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霍妍佼

作品数:21 被引量:95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同仁医院院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视网膜
  • 12篇网膜
  • 8篇青光
  • 8篇青光眼
  • 6篇断层扫描
  • 6篇黄斑
  • 5篇视网膜神经
  • 5篇光学相干
  • 4篇眼压
  • 4篇细胞
  • 4篇相干
  • 4篇脉络膜
  • 4篇节细胞
  • 4篇检眼镜
  • 3篇原发性
  • 3篇原发性开角型
  • 3篇原发性开角型...
  • 3篇神经节
  • 3篇神经节细胞
  • 3篇神经纤维

机构

  • 20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西安市第四医...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宾夕法尼亚州...

作者

  • 21篇霍妍佼
  • 11篇郭彦
  • 7篇魏文斌
  • 6篇王怀洲
  • 5篇杨丽红
  • 3篇王宁利
  • 2篇王伟伟
  • 2篇洪洁
  • 2篇李猛
  • 1篇张绍敏
  • 1篇黄萍
  • 1篇崔蕊
  • 1篇李蕾
  • 1篇张纯
  • 1篇杨新光
  • 1篇张慧
  • 1篇刘建荣

传媒

  • 6篇中华现代护理...
  • 4篇国际眼科纵览
  • 4篇中华实验眼科...
  • 3篇眼科
  • 2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眼科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6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眼底成像技术新进展——共聚焦激光扫描检眼镜被引量:8
2015年
视网膜成像技术的进步是一个将3D视网膜结构转变成2D平面图像的光学过程。由于视网膜成像快速、便捷,在眼科领域广泛被应用,尤其在眼底病的筛查、诊断、治疗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随着共聚焦激光扫描检眼镜技术的应用,出现了非散瞳的视网膜成像方法,其图像清晰且可分层显示视网膜和脉络膜结构,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眼底疾病的诊断水平。
霍妍佼魏文斌
关键词:视网膜
中心视野缺损与周边视野缺损的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黄斑区血管密度变化比较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比较伴有中心视野缺损(CVFDs)与周边视野缺损(PVFDs)的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黄斑区血管密度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6—12月首次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确诊的早期POAG患者66例66眼,根据视野缺损部位不同将患者分为CVFDs组25例25眼和PVFDs组41例41眼,同期纳入性别、年龄和屈光度匹配的健康志愿者55人55眼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眼科检查,采用Humphrey视野计进行24-2视野检查;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黄斑区6 mm×6 mm范围内的血管密度和灌注密度,根据ETDRS环将视网膜分为3个环9个区域,测定中心、内环(上方、下方、颞侧和鼻侧)和外环(上方、下方、颞侧和鼻侧)血流参数。评估并比较CVFDs组与PVFDs组患者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变化及其与视野缺损部位的关联。结果健康对照组、CVFDs组和PVFDs组受检眼黄斑区总体血管密度分别为18.20(17.50,18.50)、17.10(16.30,17.85)和17.20(16.25,17.90)mm/mm^(2),总体灌注密度分别为0.45(0.43,0.46)、0.42(0.40,0.44)和0.43(0.40,0.44)mm^(2)/mm^(2),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0.84、16.15,均P<0.001),其中CVFDs组和PVFDs组黄斑区总体血管密度和灌注密度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患者受检眼黄斑区外环上方、下方、颞侧和鼻侧血管密度和灌注密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VFDs组受检眼外环各区血管密度和外环上方、下方及鼻侧灌注密度均下降,PVFDs组外环上方、下方和颞侧血管密度和灌注密度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VFDs组外环鼻侧灌注密度低于PVF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早期POAG患者黄斑区血管密度和灌注密度均明显降低,具有CVFDs的早期POAG患者黄斑区外环鼻侧灌注密度低于PVFDs者。
霍妍佼郭彦王怀洲李蕾王宁利
睑板腺功能障碍治疗与护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2
2015年
