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金军

作品数:87 被引量:441H指数:9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7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8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9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6篇肝炎
  • 35篇乙型
  • 30篇乙型肝炎
  • 24篇病毒
  • 19篇慢性
  • 17篇衰竭
  • 14篇急性肝
  • 14篇肝炎病毒
  • 13篇慢性乙型
  • 13篇慢性乙型肝炎
  • 12篇基因
  • 1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1篇预后
  • 11篇肝硬化
  • 10篇功能衰竭
  • 10篇肝病
  • 10篇肝功
  • 10篇肝功能
  • 9篇脂肪
  • 8篇阳性

机构

  • 86篇南方医科大学...
  • 6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北京地坛医院
  • 2篇甘肃省人民医...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兰州医学院第...
  • 2篇深圳市第三人...
  • 2篇深圳市龙岗中...
  • 2篇解放军303...
  • 2篇杭州市第二人...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86篇陈金军
  • 35篇侯金林
  • 17篇王战会
  • 12篇孙剑
  • 11篇马世武
  • 8篇祁婷婷
  • 8篇郭亚兵
  • 8篇彭劼
  • 8篇周彬
  • 7篇张明霞
  • 6篇王燕军
  • 6篇朱幼芙
  • 6篇陈永鹏
  • 5篇温淑娟
  • 5篇周福元
  • 4篇文维群
  • 4篇万铁林
  • 4篇钟春秀
  • 4篇徐旭雯
  • 4篇王程

传媒

  • 14篇临床肝胆病杂...
  • 9篇实用肝脏病杂...
  • 8篇肝脏
  • 6篇中华肝脏病杂...
  • 5篇实用医学杂志
  • 4篇解放军医学杂...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胃肠病学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家庭健康(医...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图象图形...
  • 1篇中华保健医学...

