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俊刚

作品数:20 被引量:105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北京市共建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专利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颗粒物
  • 5篇PM2.5
  • 3篇湿沉降
  • 3篇林带
  • 3篇晋西黄土区
  • 3篇黄土区
  • 3篇间作
  • 3篇大气颗粒
  • 3篇大气颗粒物
  • 2篇单萜烯
  • 2篇断面
  • 2篇有机气溶胶
  • 2篇有机物
  • 2篇植物
  • 2篇植物叶
  • 2篇植物叶片
  • 2篇森林树种
  • 2篇树种
  • 2篇片状
  • 2篇苹果

机构

  • 20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水北方勘测...

作者

  • 20篇陈俊刚
  • 14篇余新晓
  • 11篇孙丰宾
  • 11篇莫莉
  • 10篇刘旭辉
  • 8篇贾国栋
  • 6篇毕华兴
  • 4篇许华森
  • 4篇高路博
  • 4篇伦小秀
  • 3篇廖文超
  • 3篇付妍琳
  • 2篇王晓燕
  • 2篇陈静
  • 2篇鲍彪
  • 2篇陈静
  • 2篇殷哲
  • 1篇张红霞
  • 1篇宋吉红
  • 1篇云雷

传媒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中国林业教育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晋西黄土区幼龄苹果+花生间作地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7
2013年
选取晋西黄土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幼龄苹果(Malus pumila)+花生(Arachis hypogaea)间作地作为研究对象,在花生生长季的不同时间对苹果+花生间作地和对照花生单作地的土壤水分进行定位监测,研究苹果+花生间作系统间作界面上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水分效应,及其对花生生长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间作地土壤平均水分含量生长季逐月变化显著,水分耗用最大的时间为7月;2)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水平方向上,土壤含水量最低值出现在距离果树行最近的区域,并随着与树行距离的增加而增加;3)间作地种间土壤水分耗用量最大的区域为靠近苹果树的表层土壤;4)在当前树龄下,苹果+花生间作系统相对于花生单作土壤水分在整体上表现为负效应,对花生的产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并限制了果农间作系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建议采取适当的调控和管理措施缓解种间水分竞争并提高花生的产量。
高路博毕华兴许华森鲍彪廖文超王晓燕毕超陈俊刚
关键词:土壤水分效应晋西黄土区
晋西幼龄苹果×大豆间作的土壤中水分、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对大豆的影响被引量:12
2013年
为了研究幼龄苹果(Malus pumila)×大豆(Glycine max)间作系统中土壤水分、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选取晋西黄土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幼龄苹果×大豆间作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对苹果×大豆间作系统及大豆单作系统(对照)的土壤水分、养分含量进行了定位监测。结果表明:(1)在垂直方向上,土壤水分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2)在水平方向上,随着与树行距离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呈现递增的分布特征,土壤养分含量呈现高低高的分布特征;(3)与大豆单作系统相比,间作系统的土壤水分、养分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整体上均表现为负效应;(4)苹果×大豆间作系统中苹果树与大豆间的土壤水分、养分竞争对大豆植株生长发育造成了较大影响,土壤水分含量、速效磷含量和全氮含量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影响的主要区域在苹果树行两侧1.5m的范围内;(5)建议采取适当的调控和管理措施缓解种间水肥竞争提高大豆的产量,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
高路博毕华兴许华森廖文超王晓燕常译方陈俊刚
关键词:果农间作作物产量晋西黄土区
检测林带内PM2.5质量的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公开一种检测林带内PM2.5质量的方法及装置,能够计算出林带内的PM2.5质量。所述方法包括:在待检测的林带内选取若干个横断面;其中,所述选取的若干个横断面包括在所述林带两侧选取的横断面和在所述林带中部选取的横断面...
余新晓刘旭辉贾国栋孙丰宾陈俊刚莫莉
文献传递
