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桥石
- 作品数:68 被引量:243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 2株不同序列分型耐黏菌素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2株黏菌素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鉴定细菌及检测常见抗菌药物敏感性,并检测菌株是否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用三维试验检测菌株是否产AmpC酶;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黏菌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PCR及测序检测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的分子分型和同源性;接合试验和S1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S1-PFGE)对菌株的质粒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株菌均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对黏菌素耐药,其中N408对头孢类药物耐药;PCR扩增和测序分析显示2株菌均携带mcr-1基因,且N408和N433分别携带blaCIT和blaTEM-1基因;2株菌质粒接合试验均成功,接合子均检测到mcr-1基因;MLST分析显示N408为ST453型,N433为ST8900型,PFGE显示为不同条带。S1-PFGE显示N408有2个质粒,N433有1个质粒。结论本地区已出现携带mcr-1基因黏菌素耐药大肠埃希菌,且可通过质粒在不同菌株间水平播散,应引起临床的重视,加强此类菌株的检测。
- 曹星卫肖艳萍钟桥石杭亚萍陈艳慧方雪瑶刘艳华胡龙华
-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
- 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了解本单位近4年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分布特征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变迁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2016年临床分离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4年共收集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1919株,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45.6%),其次为血液(14.6%)。科室分布以内科病房为主(约45.0%),且ICU分离率逐年增多,其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ICU。近4年耐药率上升幅度大于10.0%的抗菌药物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替坦、氨曲南、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噁唑,其中尤其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上升明显,分别为10.5%、13.6%、13.8%和22.5%,同时对亚胺培南年平均MIC值呈现右移趋势。结论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离率逐年增加,呼吸道及血流为其主要感染部位,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呈逐年增长趋势,尤其是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近2年增长明显,感染控制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加强耐药性监测。
- 陈艳慧胡龙华钟桥石杭亚平俞凤张黎明张楠胡晓彦
- 关键词:耐药性监测肺炎克雷伯菌亚胺培南多重耐药菌
- 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基因检测及传播机制探讨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检测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基因,并探讨其传播机制。方法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大肠埃希菌3株,分别编码为DC10、DC44、DC52。用PCR法扩增筛查DC10、DC44、DC52的耐药基因,对扩增产物测序确定基因型别;通过接合实验得到DC10、DC44、DC52与耐叠氮钠的大肠埃希菌J53的接合子,对接合子进行菌种鉴定、药敏试验、耐药基因检测及测序;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确定DC10、DC44、DC52的基因序列型(ST型),并利用e BURST软件进行亲缘性分析。结果 DC10、DC44、DC52中bla NDM基因均阳性,其它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均阴性。经测序确认DC10、DC52均携带bla NDM-1基因,其中DC52同时携带bla TEM-1基因; DC44携带bla NDM-3基因,同时携带bla TEM-1基因和bla CTX-M-15基因。DC10、DC44、DC52均与J53接合成功,接合子为大肠埃希菌。接合子除对替加环素、阿米卡星敏感外,对β-内酰胺酶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均耐药,接合子均含有与DC10、DC44、DC52相同的碳青霉烯酶基因。DC10的MLST分型为ST744、DC44为ST7219、DC52为ST167。ST744和ST167同属于CC10克隆群,ST7219属于CC131克隆群。结论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基因为bla NDM基因,耐药基因bla NDM均能通过质粒水平传播。
- 俞凤胡龙华蒋沁炆钟桥石陈艳慧方雪瑶
- 关键词:耐药基因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酶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 马尔尼菲篮状菌致病机制相关分子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20年
-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主要流行于泰国、印度、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越南等亚洲热带地区。过往其主要感染人群为HIV患者,而近几年,非HIV患者感染在逐年增多。马尔尼菲篮状菌的致病性与形态的转变、黑色素的形成、生化代谢产物的产生等相关。近几年,有关马尔尼菲篮状菌致病机制,尤其是调控形态转化的基因有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近年来马尔尼菲篮状菌相关毒力基因尤其是在代谢产物、色素形成、形态学转变上的调控基因进行的总结及评述。
- 肖艳萍钟桥石胡龙华
- 关键词:毒力基因
- 细菌间纳米管结构、形成分子机制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 2022年
- 纳米管是细菌间形成的一种细胞膜样的管状结构,可介导细菌间的分子交换。研究表明,自然界中大部分微生物具备形成纳米管的潜力,纳米管作为一种促进细菌间物质传递的新机制,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但是目前对纳米管形成的分子机制、组成成分及物质传递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通过对纳米管的结构、形成的分子机制及细菌间纳米管介导的物质传递等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抗病原菌感染提供新的策略。
- 罗红胡龙华陈艳慧钟桥石
- 关键词:细菌纳米管
