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慧如

作品数:22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逢甲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电子电信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文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当代诗
  • 5篇现代诗
  • 4篇诗歌
  • 4篇台湾现代诗
  • 3篇意象
  • 2篇当代汉诗
  • 2篇隐喻
  • 2篇游戏
  • 2篇语调
  • 2篇诗学
  • 2篇诗语
  • 2篇抒情
  • 2篇台湾诗歌
  • 2篇转喻
  • 2篇文学
  • 2篇现当代
  • 2篇后现代
  • 2篇汉诗
  • 1篇当代汉语
  • 1篇当代诗学

机构

  • 22篇逢甲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作者

  • 22篇郑慧如
  • 1篇张桃洲
  • 1篇颜炼军
  • 1篇李海英

传媒

  • 9篇江汉学术
  • 3篇诗探索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江汉大学学报...
  • 1篇文学与文化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台湾当代诗的后现代理论轮廓
2013年
在台湾当代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中,后现代的"后"同时具备"现代主义之后"及"对现代主义的反动"两种意涵。居于台湾"主流"位置的后现代论述,恒以简化的标签横扫文学界与文化界,昌言文类泯灭、意义崩解、游戏当道、解构至上,造成1980年代之后,文学创作者向边缘靠拢的风潮。权宜性的"后"字,极贴切地表述了后现代思维中的解构精神:既解构外于自我的一切,也趋向自我消解。台湾现代诗界对于后现代状况的发生与取名的意见大致可分为两派。不赞成或不喜欢后现代艺术表现的学者、炒作或消费后现代主义的评论者、及从文化角度研究后现代的学者除外,对于后现代思想的论述意见也有分岐明显的两派。通过探讨理论演绎后的台湾后现代论述轮廓,从时间上与美学上的后现代意涵,可把握台湾现代诗坛理解中的后现代诗特质,追溯历史发展中的各种派别与意见,进而讨论奚密、廖炳惠、简政珍对后现代的思索。
郑慧如
关键词:后现代理论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数字诗的发展与美感生成被引量:1
2014年
自1986年出现类程序语言的诗作,数字环境改变了解严后的台湾当代诗,而使得互动、制动、多向、多媒体、非平面、多重叙述的创作方式,大幅冲击了以平面出版、单纯文字构筑的文学环境,形成20世纪末备受瞩目的文化现象。从文字到图像与影音,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从单一文本到超文本,从作者往读者的单向灌输到作者与读者间的多重互动,数字语境下的台湾当代诗在文字与非文字、意象与意义之外,引逗出令人反思的情意姿态。数字语境之于台湾当代诗,呈显激发创作动力、扬掀传播媒体的革命、活化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管道,而未曾背离纯文字书写的文化论述。同时,做为工具的数字元素,在人为的发扬蹈厉之初,从试图摆脱单文本、纯文字、纸面传媒的当代诗发展背景,建构各种超文本、多媒体、多向性的作品,而使得文字与图像的依违关系由显而隐,无意间碰触意义释放、意象表现等问题。以超文本文学下的台湾当代诗发展为主,可描述1990年代以来,台湾当代诗在数字语境下的发展概况以及数字文学论述的建构;以网路社群中拈取苏绍连的数字创作为例,可探入台湾当代诗因传播媒介转变而开启的创作实验与诗艺格局。
郑慧如
关键词:超文本传播媒介
