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欣平

作品数:48 被引量:246H指数: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7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中耳
  • 10篇中耳炎
  • 10篇手术
  • 10篇耳炎
  • 5篇源性
  • 5篇面神经
  • 5篇耳蜗
  • 5篇成像
  • 5篇磁共振
  • 5篇磁共振成像
  • 4篇外科
  • 4篇鼓膜
  • 4篇分泌
  • 4篇分泌性
  • 4篇分泌性中耳炎
  • 3篇置管
  • 3篇乳突
  • 3篇神经监测
  • 3篇神经瘤
  • 3篇渗出

机构

  • 47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北京市耳鼻咽...
  • 4篇天津市儿童医...
  • 2篇烟台市烟台山...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市大兴区...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48篇郝欣平
  • 34篇李永新
  • 13篇王杰
  • 10篇陈彪
  • 9篇陈树斌
  • 7篇杨本涛
  • 6篇石颖
  • 6篇于子龙
  • 5篇王翰菁
  • 5篇龚树生
  • 4篇韩德民
  • 4篇崔丹默
  • 4篇刘广平
  • 4篇马晓波
  • 4篇沈蓓
  • 3篇赵守琴
  • 3篇郑雅丽
  • 3篇梁凤和
  • 3篇张宗锐
  • 2篇赵啸天

