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敏霞
- 作品数:7 被引量:60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皮电神经刺激足三里穴位对慢传输型功能性便秘患者作用及机制研究
- 背景:慢传输型功能性便秘是功能性便秘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方案,通过对经皮电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
- 邱敏霞
-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足三里穴位
- 文献传递
- 上消化道功能性疾病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背景:了解上消化道功能性疾病(UFDs)与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UODs)临床特点的差异,有助于临床医师诊断思路的形成。目的:分析UFD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6年7~8月因消化不良于武汉协和医院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者行连续问卷调查。UFDs的诊断参照罗马Ⅲ标准。结果:UFDs中女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UODs(P=0.000),恶性肿瘤中男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UFDs(P=0.000)。恶性肿瘤和良性UODs发病年龄显著高于UFDs(P=0.000和P=0.026)。各年龄段消化不良患者中均以良性UODs所占比例最高,UFDs比例在65岁前基本呈下降趋势,恶性肿瘤则在35岁后大致呈上升趋势。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上腹烧灼感、上腹不适、反酸、嗳气、烧心发生率显著低于糜烂溃疡性胃十二指肠疾病(P<0.05),早饱、腹胀、上腹不适、上腹饱胀、呕吐、食欲下降发生率显著低于胃十二指肠肿瘤(P<0.05)。UFDs可出现消瘦、贫血和吞咽困难症状,但发生率显著低于恶性肿瘤(P<0.01)。结论:UFDs与UODs在性别、发病年龄、消化不良症状、报警症状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细致分析其临床特点可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思路。
- 高晓阳邱敏霞黄虹侯晓华
- 关键词:问卷调查
- 胰腺囊性疾病临床诊断分析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病变(PCL)的发病及诊断方法。方法对经手术或病理证实为胰腺囊性病变的134例患者,从性别、年龄、病程、既往史、伴发症、症状、体征、影像学诊断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集胰腺假性囊肿(PPC)107例、真性囊肿(TPC)12例、囊性肿瘤(PCT)15例。囊性肿瘤组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假性囊肿组(P=0.003)。假性囊肿组有急、慢性胰腺炎史的病例数显著多于真性囊肿和囊性肿瘤组(P值分别为0.000和0.000),假性囊肿组胆道结石的病例数明显多于囊性肿瘤组(P=0.005),而真性囊肿组同时伴有肝、肾囊肿的病例数显著高于假性囊肿组(P=0.000)。CT对假性囊肿和囊性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高于B超(P值分别为0.000和0.02)。结论胰腺囊性疾病应根据其发病情况、相关病史及影像学特点进行仔细分析,才能有助于明确囊性病变的性质。
- 高晓阳邱敏霞丁炎波赵秋侯晓华
- 关键词:胰腺囊肿
-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相关性腹泻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08年
-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革兰阳性肠道病原体。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相关性腹泻(CDAD)及其引起的假膜性肠炎为消化道多发病。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可产生毒素A和毒素B,侵入肠黏膜后引起细胞病变,导致一系列感染相关临床表现。免疫学机制在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CDAD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其检测和治疗作一综述。
- 邱敏霞刘诗
- 关键词:梭菌腹泻小肠结肠炎伪膜性酵母菌
- 遗传多态性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关系被引量:3
- 2008年
-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 blebowel 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疾病,病因尚不清楚,先前的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与下列因素有关:胃肠动力学异常,内脏感觉异常,精神因素,神经递质和肠道菌群失衡,肠道感染以及食物不耐受等因素.而近来遗传因素和IBS发病关系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本文综述遗传和相关基因多态性与IBS发病之间的联系.
- 邱敏霞刘诗
-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基因多态性
- FD罗马Ⅲ与罗马Ⅱ标准在临床应用中的比较
- 目的比较功能性消化不良(FD)罗马Ⅲ与罗马Ⅱ诊断标准的异同点,提高对罗马Ⅲ标准的认识。方法对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连续患者进行研究,2552例中有2195例同意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项目、病程、消化不良症状、下消化道症状...
- 高晓阳邱敏霞黄虹侯晓华
- 关键词:消化道症状
- 文献传递
- 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与罗马Ⅱ标准在临床应用中的比较被引量:44
- 2007年
- 目的比较功能性消化不良(FD)罗马Ⅱ与罗马Ⅲ诊断标准的异同点,提高对罗马Ⅲ标准的认识。方法2006年7月至8月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患者2552例,其中2195例同意接受问卷调查,其中有554例临床诊断为FD,按罗马Ⅱ和罗马Ⅲ标准进行诊断及分型,比较两种诊断标准的差异和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异同。结果①554例FD患者中符合罗马Ⅱ标准的有121例(21.84%),符合罗马Ⅲ标准的有158例(28.52%),两个标准对FD诊断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符合罗马Ⅱ和罗马Ⅲ标准的有71例。②按罗马Ⅱ和罗马Ⅲ标准诊断为FD的两组患者均以女性为主,但性别、年龄、发病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830、0.711和0.802)。③按罗马Ⅱ标准分型,溃疡样型82例(67.77%),运动障碍型34例(28.10%),非特异型5例(4.13%);按照罗马Ⅲ标准分型,仅符合上腹痛综合征(EPS)者为75.32%(119/158),仅符合餐后不适综合征(PDS)者为15.82%(25/158),同时符合PDS和EPS标准者为8.86%(14/158)。④按罗马Ⅱ和罗马Ⅲ标准诊断为FD的患者,上腹痛、腹胀、早饱、餐后饱胀、上腹饱胀、上腹烧灼、烧心、恶心、呕吐、反酸、嗳气、食欲下降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罗马Ⅱ标准的FD患者上腹不适症状发生率高于符合罗马Ⅲ标准的患者(P= 0.012)。⑤两组分别有11.57%(14/121)和13.92%(22/158)患者伴有下消化道症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1)。结论在FD诊断率上罗马Ⅲ标准高于罗马Ⅱ标准,且罗马Ⅲ标准更利于操作和评估。在患者一般情况及临床症状等资料方面两项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样本量较少,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评价。
- 高晓阳邱敏霞黄虹侯晓华
- 关键词:胃肠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