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
- 作品数:80 被引量:405H指数:12
-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青年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更多>>
- 环境治理的社会学研究:进程、议题与前瞻被引量:27
- 2020年
- 环境治理研究曾被认为是自然科学的专属领域,随着环境治理中多重问题的暴露,环境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以环境治理的“结”与环境善治的“解”为线索的文献研究发现,社会学界在环境治理的绩效审视、环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反思、环境治理的社会机制等议题开展了多维度研究。环境治理不是一项孤立的社会行动,而是嵌入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系统中。近年来,国家环境治理态势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环境治理绩效发生了显著变化。今后,社会学界可在社会响应、社会过程及社会影响框架下深化环境治理研究,其深入研究对于推动环境社会学知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 陈涛
- 关键词:环境治理环境社会学知识生产
- 利用α-L-岩藻糖苷酶OUC-Jdch28制备3-岩藻糖基乳糖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α‑L‑岩藻糖苷酶OUC‑Jdch28制备3‑岩藻糖基乳糖的方法:向CNP‑α‑岩藻糖溶液中加入α‑L‑岩藻糖苷酶OUC‑Jdch28,在温度20~35℃、pH 6.0~8.0条件下反应1~120小时...
- 姜宏毛相朝全永奕陈涛唐衡鑫
- 共情式营销与专业化嵌入——民间环保组织重构多元关系的实践策略被引量:12
- 2021年
- 民间环保组织是重构环境治理多元社会关系的重要主体。面对差异化的利益主体,民间环保组织必须提升话语技艺,并适时调整行动策略。"绿水"的探索与实践表明,共情式营销与专业化嵌入在重构良性的社会关系和推动协同治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共情式营销包括政府面向的情感化互动、企业面向的共鸣性互动以及公众面向的亲和性互动,专业化嵌入则包括深化专业合作和依托权威平台。这种实践策略改变了民间环保组织在"环保小世界"方面突而不破的困境,推动了政社与社企关系重塑以及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设进程。
- 陈涛郭雪萍
- 关键词:环境治理民间环保组织
- 美国海洋溢油事件的社会学研究
- 海洋溢油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凸显了现代风险社会的特质。它不仅会产生严重的环境与经济影响,也会产生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影响。美国海洋溢油事件的社会学研究可分为"根源论"、"影响论"和"博弈论",深入探讨了溢油事件的社会根源、社会...
- 陈涛
- 关键词:海洋溢油权力博弈心理康复环境社会学
- 文献传递
- 混合型抗争——当前农民环境抗争的一个解释框架被引量:49
- 2016年
- 农民环境抗争研究一直秉持"侵权—抗争"的逻辑框架,但这一逻辑框架忽视了农民目标取向的多面性和抗争事件的情境性。通过对大连"7·16"海洋溢油事件的研究我们发现,农民环境抗争事件中存在维权、谋利和正名三种目标指向,分别旨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骗取赔偿款以及为草根动员者自身恢复名誉。学界需要对"侵权—抗争"的逻辑框架、弱者身份与弱者标签以及媒体建构与科学精神展开反思。当前,环境抗争出现了新态势,我们称之为混合型抗争,包括维权、谋利、正名、泄愤和凑热闹等目标指向。社会的原子化和逐利心理、社会转型加速期的社会矛盾和怨恨心理以及地方政府的"维稳恐惧症"是其产生的社会机制。混合型抗争是对当前抗争实践的理论归纳,有利于识别真正的受影响人群和区域,推动社会治理。
- 陈涛谢家彪
- 关键词:正名
- 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与研究特色被引量:4
- 2013年
- 中国环境社会学学科发展既滞后于国内环境社会科学,更滞后于国外环境社会学。虽然如此,中国环境社会学在近年取得了长足进步。经验研究方面,在水环境、草原环境和海洋环境研究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术共同体,并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理论构建方面,虽尚未形成理论体系,但已初步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研究假设和概念框架。中国环境社会学正方兴未艾,但深入的经验研究和系统化的理论探索尚亟待开展。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发展需要秉持本土化、特色化和理论化的发展方向,形成中国学派,进而增强在国际环境社会学界的话语权。
- 陈涛崔凤
- 关键词:环境社会学
- 环境抗争中的怨恨心理研究被引量:19
- 2015年
- 社会转型加速期的底层怨恨心理亟待加强研究。怨恨心理包括心理受虐维度、言语表现维度,并最终呈现为行动维度。路易岛的环境抗争研究表明,环境污染导致经济损失是怨恨心理产生的起点,基层政府的不当行为导致怨恨对象由肇事企业扩展到了基层政府,而相对剥夺感和法院不受理导致怨恨心理得以再生产,并不断扩散。怨恨心理存在特定的演化逻辑与再生机制,包括由"怨"到"恨",由个体到群体,由分散到聚集,由原生到次生。怨恨心理既导致了显性的社会后果,也存在潜在的体制外行为。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底层的怨恨心理,其关键在于正面回应底层的利益诉求,防止"群体性怨恨"演变为"群体性事件"。
- 陈涛王兰平
- 关键词:环境抗争社会心态泄愤
- 行动研究与公共知识分子被引量:3
- 2014年
- 本文基于韩国的经验,探讨环境问题解决中的行动研究和知识分子贡献。韩国的很多环境社会学家都参与环境运动。参与环境运动,实际上是公共知识分子的一种社会学担当。在社会运动方面,环境社会学家可以提供建议或者直接参与行动规划和决策制定,还可以为社会运动提供社会学知识和视野。但是,让全体环境社会学家都致力于社会运动并不现实。而通过学术研究,他们可能会有助于环境运动。就此意义而言,韩国多数的环境社会学家都扮演着公共知识分子角色。而笔者自己的研究历程中包括三种不同的研究类型,即理论导向的学术研究、政策导向研究以及行动研究。
- 李时载陈涛
- 关键词:环境运动环境社会学公共知识分子
- 风光水一体化能量采集装置
- 本发明涉及清洁能量采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风光水一体化能量采集装置。包括支撑调整机构和能量采集机构,所述支撑调整机构与能量采集机构可拆卸连接。所述能量采集机构包括温差能采集机构、风能采集机构和水蒸发能量采集机构。所述水蒸发...
- 陈琪郑志恒陈涛杨洁心谢迎春
- 不变体制变机制——河长制的起源及其发轫机制研究被引量:15
- 2021年
- 河长制源自地方政府的治水制度创新,但迄今学术界对其起源和争论尚缺少深度研究及甄别。河长制起源的“鲧说”和“苏轼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却并不符合史实。浙江长兴与云南洱源的河长制突出的是河长自身的职责,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河长治水框架。江苏无锡的河长制源自农村河道治理,在太湖蓝藻事件后产生了创新扩散效应,并为国家推广的治水制度提供了经验基础。河长制是地方政府在应对缺水社会压力、自上而下的考核压力、治水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开发利用“地方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不变体制变机制的属性,即在不触碰环境治理体制的前提下进行治理机制创新,体现了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韧性。
- 陈涛
- 关键词:河长制地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