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蒟
- 作品数:32 被引量:58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门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王宝恩肝纤维化研究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温州市鹿城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肌球蛋白1在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及肝星状细胞中的动态表达及意义
- 目的:观察原肌球蛋白1(tropomyosin1,TPM1)在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及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latecells,HSC)中的动态表达。方法:SD大鼠随机分正常对照组6只,模型组24只。二亚基亚硝...
- 刘俊王春莹陈永平林镯阳韬陆小蒟
- 关键词:Α-SMATGF-Β1肝纤维化HSC-T6
- 文献传递
- SHP在大鼠肝纤维化中的动态表达及意义
- 目的观察SHP在大鼠肝纤维化进展过程中的动态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SD大鼠分两组:正常对照组6只,模型组24只,二甲基亚硝胺(DMN)腹腔注射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后分别在第2周、4周、6周、8周取大鼠血及肝脏标本...
- 阳韬陆小蒟申春燕陈永平王晓东林镯
- 关键词:肝纤维化统计学SHP
- 文献传递
- 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探讨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究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208例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颅脑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为18.3%(38/20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GCS评分、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时间、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切开气管、术后白蛋白以及使用激素与颅内感染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手术时间≥2 h、后颅凹手术是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脊液漏、手术时间、手术部位和脑室外引流是引发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手术前后加强护理干预,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可有效预防该类并发症的发生。
- 李晓霞陆小蒟
- 关键词:颅脑损伤术后并发症颅内感染护理措施
- 调节性T细胞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HA分泌的影响
- 目的:研究CDCD调节性T细胞对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增殖及透明质酸(HA)分泌的影响。方法:MASC法分离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中CDCD调节性T细胞;传代培养人HSC LX-2(...
- 陆小蒟陈永平阳韬程瑗金晓芝申春燕刘俊王春莹王晓东林镯
- 文献传递
- 基线病毒载量对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不同基线病毒载量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ADV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根据基线HBV DNA水平不同将72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低病毒载量组(A组)44例和高病毒载量组(B组)28例。A组HBV DNA<1×107拷贝/毫升,B组HBV DNA≥1×107拷贝/毫升,均应用ADV治疗,观察48周。结果在治疗12周、24周和48周时,A组HBV DNA水平分别为3.5±1.1lg拷贝/毫升、3.0±1.1lg拷贝/毫升和2.6±1.2lg拷贝/毫升,B组分别为3.8±1.3lg拷贝/毫升、3.6±1.3lg拷贝/毫升和3.1±1.4lg拷贝/毫升,其中仅在24周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时A组HBV DNA阴转率为18.2%、HBeAg阴转率为15.2%,HBeAg血清转换率为9.1%、ALT复常率为54.5%,B组分别为3.6%、10.7%、10.7%、3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周A组HBV DNA阴转率为34.9%、HBeAg阴转率为27.9%,HBeAg血清转换率为11.6%、ALT复常率为86.0%,B组分别为14.3%、14.3%、10.7%、57.1%,仅ALT复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周A组HBV DNA阴转率为52.3%、HBeAg阴转率为45.5%,HBeAg血清转换率为6.8%、ALT复常率为90.9%,B组则分别为25.9%、11.1%、7.4%、70.4%,除HBeAg血清转换率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A组发生病毒学突破1例,B组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线病毒载量是影响ADV治疗CHB疗效的重要因素,并可作为疗效预测的重要参考依据。
- 阮炳威陆小蒟曾广忠刘雁平陈荣策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阿德福韦酯疗效
- 调节性T细胞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透明质酸分泌的影响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研究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对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及透明质酸(HA)分泌的影响。方法 MASC法分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中CD4+CD25+Treg细胞;传代培养人HSC LX-2(空白组),不同比例CD4+CD25+Treg细胞与HSC直接共培养(共培养组),不同剂量的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HSC共培养(对照组);使用CCK-8法检测HSC增殖、放射免疫法检测HA分泌情况。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共培养组与空白对照组(0.6623±0.02702)相比,在比例为2.5∶1时HSC增殖最为明显(0.6836±0.00560),比例为1∶1、5∶1及7.5∶1时HSC增殖均明显减少,且随着比例升高其增殖水平逐渐降低,各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F=11.421,5.272,84.514,490.639;均P<0.05)。不同浓度TGFβ1对照组的HSC均比空白对照组(0.3883±0.00189)细胞增殖明显(0.6720±0.00753,0.6773±0.00585,0.5373±0.00387),并于8 ng/μl时增殖达到高峰,各亚组与空白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F=196.175,799.624,236.461;P<0.01)。共培养组与对照组中细胞上清液中HA浓度与HSC增殖呈正相关(r=0.661、0.871,均P<0.01)。结论 CD4+CD25+Treg细胞促HSC增殖并促进其分泌HA,并在体外证实CD4+CD25+Treg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陆小蒟陈永平阳韬程瑗金晓芝申春燕刘俊王春莹王晓东林镯
- 关键词:T淋巴细胞肝星状细胞
- 调节性T细胞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HA分泌的影响
- 目的研究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增殖及透明质酸(HA)分泌的影响。方法 MASC法分离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传代培...
- 陆小蒟陈永平阳韬程瑗金晓芝申春燕刘俊王春莹王晓东林镯
-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慢性乙型肝炎HSC
- 文献传递
- 黄芩苷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核转录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 目的观察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NF-κB的表达水平及黄芩苷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0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肝衰竭组和黄芩苷组。肝衰竭组和黄芩苷组采用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制备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黄芩苷组于造模后每隔1...
- 陆小蒟陈永平阳韬申春燕
- 关键词:黄芩苷氨基半乳糖大鼠肝脏急性肝衰竭核转录因子
- 文献传递
- BMP7与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骨形成蛋白7(BMP7)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的一员,最初发现其能够诱导骨细胞分化,软骨和骨形成。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BMP7不仅与骨的生成有关,它还与身体的多个器官的发育,组织细胞的分化等有关,维持着体...
- 陆小蒟陈永平
- 关键词:BMP7信号转导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Β
- 文献传递
- SHP和Smurf2在大鼠肝纤维化中的动态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观察小异二聚体伴侣(small heterodimer partner,SHP)和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2(Smad ubiquitin regulatoryfactor-2,Smurf2)在大鼠肝纤维化进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二者之间与TGF-β1的关系的探讨。方法清洁级SD大鼠分两组:正常对照组6只,模型组24只,二甲基亚硝胺(DMN)腹腔注射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后分别在第2、4、6、8周取大鼠静脉血及肝脏标本,HE和Masson染色并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RT-PCR检测SHP、Smurf2、TGF-β1 mRNA在造模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模型组第4、6周肝纤维化明显;模型组血清ALT、AST、HA升高,并于4周时达高峰;Alb逐步下降,6周时最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SHP mRNA表达逐渐增加,第4周达到高峰(0.397±0.016),随后在第6、8周逐渐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各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9,P<0.001,P<0.001,P<0.001);Smurf2 mRNA在肝纤维化的过程中表达呈进行性增高,8周达到高峰(0.408±0.054),与对照组(0.229±0.024)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TGF-β1 mRNA表达水平逐步增高,于4周时达高峰(0.656±0.036),各模型组与对照组(0.304±0.037)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直线相关分析提示SHP与TGF-β1 mRNA呈正相关(r=0.674,P<0.01)。结论 SHP、Smurf2在肝纤维化过程中呈升高趋势,分别在第4、8周达到高峰,提示二者可能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阳韬陆小蒟陈永平王晓东林躅
- 关键词:二甲基亚硝胺肝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