睑板腺功能障碍( 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是一种慢性、弥漫性睑板腺异常,是临床中的常见病,第1次是由Korb和Henriquez[1]提出并命名的. 这类疾病表现为睑板腺终末导管阻塞,腺体分泌物质或量的异常,导致眼表炎症及损伤[2]. 有研究显示,MGD是蒸发过强型干眼症的主要原因,在水缺乏型干眼症中经常伴发MGD[3]. 患者泪液动力学异常,最终出现畏光、干涩、刺痛、模糊以及异物感等眼部不适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以前对于MGD的治疗主要有睑板腺按摩、清洁去除阻塞的睑板腺,热敷使睑板腺内容物溶解,局部应用抗生素和抗炎药,最终改善睑板腺质量,但是效果并不确切. 近几年,出现了显微探针疏通技术、LipiFlow加温按摩系统及各种新型滴眼液等治疗方案,以及护理观念的提高,使得针对MGD的治疗有了新的选择,本文就MGD的治疗及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郭彦霍妍佼
关键词:护理睑板腺功能障碍
激光扫描共焦检眼镜对黄斑囊样水肿成像的定量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背景黄斑囊样水肿(CME)可由多种眼底疾病导致,目前主要的无创临床诊断方法为彩色眼底照相和频域OCT(SD—OCT),OCT对于CME的断层形态和定量分析较好,但是对水肿的范围评价欠佳。基于激光扫描共焦检眼镜(cSLO)的视网膜成像技术对组织穿透性好,分辨率高,采集的眼底像清晰,对比度好,但是对于CME的检测价值尚不清楚。目的评价cSLO视网膜成像技术对CME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于2015年8—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确诊的CME患者24例24眼,采用cSLO视网膜成像技术对黄斑区进行放射状扫描和线扫(45°×45°,49个水平扫描),分别获得伪彩成像、绿光(532nm)反射成像和红外光(785nm)反射成像,应用EasyScan软件(1.2.2版)进行图像分析,并用传统彩色眼底照相技术和SD—OCT对患眼眼底进行成像,由专业的眼底病医师对每个图像的清晰度进行分级,并依CME图像和边界的清晰度进行评分。结果本组患者CME的原发病包括黄斑前膜(ERM)10例10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6例6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4例4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3例3眼和CRVO合并BRVO1例1眼。传统彩色眼底照相可显示CME像,但边界不清;cSLO视网膜成像可见明显的CME范围,边界清晰。CME区cSLO视网膜成像的伪彩成像、IR反射像和绿光反射像清晰度平均评分分别为3.21±0.78、2.67±0.96和2.54±0.83,均明显高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的1.33±0.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cSLO视网膜成像技术对CME的成像质量明显优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结合SD-OCT断层扫描图像可以为CME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霍妍佼杨丽红魏文斌
关键词:激光视网膜成像检眼镜检查
T、B淋巴细胞联合免疫缺陷对急性高眼压小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研究T、B淋巴细胞联合缺陷对急性高眼压小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和野生型C57BL/6小鼠各16只。2种小鼠分别随机取6只不做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剩余10只作为模型组。采用前房穿刺的方法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每只小鼠取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模型对照眼。通过荧光金逆行标记技术,观察并计数再灌注后21d存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同时进行视网膜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再灌注后21d视网膜形态并测量内核层厚度。结果正常对照组SCID小鼠和C57BL/6小鼠的RGCs形态和数量、视网膜结构及厚度均无明显差异。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1d,SCID小鼠RGCs的存活率为91%±5%,C57BL/6小鼠RGCs的存活率为78%±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SCID小鼠实验眼内核层厚度为(33.52±2.13)μm,模型对照眼为(34.06±3.00)μm,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57BL/6小鼠实验眼内核层厚度为(22.44±1.70)μm,模型对照眼为(31.06±3.75)μ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急性高眼压模型中,T、B淋巴细胞联合免疫缺陷小鼠RGCs的存活率较高,视网膜损伤明显轻于野生型C57BL/6小鼠。
霍妍佼黄萍张绍敏张纯
关键词:急性高眼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免疫缺陷
