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云
- 作品数:12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赵翼自题画像诗中的自我形象被引量:1
- 2012年
- 赵翼的五首自题画像诗均作于晚年,这些诗可以看作赵翼的自传与自我评价。透视这些自题画像诗,可以发现,赵翼先后以才子好名形象、魁星形象、立言不朽形象示人。这些形象反映了赵翼人生规划与追求目标的调整与实现过程,他的这种明确追求有典范的意义,在乾隆时代也形成了一种风尚。
- 陈清云严明
- 关键词:自我形象
- 郑谷咏物诗发微被引量:1
- 2006年
- 被誉为“晚唐之巨擘”的诗人郑谷,以一首《鹧鸪》诗被人雅称为“郑鹧鸪”。郑谷四十多首咏物诗,或托物寓意,弥漫着感伤基调;或显示闲逸旨趣,表现出淡泊悠然情调,在创作上有自己的特色。
- 陈清云
- 关键词:咏物诗感伤基调写作特色
- 郑谷的人生观、诗学观及其诗歌意象
- 以一首《鹧鸪》诗被人雅称“郑鹧鸪”的郑谷,是唐末宋初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置身唐末昏暗动乱时代,郑谷既无法实现济世理想又难以真正高蹈隐逸。兼济与独善的矛盾彷徨,使他只好醉心于诗歌。把诗歌作为科举“成名”的工具,走上为科举...
- 陈清云
- 关键词:人生观诗学观诗歌意象
- 文献传递
- 赵翼《瓯北集》中的救灾思想行为研究
- 2015年
- 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封建士大夫,退隐后的赵翼不遗余力、积极主动投身到家乡常州旱涝灾害的救援活动当中,以期恢复社区生活秩序稳定。但他的两次努力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自身蒙受经济和声誉上的损失。赵翼救济乡民时遇到的两次窘境说明,乾隆后期嘉庆前期,江南地区严重的旱涝灾害和急剧增长的人口,使众多贫民流离失所,在浮华享受、道德沦丧社会风气的诱发下,大灾促使饥民猝变。赵翼虽然提出了设局劝赈、贱价售米和析产报恩等保障饥民生活、维护社区安定的救援措施,但在吏治败坏、儒学价值体系逐渐崩塌,社会风习日益颓靡的社会大背景下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
- 陈清云
- 关键词:传统文化
- 赵翼自题画像诗与乾嘉学人风尚之变被引量:1
- 2013年
- 赵翼的五首自题画像诗可以看作是其浓缩版自传及自我评价。在这些自题画像诗中,赵翼先后以求名才子形象、富贵魁星形象、立言不朽形象示人。这些形象的依次更替,反映了赵翼人生目标的不断调整与实现过程。这种人生目标的主动调整,促进了仕退而学进的风气,显示出乾嘉时代学人风尚的改变,具有明确的典范意义。在明清诗文题像热潮中,赵翼提出了形神兼备的写真理论。这种清醒的理论认知,既表明了赵翼对绘像的审美趣味,又说明了赵翼对画像作为自我认知媒介的高度重视。自我意识的高扬,亦成为乾嘉学人面对时代环境作出人生道路抉择的重要动因。
- 严明陈清云
- 《文心雕龙·隐秀》篇对《人间词话》境界说的影响被引量:1
- 2006年
- 虽然《文心雕龙》与《人间词话》立论的文化背景以及批评标准和思维模式有较大区别,但《文心雕龙.隐秀》篇与《人间词话》境界说对创造优秀文学作品的条件的要求却有一致性。王国维“有境界”是对刘勰“有秀有隐”的发展和具体化。
- 陈清云
- 关键词:文心雕龙人间词话隐秀境界
- 论赵翼题像诗被引量:1
- 2012年
- 赵翼《瓯北集》中的题画诗多为题像诗,在其135首题像诗中主要包括颂扬、戏题和规箴三大部分内容。赵翼主张绘像的形神兼备,同时提出题像诗遗貌取神的理论。其题像诗最大的特点是重趣,擅长在多姿多彩的对比中展现人物的风貌,在精辟分析中彰显人物的性格,在诙谐幽默中刻画人物的精神,并且善于调配各体诗表现诗情画意。
- 陈清云
- 赵翼自题画像诗中的自我形象
- 2012年
- 赵翼的五首自题画像诗均作于晚年,这些诗可以看作赵翼的自传与自我评价。透视这些自题画像诗,可以发现,赵翼先后以才子好名形象、魁星形象、立言不朽形象示人。这些形象反映了赵翼人生规划与追求目标的调整与实现过程,他的这种明确追求有典范的意义,在乾隆时代也形成了一种风尚。
- 陈清云
- 关键词:自我形象
- 文学活动过程中的比兴观
- 2012年
- 比、兴概念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激起历代学者研究比、兴的无穷兴趣,至今不衰。分析归纳古今以来的比、兴观,以便更清楚地认识比、兴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从文学活动过程这个动态视角,分类对历代比、兴观进行了评述。
- 陈清云
- 中国文学伤春模式的起源——《诗经》中“女子善怀”之解析被引量:3
- 2012年
- 《诗经》中女子善怀的情感,不但是中国文学伤春情感的源起和情感内涵上的源头,而且这些女子善怀诗篇善用比兴,多取含蓄句式,其委婉表意及婉转传情的抒情方式,确立了富有东方色彩抒情诗的审美特色。这种强调自我节制的抒情方式,不仅造就了先秦儒家所倡导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抒情方式,而且还成为中国文学伤春模式的源头,对历代伤春诗词抒情方式的形成,乃至于对中国伤春文学委婉、缠绵风格特征的确立,都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 严明陈清云
- 关键词:《诗经》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