植物树干表面颗粒物取样装置和颗粒物吸附量测定方法
本发明涉及植物对颗粒物吸附量的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植物树干表面颗粒物取样装置和颗粒物吸附量测定方法。植物树干表面颗粒物取样装置,包括导管、采样瓶、板刷、装有超纯水的洗瓶、设于树干的胶带和密封胶泥,密封胶泥与第一胶带...
余新晓徐晓梧谭予嫣莫莉徐彦森孙丰宾陈俊刚刘旭辉
文献传递
检测片状林地内的PM2.5质量的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公开一种检测片状林地内的PM2.5质量的方法及装置,能够计算出片状林地内的PM2.5质量。所述方法包括:在待检测的片状林地内选取一个纵断面和若干个横断面;对于纵断面的每一侧,确定出该侧所述若干个横断面上的PM2.5...
余新晓刘旭辉贾国栋孙丰宾陈俊刚莫莉
文献传递
一种便携式分析植物对颗粒物湿沉降能力的实验装置
本发明涉及空气质量监测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分析植物对颗粒物湿沉降能力的实验装置,包括若干收集桶,以及与收集桶一一对应连通的储水桶;收集桶的顶部设有进水口,收集桶的底部设有出水口,收集桶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粗过滤...
余新晓孙丰宾殷哲贾国栋刘旭辉陈俊刚莫莉徐晓梧
文献传递
一种测量植物叶片对颗粒物吸附量及吸附粒径等级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测量植物叶片对颗粒物吸附量及吸附粒径等级的方法,其步骤包括超声波清洗和过滤的过程,过滤中使用不同孔径等级的滤膜依次过滤,对过滤前后的滤膜予以称重,则可计算出吸附颗粒物的重量和等级。本发明因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可...
余新晓莫莉麻泽宇伦小秀孙丰宾陈俊刚刘旭辉张红霞贾剑波徐晓梧徐彦森
文献传递
检测林带内PM2.5质量的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公开一种检测林带内PM2.5质量的方法及装置,能够计算出林带内的PM2.5质量。所述方法包括:在待检测的林带内选取若干个横断面;其中,所述选取的若干个横断面包括在所述林带两侧选取的横断面和在所述林带中部选取的横断面...
余新晓刘旭辉贾国栋孙丰宾陈俊刚莫莉
文献传递
温带典型森林树种的萜烯类化合物排放及其与环境要素的相关性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确定植物源萜烯类化合物的排放种类、相对含量和速率,为建立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成分谱库和优化城市森林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携式光合仪Li-6400、Tenax吸附管和采样泵相结合的半闭合循环采气方式,在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进行植物源VOCs采集,探究温带5种典型森林树种(针叶:油松、侧柏;阔叶:毛白杨、栓皮栎、色木槭)VOCs的排放差异,分析植物源VOCs排放与环境因素和植物生理特征因素的关系。【结果】5种典型森林树种均排放烯烃类、烷烃类、多环芳烃类、酸酯类等化合物。油松和侧柏2种针叶树种主要排放单萜类物质,其中α-蒎烯分别占到总挥发性物质的34.16%和25.05%;毛白杨、栓皮栎和色木槭3种阔叶树种主要排放异戊二烯,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6.47%,55.25%和32.61%。在萜烯类物质排放日变化上,5种树种排放异戊二烯呈现单峰分布,在11:00—12:00排放量最大,峰值出现在10:00—13:00,在17:00—18:00出现谷值。毛白杨单位叶面积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速率最大,高达52.81 nmol·m-2s-1,其次为油松。侧柏排放α-蒎烯和柠檬烯速率较高,分别为4.16,3.82 nmol·m-2s-1;油松的α-蒎烯和月桂烯释放速率较大,分别为22.14,10.3nmol·m-2s-1。阔叶树种单位叶面积排放异戊二烯速率较高,而针叶树种排放单萜烯速率较高。监测期间不同树种排放的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与温度和光照成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阔叶树种排放异戊二烯较多,针叶树种排放单萜烯类物质较多。植物排放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随温度、光照的升高而增加,随着相对湿度增加而降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等植物生理特征因素的变化与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一致性较强。
花圣卓陈俊刚余新晓毕华兴付妍琳陈静孙丰宾
关键词:森林树种挥发性有机物异戊二烯单萜烯排放速率
森林内大气颗粒物的干沉降通量检测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森林内大气颗粒物的干沉降通量检测系统及方法,所述方系统包括:观测塔,所述观察塔设置在所述森林内,并且所述观察塔的高度高于所述森林内植被的冠层高度;垂直梯度上安装在所述观察塔上的两个个大气颗粒物采样器,以及与...
余新晓陈俊刚孙丰宾伦小秀贾国栋刘旭辉莫莉陈静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