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迪强

作品数:24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大连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0篇文学
  • 8篇小说
  • 5篇代文
  • 4篇白话
  • 3篇当代文学
  • 3篇中国现当代
  • 3篇中国现当代文...
  • 3篇清末
  • 3篇文言
  • 3篇现代小说
  • 3篇现当代
  • 3篇现当代文学
  • 2篇悬置
  • 2篇杂文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思潮
  • 2篇清末民初
  • 2篇作家
  • 2篇文学革命
  • 2篇文学命名

机构

  • 9篇大连外国语大...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大连外国语学...
  • 4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23篇陈迪强
  • 1篇钱振纲

传媒

  • 2篇汕头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钦州师范高等...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大学学报...
  • 1篇福州大学学报...
  • 1篇理论月刊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温州大学学报...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乐山师范学院...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华夏文化论坛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交锋·迂回·锻造——中国“现代小说”生成的语言考察
本论文主要梳理清末至“五四”中国小说语言变革的基本过程,重点考察小说语言演变与中国“现代小说”生成之间的关系。总体上说,论文主要分析“两个转变过程”及其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第一个过程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文言、白话小说并流...
陈迪强
标记历史 悬置“现代”——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命名、分期问题的思考被引量:1
2008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命名是历史的构造物,目前面临身份的合法性危机。面对众说纷纭的求解之道,将文学分期还原到标记历史的功能上来,而将作为价值描述的“现代文学”悬置起来另加讨论,从而寻找一种中性的文学分期表述,为建构多元的文学史提供一个平台,这应该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性的思考路径。
陈迪强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悬置
“五四”文学革命之前的小说语言状况考论——以1914—1916年的小说杂志为中心被引量:3
2014年
1914年晚清小说界革命的精神已经终结,用白话小说来进行"新民"的诉求明显减弱。通过统计《小说时报》《小说月报》《中华小说界》《礼拜六》《小说海》等小说杂志的文言、白话小说的数量,更直观地呈现这一时期小说语言的状况:文言、白话小说并行,文言小说数量明显偏多,并趋于艰涩和骈化,文言长篇小说大量涌现,翻译小说使新词汇增多。鲁迅、周作人、叶绍钧、刘半农等后来的新文学家也还未产生"白话小说正宗"的自觉。宏观上了解这一时期的小说语言状况有助于全面认识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讨论提供新视角。
陈迪强
关键词:小说杂志小说语言文言白话
张宏杰历史写作的文化关怀
2013年
张宏杰的历史写作具有一般通俗历史好看好读的特点,用传奇化的文学叙述讲述帝王将相的传奇人生。但是,他的历史写作不"麻辣"、不"搞笑",而是将历史写得沉重,发人深省。这背后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文化关怀,是一种为"启蒙精神"招魂的历史书写。当然,其利弊也存乎其间。
陈迪强
关键词:历史写作文化关怀
公共知识分子的话语突围——论上海时期鲁迅杂文的“公共性”被引量:1
2010年
上海时期的鲁迅脱离教授和官员的身份,成为一个自由撰稿人,同时,上海更加繁荣的报刊业以及政治上的特殊性,使鲁迅后期的杂文更具有公共性。其杂文写作表现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面对革命话语、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话语、商业化文人话语与官方知识分子权威话语时的一种"话语突围"。在这个过程中,他以"人话"的审视为起点,始终坚持"立人思想",秉持"立人话语",始终关注的是公共事务背后的知识/权力关系,其杂文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话语实践。
陈迪强
关键词:后期杂文公共知识分子话语
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路径及其启示
2005年
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路径是一个逐步向传统内收的过程,尤其是《人间词话》立足中国传统并融合了西方文论精神创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文论,这种建构现代文论的方向对当下"重建中国文论"的讨论是有重大启示意义的。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路径被人忽视的原因是由于现代性的迷误。
陈迪强
关键词:文学批评
文学分期的中性化叙述及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期讨论的一种反思被引量:2
2008年
学界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命名分期有已有诸多的讨论,但由于过多地追求文学分期和文学价值的绝对同一性,致使分期讨论歧义迭出。考虑到文学分期的延续性,应该寻求一种相对中性的分期表述,将分期回到标记历史的功能上来,比如用大的政权更迭来标记。民国时期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文学正是可以在这一层面作为替代性方案,这不仅可以沿袭既有分期命名的合理部分,又为文学史价值描述预留了空间,从而将作为价值描述的"现代"文学悬置起来,为建构具有多元价值体系的文学史提供一个平台。
陈迪强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
“言文一致”与方言小说——清末小说中的“方言”问题被引量:1
2013年
与"言文一致"、"小说界革命"的思潮密切相联系,晚清对用方言写小说形成一个理论自觉,也出现一批方言小说,其中以吴语小说和京语小说最具代表,可谓别开生面。但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来模拟口语的逻辑与小说"开民智"要求的普及性,以及小说语言的艺术性形成矛盾。重视小说艺术性的小说家就提出"另为一种言语"和"另造一种通行文字"的观点,这种兼顾口语化、普泛性和艺术性的白话书面语革新,才符合"官话—国语"建构的路径,为小说语言的由俗变雅提供了可能,也修正了方言小说的弊端,但这一理论真正的实现则在五四时期。
陈迪强
关键词:清末言文一致方言小说国语
清末民初文言小说的传统与新变被引量:1
2017年
随着小说界革命的势力减弱,清末至五四之前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文言小说大繁荣。宏观上看,这批小说仍在继承着古典文言小说的艺术规范,沿袭着文言书面语的传统修辞。但同时,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新变:文言翻译小说、变异骈体小说、文言章回体小说增多。与古典文言小说表现个人情怀及神怪、传奇不同,此期的文言小说包容更加广阔的社会时事内容,语言也呈现浅白化、驳杂化、新词汇涌现等新特性。
陈迪强
关键词:清末民初文言小说
论学衡派保守的现代性诉求被引量:1
2005年
中国近现代以来,知识分子们以救亡图存、民族自强为基点出现激进的、温和的、保守的三种不同取向的现代性诉求。以学衡派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与“新文化运动”一样属于中国现代思潮之一种,其文化理念的现代意义随着当前对激进思潮反思的深入而愈显可贵。
陈迪强
关键词: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