传媒

  • 12篇中国耳鼻咽喉...
  • 6篇临床耳鼻咽喉...
  • 4篇中华耳科学杂...
  • 3篇中华耳鼻咽喉...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国际耳鼻咽喉...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国外医学(耳...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健康世界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听力语言...
  • 1篇中国医学文摘...
  • 1篇医学信息(中...
  • 1篇2010全国...
  • 1篇中华医学会2...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耳蜗中的SOX10阳性细胞的表达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SOX10在小鼠与人类内耳的表达与分布模式,探索SOX10在听力老化中的潜在调控机制.方法 从年轻的成年小鼠(1-3月龄)和老年小鼠(2-2.5岁)以及人类颞骨的捐助者标本中准备耳蜗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定...
郝欣平李永新韩德民Hainan Lang
小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策略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总结小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探讨小听神经瘤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在我科手术治疗的26例小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1例术前听力分级为B者,行颅中窝入路;其余25例术前听力分级均为C与D者,行迷路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回顾分析术前术后的面肌力弱、平衡障碍、耳鸣等情况,分析术中蜗神经的解剖完整性保存、肿瘤控制及复发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获益情况。结果 25例(96.2%)达到肿瘤全切除,1例因与面神经粘连过于紧密,做近全切除。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7年,随访19例,7例失访。无死亡、颅内感染病例。术后脑脊液耳漏1例,二次手术进行咽鼓管封堵,脑脊液耳漏消失。面神经解剖保存率100%,蜗神经解剖保存率88%。19例随访者中术后17例(89.5%)具有良好面神经功能,HB I与II级;另2例面瘫,HB III级。经颅中窝入路患者,术后听力C级。19例随访者中术前眩晕6例,术后5例(83.3%)眩晕消失,1例与术前相同。另13例术前无眩晕者,术后12例仍无眩晕与平衡障碍,1例出现体位改变时头晕或者快走时走路不稳。术前耳鸣15例,术后5例(33.3%)耳鸣消失或减轻,8例(53.3%)耳鸣程度与术前相同,2例耳鸣加重。术前4例无耳鸣,术后仍没有耳鸣。结论小听神经瘤是否手术需要考虑患者年龄,合并全身疾病、症状的严重程度,肿瘤生长速度,采取个性化治疗策略。对于没有实用听力者,推荐经迷路入路切除肿瘤,术中尽量保存蜗神经完整性,为人工耳蜗植入重建听力创造条件。
郝欣平陈树斌张家亮李永王杰王翰菁李永新
关键词:外科手术
鼓室负压及积液对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引出影响的初步观察
2023年
目的探索环境压与鼓室峰压补偿下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检测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的引出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设计,收集于2023年1月~2023年4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且C型鼓室图行鼓膜切开术的患者,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病例25例,共30侧耳。均行环境压与鼓室峰值负压补偿下的DPOAE检测。患者年龄22岁~75岁,平均年龄53.97岁。男性15例,女性10例。右耳13例,左耳17例.均为鼓膜切开术确认是否存在鼓室积液者。结果30侧C型鼓室图患者25侧术中发现明显积液存在;5侧术中未见明显积液。30侧患耳中环境压DPOAE仅1侧引出,10侧鼓室峰值负压补偿下DPOAE在不同频率可以引出。结论对于鼓室图为C型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部分环境压DPOAE引不出者峰压补偿DPOAE在不同的频率可以引出。
郝欣平王杰陈彪陈静刘辉傅新星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术中面神经监测的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探讨术中面神经监测的参数与面神经减压术后面瘫的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5只健康新西兰家兔 30侧面神经及 2 1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术中面神经监测 ,术后随访 6个月以上 ,使用 χ2 检验评估术中监测的情况与减压术后面瘫的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15只家兔30侧面神经监测中不同个体的面神经阈值几乎均为 0 .0 5mA ,在面神经的水平段、垂直段、颞骨外段其阈值也几乎均为 0 .0 5mA。 2 1例面瘫患者 ,术中肌电图 (EMG)引出者 14例 ,其中 13例减压术后面瘫的预后好 ,1例预后差 ;EMG未引出者 7例 ,其中 1例减压术后面瘫的预后好 ,6例预后差。结论 :术中面肌EMG的阈值能够较客观、稳定地评估面神经的功能。术中面肌EMG能否引出可以辅助预测面神经减压术后面瘫的预后情况 ,EMG能引出者预后好 。
郝欣平韩德民赵啸天李永新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面神经减压术肌电描记术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置管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回顾性研究38例低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临床诊疗及随访资料,分析术后复发率与腺样体切除、鼓室积液性状、病程长短、鼻部相关疾病、留管时间长短、围手术期用药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低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提供依据。方法搜集整理符合人组标准的38例因双耳罹患分泌性中耳炎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双侧鼓膜置管手术的3—6岁患儿临床资料,包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于门诊复查行专科查体及听力学检查资料。取管时间为术后6个月,术后1年行调查问卷电话随访采用Epidate软件录入信息并用t检验、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33例(86.8%)患儿有腺样体肥大病史,其中24例(72.7%)例行腺样体切除术,行腺样体切除术患儿复发11例(45.8%),未行切除者复发2例(22.2%)。17例患有其他呼吸道疾病,其中患有变应性鼻炎者5例,患慢性鼻一鼻窦炎者12例。患鼻相关疾病者复发9例(52.94%),不患鼻相关疾病者复发8例(38.1%)。复发者中鼓室积液黏稠者9例(64.29%),鼓室积液稀薄者13例(54.17%)。取管术后复发组平均病程21.46个月,未复发组平均病程18.35个月。取管组与带管组复发情况、复发与带管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腺样体切除、患鼻部疾病、病程长短、中耳鼓室积液性状、留管时间OR值分别为5.01、-0.69、0.14、-3.10、-0.001,P值分别为0.0274、0.1283、0.1128、0.8593。结论3~6岁低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复发率及再次置管率仍较高,腺样体切除与否显著影响分泌性中耳炎复发;其次分泌性中耳炎病程长短、鼓室积液性状也影响其复发;而鼻相关疾病(慢性鼻.鼻窦炎、变应性鼻炎