- 重症监护室患者血流感染菌谱构成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重症监护室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回顾性调查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患者血培养情况,对分离菌株及其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WHONET 5.5软件分析。结果 1764例患者血培养共分离获得482株病原菌,总阳性率为27.32%。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39.83%(192/482),革兰阴性杆菌占51.04%(246/482),真菌占8.09%(39/482)。最常见的感染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耐甲氧西林发生率分别为88.24%及90.48%,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00%,未检测到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比较,耐药率有统计学意义的只有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分别为5.88%和63.49%,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复方新诺明(5.88%)和夫西地酸(11.76%)耐药率较低;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最低的是亚胺培南,分别为13.04%及11.11%;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0.00%,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达92.68%。结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鲍曼不动杆菌等是重症监护室患者血流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其耐药及多重耐药性均较严重。
- 张黎明钟桥石黄淑英宁长秀汪红胡龙华
-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 2016年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 目的 了解2016年本单位临床分离菌种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收集本院所有初次分离的菌株,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全自动仪器法检测,E试验法检测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不敏感的MIC.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
- 俞凤胡龙华钟桥石杭亚平丁慧陈艳慧张黎明张楠胡晓彦
-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药物敏感性试验多重耐药菌
- 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相关毒力基因在抗菌药物中表达差异的研究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T3SS)毒力基因exoS、exoU在抗菌药物中表达的差异性,以期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72株,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采用PCR法检测分离菌株T3SS特异性片段popB和相关毒力基因exoS、exoU表达情况;收集患者临床信息,了解毒力基因表达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结果7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4种基因型exoS+/exoU-、exoS-/exoU+、exoS+/exoU+和exoS-/exoU-,分别为56.94%、26.39%、4.17%和12.50%,其中痰液、血液标本中检出率最高的基因型为exoS+/exoU-,分别为57.50%(23/40)和70.00%(7/10)。分析药敏结果显示,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耐药的分离株中携带exoU基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携带exoS基因的耐药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携带exoU基因的总菌株为22株,其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5.45%、45.45%、50.00%、50.00%、40.91%和40.91%;携带exoS基因的总菌株为44株,其对以上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4.55%、6.82%、4.55%、18.18%、11.36%和18.18%。结论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以exoS+/exoU-基因型为主;铜绿假单胞菌携带exoU基因时,显示出对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更高的耐药性。
- 方雪瑶胡龙华杭亚平胡晓彦俞凤陈艳慧钟桥石
-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毒力基因
-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特性的分析被引量:26
- 2013年
- 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性,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控制和治疗此类细菌的感染。方法常规方法进行菌株分离,经革兰染色、氧化酶试验等初筛,再经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共检测到56株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肠杆菌科细菌,主要有肺炎克雷伯菌33株(58.9%)、阴沟肠杆菌10株(17.9%)、产酸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各5株(8.9%)。以下呼吸道标本痰液为主,占55.4%(31/56),其次为伤口分泌物12.5%(7/56)。病区分布前4位的分别是ICU(30.4%)、神经外科(17.9%)、呼吸内科(12.5%)和肾内科(10.7%)。56株实验菌中有8株泛耐药,泛耐药率达14.3%,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肠杆菌科细菌对常用16种抗菌药物耐药率>60%的有15种,其中耐药率>90%的也有6种,分别为氨苄西林、氧哌秦青霉素、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的为阿米卡星(42.9%)。结论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肠杆菌科细菌的多重耐药性严重,甚至泛耐药,临床无经验抗菌药物可选,必须依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 宁长秀汪红钟桥石杭亚平胡晓彦章白苓贾坤如胡龙华
- 关键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
- 2014年临床常见分离菌耐药特性分析
- 目的了解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非重复临床分离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
- 刘衍伶胡龙华杭亚平钟桥石胡晓彦王小中
- 关键词:耐药性监测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多重耐药菌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