平台的分析与设想被引量:6
2008年
传统的WLAN(Wireless LAN无线局域网)因为其单跳的网络特性造成了通讯瓶颈,这也使得其不能很好地满足地震应急救援通讯对效率、准确、安全等特性的要求。一种新型的无线网络形式WMN(Wireless Mesh Network无线网状网)的出现为构建下一代地震应急救援无线通讯系统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基础。通过对传统地震应急救援无线平台和WMN的介绍,分析了构建新型地震应急救援无线通讯平台的技术指标和可行性,并且给出了平台搭建建议,最后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祝恒书宋立军赵雯佳
关键词:地震灾害应急救援
2011年10月12日北京市石景山区ML2.1地震近场加速度记录初步分析
本文选取2011年10月12日北京市石景山区2.1级地震震中附近约20km内12个强震台记录的加速度记录数据,利用GMT软件进行格点拟合,获取峰值加速度影响场分布图和动态影响场分布过程图。选用首都圈23个宽频带台站数据,...
赵雯佳徐平林向东白立新
关键词:地震数据加速度记录震源机制解
文献传递
板块构造与地幔流的动力学:从局部尺度到全球尺度
2011年
板块构造受控于集中在板块边界的推动力和阻力,然而由观测资料所约束的高精度全球地幔流模型仍面临着计算上的挑战。我们利用最新的自适应网格细化算法,将板块边界的分辨尺度下降到1km,通过分析相接板块的运动,在并行计算机上模拟全球地幔流。在上地幔中,当消减板块向下俯冲时,往往会产生弧后扩张和板片回退现象。下地幔中冷的热异常通过狭窄的高粘性的板块与洋壳相耦合,导致洋壳运动速度的下降。在海沟区域,弯曲岩石层内的粘性耗散占整个岩石层和地幔总耗散的5%至20%。
G. StadlerM. GurnisC. BursteddeL. C. WilcoxL. AlisicO. Ghattas赵雯佳余丰晏(校)吕春来(复校)
关键词:地幔流动力学并行计算机粘性耗散
2011年10月12日北京市石景山区M_L2.1地震近场加速度记录初步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根据近场强震台加速度记录对2011年10月12日北京市石景山区ML2.1地震的加速度影响场进行了计算分析。同时使用了首都圈宽频带数字台站记录数据通过P波初动格点尝试法解算出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与加速度影响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加速度影响场水平向加速度高于垂直向;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分布区和加速度影响场高低速度过渡区总体呈EW向或NEE向分布,与震源机制解结果的两个节面走向较为一致;加速度衰减NS向快于EW向。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强震或较大地震发生后快速判定震害影响场提供参考依据。
赵雯佳徐平林向东白立新
关键词:峰值加速度震源机制解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防震减灾研究前沿综述被引量:8
2016年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除了传统的地震观测数据以外,各种新型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出现,积累了大量来自于社会群体的震情反馈数据,为开展智能化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与此同时,诸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大数据技术也为高效地处理地震学相关数据、开发新型防震减灾应用技术提供了支撑。基于以上背景,整理了近年来发表在国际顶级刊物和会议上的,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若干防震减灾相关前沿成果,并结合实时地震监测、应急管理及震后舆情监控等3个主要应用领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与讨论。最后,对大数据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其他潜在应用进行了展望与讨论。
赵雯佳
关键词:大数据地震监测应急管理
2011年10月12日北京市石景山区M_L2.1地震近场加速度记录初步分析
2012年
2011年10月12日,北京市石景山区(39.95°N,116.16°E)发生了一次ML2.1地震,震源深度约6.2km。此次地震发生在北京市区内,尽管震级较小,但有感范围较大,曾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即根据近场强震台加速度记录和首都圈宽频带台站记录数据,对此次地震加速度影响场进行计算分析,并与震源机制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强震或较大地震发生后快速判定震害影响场提供参考依据。
赵雯佳徐平林向东白立新
关键词:地震发生地震加速度震源深度有感范围
首都圈地震活动完整性震级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根据首都圈活动构造展布特征,将首都圈划分为西区、中区、东区三个地区,采用拟合效果测试法计算首都圈及各分区1970年以来最小完整性震级随时间的变化,并且依据各研究区域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将各研究区域从时间上划分为三个研究时段,分别研究各时段最小完整性震级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各时段的最小完整性震级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而且2000年以来各研究区域的最小完整性震级趋于稳定,MC均能控制在ML2.0以内。
武敏捷武安绪龙锋林向东赵雯佳
关键词:首都圈
从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巨型逆冲断层破裂得到的经验教训
2012年
发生于2004年的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因其规模巨大,并且造成了毁灭性的后果,而得到广泛的研究。研究者通过分析大量高质量的地震、大地测量和地质数据,提出很多构造模型,以进一步了解这次地震的破裂长度、持续时间、断层几何形状、破裂速度和滑动过程等信息。一些最新的模型尽管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在大尺度特征上都是一致的,例如,沿着整个长1300~1500km的破裂区域都有明显的同震滑动。块体滑动的速度非常快,足以辐射出地震波。由于这次地震的规模很大,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这也促使人们创造和发展新的分析和反演方法,如多源反演、高频体波成像,以及通过卫星观测海啸浪高和重力变化等。苏门答腊巨型逆冲断层地震是40年来发生的最大地震,也是到目前为止资料记载保存最完好的地震,但它的一些特性与其他大的俯冲带地震看起来没有根本上的不同。
P.ShearerR.Bürgmann赵雯佳
关键词:海啸预警
基于水库气枪震源的剪切波分裂初步研究
各向异性是地球内部介质的一个重要的特性。地震各向异性一直是地球物理研究的重要领域,而剪切波分裂分析是近年来探求地震各向异性的一个主要方法。本文概述了地震各向异性研究的简要历程,以及地震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的理论,介绍了...
赵雯佳
关键词:剪切波分裂气枪震源固体潮地震各向异性
文献传递
2011年10月12日北京市石景山区M2.1地震近场加速度记录初步分析
2011年10月12日,北京市石景山区(39.95°N,116.16°E)发生了一次M2.1地震,震源深度约6.2 km。此次地震发生在北京市区内,尽管震级较小,但有感范围较大,曾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即根据近场强震台加速度...
赵雯佳徐平林向东白立新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