年份

  • 4篇2024
  • 10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9篇2009
  • 1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阿德福韦耐药乙型肝炎病毒株的快速检测和动态观察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设计PCR联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快速检测HBV阿德福韦耐药变异(rtN236T)的方法以及观察阿德福韦耐药毒株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7例乙型肝炎患者在阿德福韦单药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毒突破或应答不完全。对其系列血清标本的HBVDNA逆转录酶部分区域进行直接或克隆后测序,设计和应用PCR—RFLP方法对rt236位点的变异情况进行检测。采用Hamming距离法计算HBV部分逆转录酶区域的基因多样性。结果l例患者出现rtA18IV变异,3例为rtN236T变异。建立了基于限制性内切酶DraI或HpaI的PCR—RFLP方法检测rtN236T变异:可以检测至少10%的弱势毒株,特异性为100%。在病毒突破前8个月可以检测到耐药毒株;该耐药毒株后来成为优势毒株。1例患者停用阿德福韦3个月后野生毒株取代耐药毒株重新成为优势株。1例患者在病毒突破后继续服用阿德福韦,rtN236T突变被一个新的突变株(rtN236V)替代。拉米夫定耐药患者的HBV逆转录酶有更明显的基因多样性。结论建立了PCR—RFLP快速检测rtN236T变异的方法;阿德福韦耐药毒株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转化过程。
陈金军马世武王战会孙剑侯金林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抗药性限制性片段长度阿德福韦
替比夫定治疗过程中患者肌酸激酶变化趋势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3年
我国2005年《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推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应用干扰素或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GLOBE研究结果表明替比夫定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CHB,无论对HBeAg阳性或阴性的患者,都有较好的病毒学应答和生物化学应答并有可靠的安全性,但服药过程中容易发生肌酸激酶(creatinekJJlase,CK)升高甚至出现药物相关性肌病。
张婧黄坤祁婷婷陈金军王燕军钟春秀谢新鹏尹军花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肌酸激酶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和治疗现状被引量:13
2019年
感染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为最常见的感染类型。总结基于腹水多核细胞数大于250/μl的SBP诊断标准形成过程、腹水细胞计数的局限性和SBP的治疗现状。提示目前SBP的诊断需要新的灵敏检测标志物,用于指导临床经验性抗菌治疗,从而优化SBP患者管理。
黎倍伶钟国涛陈金军
关键词:腹膜炎肝硬化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疗效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ACLF患者178例中,115例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核苷(酸)类药物口服,63例对照组只接受内科基础治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使用美国Beckman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生化指标;使用德国美创MC-2000血凝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等凝血指标。根据公式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在治疗24 w时,抗病毒组生存率(65.2%)显著高于对照组(39.7%,P<0.05);抗病毒组生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和纤维蛋白原(Fbg)分别为(7.2±1.6)×109/L、(5.1±2.7)×109/L、(131.4±50.3)×109/L、(143.7±14.5)g/L和(2.0±0.6)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4±3.6)×109/L、(2.6±3.3)×109/L、(96.2±53.3)×109/L、(116.5±24.4)g/L和(1.3±0.5)g/L,P<0.01】;抗病毒组生存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分别为(15.5±4.4)s和(1.3±0.5),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4.2±10.2)s和(2.0±1.5),P<0.01]。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ACLF患者凝血功能,提高生存率。
付喜花张振华刘婉婷娄海波黄明寿吴文斌陈金军
关键词: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生存率
基因B型及C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特异性T淋巴细胞应答的差异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比较HBV基因B,C基因型患者间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应答的差异。方法以我国主要流行的B,C基因型为病毒学背景,设计覆盖HBV全基因序列的重叠多肽池,PCR-RFLP方法检测患者HBV基因型,通过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检测30例基因B,C型慢性HBV感染者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分泌IFN-γ差异。结果在30例慢性HBV感染者中基因B型有21例(70%),基因C型有9例(30%);在特异性T淋巴细胞应答方面,HBV基因B型患者明显高于基因C型患者(P=0.021)。结论HBV基因B型较高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水平对于解释HBV基因B型患者与基因C型患者临床转归差异提供了细胞免疫学依据。
马世武彭劼胡小雄杨玲陈金军于乐成侯金林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型细胞免疫应答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外周动脉僵硬度的变化,探讨影响动脉僵硬度增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根据超声检查是否存在脂肪肝将2382例健康体检者分为NAFLD组和无NAFLD组。使用欧姆龙BP-203RPE III动脉硬化检测装置同时检测左右两侧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值。以ba PWV≥1400 cm/s为动脉僵硬度增高,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动脉僵硬度增高的危险因素。结果在2382例体检者中,发现NAFLD患者935例(39.3%),在1595例男性中,检出NAFLD患者726例(45.5%),在787例女性中,检出NAFLD患者209例(26.6%,P〈0.001);20~39岁年龄段NAFLD组ba PWV水平为(1340.0±180.7)cm/s,显著高于无NAFLD组【(1203.9±155.2)cm/s,P〈0.001】;40~59岁年龄段NAFLD组ba PWV水平为(1437.1±232.6)cm/s,显著高于无NAFLD组【(1355.8±217.9)cm/s,P〈0.001】;大于60岁年龄段NAFLD组ba PWV水平为(1885.8±404.0)cm/s,与无NAFLD组的ba PWV水平【(1830.2±430.6)cm/s】无统计学差别(P〉0.05);不同性别NAFLD对ba PWV增高发生率的影响不同,以女性患NAFLD对ba PWV影响较大;在1643例血压正常者,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性别、NAFLD和血清总胆固醇为ba PWV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AFLD患者较无NAFLD人群动脉僵硬度增高,以青中年NAFLD患者增高更为明显。NAFLD为动脉僵硬度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景玲叶文雄丘明宇童杰赵燕陈金军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脉粥样硬化
乙肝病毒分子病毒学基础与临床研究
侯金林王战会周福元彭劼陈金军孙剑林裕龙周荣郭亚兵骆抗先
该研究针对我国乙肝防治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的系列研究,内容包括:对我国HBsAg阴性HBV感染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国内外最早报道快速筛检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YMDD变异株的方法,并系统地研究了中国乙肝病毒感染者核苷类似...
关键词:
关键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耐药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对拉米夫定治疗早期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水平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了解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水平在拉米夫定治疗早期的变化特点及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在其中的作用。方法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且拉米夫定为初始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7例,雅培HBsAg Architect方法定量检测治疗基线和第12周血清HBsAg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联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的方法确定HBV基因型。结果所有患者治疗第12周血清HBV DNA水平下降(中位数4.31log10拷贝/ml,P<0.001)。总的血清HBsAg下降至基线的57.99%(P<0.001),但主要发生在HBV基因B型患者(43例,P<0.001),在HBV基因C型患者变化不明显(43例,P=0.378)。血清HBsAg和HBV DNA变化(基线和12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仅存在于基因B型(Rs=0.577,P<0.001),而在C型患者中不明显(Rs=0.068,P=0.686)。基线HBsAg水平低(比数比值为0.387,95%可信区间为0.188~0.794,P=0.010)和HBV基因C型感染(比数比值为4.083,95%可信区间为1.362~12.236,P=0.012)是导致32.2%(29例)患者血清HBsAg水平未下降的主要因素。结论在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早期,超过30%的患者血清HBsAg水平并没有随着HBV DNA复制水平下降而下降,HBV基因C型感染和基线HBsAg水平低是其主要因素。
陈金军王战会马世武陈永鹏彭劼郭亚兵侯金林
关键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拉米夫定基因型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可能原因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引起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可能原因。方法选取南方医院肝病中心2011年12月至2014年8月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CHB)、HBV相关肝硬化(CIR)、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检测网织血小板比例、促血小板生成素水平、血小板活化比例(PAC‐1、CD63、CD62p)、糖蕚素、可溶性CD163、凋亡血小板比例等指标,对以上指标进行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191例患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组68例,肝硬化组48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组75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血小板计数98(3~253)G/L较慢性乙型肝炎组172(24~327)G/L低(P<0.01),与肝硬化患者88(22~244)G/L相当(P=0.913)。ACLF患者入院1周血小板计数71(4~208)G/L较入院当天97(21~267)G/L明显下降( P<0.01)。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组患者脾脏厚度(40.4比35.1 mm ,P=0.002)、D‐二聚体(443.5比90 ug/L ,P=0.002)、PT‐INR(2.14比1.26,P<0.01)、sCD163(5.33比1.81 ln mg/mL ,P<0.01)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但纤维蛋白原水平(1.24比2.25 g/L ,P<0.01)和血小板PAC‐1(+)阳性率(3.33比10.7,P=0.002)均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网织血小板比例、TPO、CD62p、CD63、糖蕚素、凋亡血小板比例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计数与脾脏厚度、PT‐INR、总胆红素水平、血小板凋亡水平呈负相关,与纤维蛋白原水平、白蛋白水平、糖萼素水平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脾脏厚度、糖萼素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是ACLF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R2=0.597,P=0.011)。入院日的血小板计数可预测28天死亡(AUROC=0.72,P<0.01)。结论慢加�
李文燕张明霞祁婷婷张琪何钦俊王程罗文凡何雅静朱小莹陈金军
关键词:乙型肝炎血小板减少独立危险因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高危人群:监测与防治被引量:6
2020年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全球性最主要的肝病。儿童和成人可能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儿童更易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除基因外,高龄、男性或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肥胖、饮酒和肌肉衰减为成人罹患NAFLD及疾病进展的高危因素。本文尝试总结成人NAFLD发病的高危因素及相应的监测和干预措施。
李俊缨周玲陈金军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高危人群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