田媛石颖魏兴梅王杰苏巧彤王杨郝欣平陈彪拱月李永新
关键词:儿童复发鼓膜切开置管
耳蜗不全分隔畸形患儿耳蜗形态与人工耳蜗术后效果评估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1.利用影像重建技术建立标准耳蜗坐标系统,通过测量骨蜗管结构,量化分析语前聋耳蜗不全分隔畸形患儿耳蜗形态;2.评估语前聋耳蜗不全分隔畸形患儿人工耳蜗术后2年听力言语康复效果,分析不全分隔畸形耳蜗形态与术后听觉言语效果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5年使用奥地利MED-EL公司FLEX系列人工耳蜗产品的27例语前聋伴耳蜗不全分隔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将27例患儿依据耳蜗畸形种类分为不全分隔畸形Ⅰ型组(IP-Ⅰ组,17例)和不全分隔畸形Ⅱ型组(IP-Ⅱ组,10例)。选取耳蜗形态正常且使用FLEX系列人工耳蜗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对照组,17例)。影像学评估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术侧耳颞骨CT:通过影像重建骨蜗管,测量骨蜗管长度、耳蜗底转长径和宽径、耳蜗底转蜗管高度与宽度。术后两年使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IR)、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AIS)、有意义使用言语量表(MUSS)评估患者听觉及言语康复情况。结果IP-I组:植入年龄为21.76±10.92月龄,骨蜗管长度20.29±4.39mm,耳蜗底转长径8.11±0.91mm,耳蜗底转宽径5.39±0.73mm,耳蜗底转蜗管高度3.10±0.94mm,耳蜗底转蜗管宽度2.55±0.91mm;术后两年CAP=5.76±1.53,SIR=3.21±1.03,MAIS=26.84±7.63,MUSS=20.84±8.23。IP-Ⅱ组:植入年龄为18.2±8.94月龄,骨蜗管长度为24.35±2.92mm,耳蜗底转长径为8.58±0.55mm,耳蜗底转宽径为5.72±0.66 mm、耳蜗底转蜗管高度为2.37±0.80mm,耳蜗底转蜗管宽度为1.94±0.26mm;术后两年CAP=6.30±0.95,SIR=3.50±0.85,MAIS=28.40±5.92,MUSS=25.40±5.58;对照组:植入年龄为22.85±10.30月龄,骨蜗管长度31.19±1.88mm,耳蜗底转长径9.05±0.31mm,耳蜗底转宽径6.82±0.43mm,耳蜗底转蜗管高度1.83±0.19mm,耳蜗底转蜗管宽度为1.77±0.20mm;术后两年CAP=6.71±1.14,SIR=4.14±0.86,MAIS=30.93±6.84,MUSS=27.5±7.69。相关性分析发现各组耳蜗底转长径和宽径之间存在明显正相�
陈彪石颖拱月陈婧媛崔丹默魏兴梅郝欣平王杰孔颖刘莎李永新
关键词:人工耳蜗颞骨CT
20例鼓室球瘤的临床特征与手术疗效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鼓室球瘤的临床特征与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鼓室球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听力学特点、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总结其诊断要点以及手术疗效。该20例患者中仅有1例为男性其余均为女性。20例中,16例表现为搏动性耳鸣,内有15例合并听力下降,其中2例伴有耳痛;1例仅表现为非搏动性的耳鸣;1例表现为耳道出血;2例仅表现为耳部闷胀感,其中1例合并中耳感染。鼓膜均为樱桃红色,15例听力下降者9例传导聋、5例混合聋、1例重度感音神经聋,余5例听力正常。20例患者均行颞骨CT及MRI检查,表现为鼓室内不规则团块影,2例突出至外耳道,边界清楚,均无骨质破坏,增强后明显强化,4例行DSA检查,其中2例由咽升动脉供血,1例为咽升动脉及耳后动脉供血,1例由枕动脉供血。20例中,鼓室球瘤I型5例,行耳道进路肿瘤切除术;II型9例,行耳道进路肿瘤切除术;III型4例,行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型术;IV型2例,行开放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型术。结果手术均完整切除肿物,术中术后无并发症、无输血。术后随访6个月至9年,肿物无复发。结论大部分鼓室球瘤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表现,及时手术治疗疗效确切。
郝欣平李永新于子龙梁凤和郑雅丽陈树斌
关键词:手术治疗
起源于蜗神经的听神经瘤1例
2018年
听神经瘤是起源于第八对颅神经的良性肿瘤,大多数来源于前庭神经的鞘膜,来源于蜗神经者极少。前庭上神经来源的肿瘤比前庭下神经来源者术后听力的保留效果好,蜗神经来源者术后保留听力的效果最差。术前准确判断听神经瘤的起源对于手术进路的选择以及预估术后听力的保存均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介绍1例蜗神经起源的听神经瘤,并通过文献复习,分析听力学检查、内耳MRI以及冷热实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对于听神经瘤的起源所具有的术前评估作用。
郝欣平陈树斌李永新张治华(审核人)
关键词:听神经瘤肿瘤起源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单纯前庭导水管扩大行人工耳蜗植入患儿临床特征回顾性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回顾性研究已行人工耳蜗植入的单纯前庭导水管扩大患者临床资料,研究其发病与植入年龄分布情况、手术并发症、发病诱因,为临床前庭导水管扩大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2015年4~345例经颞骨CT诊断为单纯前庭导水管扩大并于北京同仁医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患儿临床资料,包括发病诱因、发病年龄、语前/语后聋情况、植入前听力水平及助听器使用情况、手术并发症,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特点、人工耳蜗植入情况、病程与佩戴助听器的关系,并对不同发病诱因进行分类总结。结果单纯前庭导水管扩大患者发病年龄的中位数为1(0,2)岁,植入年龄的中位数为3.75(2.17,12)岁。大部分病例(276/345例)无明显诱因,有明确家族史者27例(7.9%),外伤所致听力下降者14例(4.1%),感冒后诱发者10例(2.9%),使用耳毒性药物所致者13例(3.8%),有麻疹病毒感染史2例(0.6%),1例为早产儿胆红素脑病所致。术中“井喷”发生率21.16%,无其他并发症。随病程延长佩戴助听器者比例增加,且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单纯前庭导水管扩大患者的发病年龄1岁左右,植入年龄3~4岁,病程越长术前曾使用助听器比例越高。此类患者大部分为不明原因听力下降,此外尚有部分是外伤、感冒或使用耳毒性药物所致,所以诊断为前庭导水管扩大的患者要积极避免以上诱因。前庭导水管扩大发病后要及时诊治,听力下降即考虑佩戴助听器,助听器不能补偿时需积极行人工耳蜗植入。
鲁海平魏兴梅王杰郝欣平陈树斌李永新苏巧彤拱月陈彪
关键词:前庭水管耳蜗植入术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应用指南(2004版修订)被引量:65
2016年
本指南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指南,为诊断、监测和管理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提供建议。文章概括了临床决策建议,各项临床建议之间的关系以流程图(图1)表示。本指南强调合理诊断并对不同的管理策略提供选择,包括观察、医疗干预和转诊进行手术治疗。这些建议提供给初级保健医师和其他卫生保健人员来共同帮助管理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魏兴梅陈彪崔丹默郝欣平陈树斌王杰李永新rosenfeld rmshin jjschwartz sr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