论台湾现代诗的抒情语调
2016年
语调就是语势,而语势就是诗人的表情范式。广义而言,以简御繁的音调轮廓或音阶走向呈现的是说话的情境、心情,与说话者的风格。语调主要表现为语句的音调轮廓或音阶运动的走势。语调存于声调中,必须透过声调的浮沉而实现。
郑慧如
关键词:语调现代诗抒情说话者语势音阶
不在场的镣铐——许悔之《遗失的哈达》评点
2013年
一许悔之(1966—),本名许有吉,生于台湾桃园。台北工专(现已改制为台北科技大学)化工科毕业。有鹿文化总经理兼总编辑。曾获多种台湾重要的文学奖。历任《中时晚报》《联合文学》《自由时报》等媒体编辑。1984年与诗友共创"地平线诗社"。已出版的创作集有童书《星星的作业簿》;散文集《创作的型录》《眼耳鼻舌》《我一个人记住就好》;诗集《阳光蜂房》《家族》《肉身》《我佛莫要,为我流泪》《当一只鲸鱼渴望海洋》《有鹿哀愁》《亮的天》;
郑慧如
关键词:媒体编辑诗探索诗行
论台湾现代诗中的“沉默”——以罗任玲诗作的陈述表现为中心被引量:2
2018年
沉默有如黑洞,带领读者进入诗的无边宇宙。在现代诗里,沉默以意象或陈述表现。它经常指向读者所发现的,字里行间的意蕴或符旨;但是阅读行为中"沉默"或"空隙"更难能可贵,更能在飘移的符征中生发阅读趣味。沉默是台湾中生代诗人罗任玲诗作的主要特色。"安静""静默""祥和""安详""宁静",是罗任玲诗中经常出现的关键词;纷扰世局和流行诗潮完全撼动不了她充满哲思的安详气质。倘若按照陈述语和意象语在诗行中的比重区分,罗任玲诗中的沉默至少有三种表现方式。其一,意象语虽未主宰一切叙述,但是整合叙述;其二,由藕断丝连的意象将死亡的想象置诸生存的描绘,在生死的纸上历练中凝结现实;其三,几乎泯除陈述语,而每行的意象之间就有隐约的命题,或从句式,或从语法,和意象互为表里。
郑慧如
关键词:台湾现代诗沉默
论1980年代以降台湾现代诗的现实书写被引量:1
2012年
从现实的四个命意出发,可列述现实书写的两个要件,进而聚焦于1980年代以降台湾现代诗的现实书写。可首先通过讨论外于共相的背景音乐式现实书写,即就诗作对现实的反应切入核心。1980年代之后,台湾现代诗的现实书写汇集各种手法而粲然大备,拓展观物方式而视野大开。1980年代以降,战后第一世代诗人成为了台湾现代诗创作与论述的主力,出于各种推波助澜的主客观因素,台湾现代诗的现实诗学已迄完成。
郑慧如
关键词:台湾现代诗诗性
诗现实的当代性
本文视"诗现实"为当代诗意象叙述的主要方式,捻出"当代性",作为讨论诗现实的切入点,检视诗中依违于想象与现实之际的语言运作。就诗中的叙述声音入手,本文采简政珍、孙维民、陈大为的诗作为研究主轴,探入诗风相类或相异的作品,尝...
郑慧如
文献传递
当代汉诗游戏论述的省思
2012年
本文以台湾当代诗的游戏论述与实践为对象,在一个对游戏论已经形成了假设与认知的文化体系中,讨论以游戏为基调的诗歌创作。本文的动机在整理个人阅读与研究的思辨及感受,也可视为对台湾近年来越演越烈的游戏创作风潮的学术反思。
郑慧如
关键词:当代汉诗
原型、叙事、经典化——以大荒、罗智成、陈大为的诗为例被引量:2
2012年
本文试图结合新批评和原型批评,从写作模式讨论大荒、罗智成、陈大为等三位诗人对中国古典文史原型人物的运用,在经典化底下探索诗人对传统的眷恋与创造。大荒以史入诗、罗智成炼思探史、陈大为化论为诗,呈现出值得珍视的文学质量。他们目击现代中文的发展,返身探索现代文学据以诞生的表现力与集体意识,消化吸收后,汇集为自己作品中的认知与想象,于是冬眠了千百年的原型人物悠悠苏醒,染织世情,化为现代诗人登顶的高峰。原型叙事从僵化到活化,从封闭到开放,因此可以藉诗人由悖反传统、回返传统到建立新传统的轨迹,找到一些反方向的言说,作为开涮原型、抽翻"传统"、播弄诗意的收束。
郑慧如
关键词:大荒叙事
意象书写的两个面向——白灵、简政珍诗例
本文细读简政珍的《淹水》和白灵的《关于慰安妇的美学说法》,藉以延伸讨论转喻和隐喻对意象书写的效用,并印证、省思、检讨我对隐喻和转喻的既定认知。基于有感的阅读,本文再就主题与结构、文字的时间性、比喻的稳定程度等三方面比较以...
郑慧如
关键词:隐喻转喻解构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