黄斑前膜患者激光视网膜成像特点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 探讨基于共聚焦激光扫描检眼镜(cSLO)的视网膜成像技术在黄斑前膜(ERM)患者中的诊断评估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对象为2015年6月至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底病门诊,确诊为ERM的患者共26例(32只眼).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进一步明确诊断.应用基于cSLO的海德堡炫彩视网膜成像技术和传统彩色眼底照相对患者进行视网膜成像的比较,根据SD-OCT扫描结果对每个ERM视网膜图像进行分析并评分.结果 基于cSLO的海德堡炫彩视网膜成像技术对ERM的评分中,蓝绿加强炫彩成像(3.44±0.80)、标准炫彩成像(2.84±0.85)、绿光反射(2.16±0.77)、蓝光反射(2.09±0.78)均明显高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1.28±0.81)(P值均<0.001).而cSLO视网膜成像中的红外反射评分(1.13±0.71),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无明显差别(P=0.282).结论 基于cSLO的海德堡炫彩技术对于ERM患者所获得的视网膜图像的成像质量明显好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技术,结合SD-OCT断层扫描图像可以帮助医师更好地诊断并监测ERM.
霍妍佼杨丽红魏文斌
关键词:检眼镜检查显微镜检查共焦光学相干
高分辨率OCT测量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作用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相干光断层扫描(Cirrus-HD OCT)测量黄斑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参数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作用。设计诊断技术评价。研究对象30例早期青光眼患者和56例正常对照者。方法应用Cirrus-HD OCT进行黄斑区及其分区域GCIPL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参数测量。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参数区分正常眼与青光眼的能力。主要指标GCIPL与RNFL的厚度和两者的AUC值。结果正常人和早期青光眼GCIPL和RNFL各参数测量值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正常人和早期青光眼患者的平均GCIPL厚度分别为(85.43±5.27)μm和(69.30±7.71)μm;平均RNFL厚度分别为(100.98±7.98)μm和(78.80±10.38)μm(P<0.001)。GCIPL参数中诊断效能最高者是最小值(minimum)和颞上区域(superotemporal),AUC均为0.985;其他AUC较高的参数依次为平均值(average)(0.971)、下方区域(inferior)(0.941)、颞下区域(superotemporal)(0.934)和鼻上区域(0.907)。视盘周围RNFL参数中诊断效能最高者是平均值(0.990)。结论 Cirrus-HD OCT测得的GCIPL厚度参数与视盘周围RNFL厚度参数类似,具有较好的区分正常人和早期青光眼患者的能力,可作为青光眼早期诊断的有用工具。(眼科,2013,22:374-377)
霍妍佼郭彦洪洁王怀洲王宁利
关键词:神经节细胞高分辨率丛状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共聚焦激光扫描检眼镜眼底成像与传统眼底彩色照相对老年人黄斑前膜检出结果比较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 比较共聚焦激光扫描检眼镜(cSLO)眼底成像与传统眼底彩色照相对老年人黄斑前膜(ERM)的检出结果.方法 行常规体检的退休职工184人36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3人304只眼,女性31人59只眼.年龄47~92岁,平均年龄74.35岁.所有受检者均行传统眼底彩色照相、cSLO眼底成像及高分辨率光相干断层扫描(HD-OCT)检查.对比观察传统眼底彩色照相和cSLO眼底成像的图像质量评分以及两种检查设备对ERM检出与HD-OCT检出的阳性符合率.结果 363只眼中,HD-OCT检出ERM 122只眼,检出率为33.6%;传统眼底彩色照相检出ERM 33只眼,检出率为9.1%;cSLO眼底成像检出ERM 76只眼,检出率为20.9%.传统跟底彩色照相ERM检出与HD-OCT ERM检出的阳性符合率为27.0%;cSLO眼底成像ERM检出与HD-OCT ERM检出的阳性符合率为62.3%.cSLO眼底成像ERM检出与HD-OCT ERM检出的阳性符合率明显高于传统眼底彩色照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81,P<0.001).结论 对于老年人群,cSLO眼底成像ERM检出率及其与HD-OCT ERM检出的阳性符合率均较传统眼底彩色照相更高.
霍妍佼郭彦杨丽红魏文斌
关键词:黄斑
分频辐去相干影像OCT技术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定量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多种眼底病变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传统的CNV检测和评价方法主要依靠眼底血管造影术,但为有创检查方法。分频辐去相干影像(SSADA)OCT可快速获得清晰的血管信号,但SSADA—OCT对CNV的检测价值尚不清楚。目的利用SSADA—OCT检测并定量分析CNV的血流信息,评价其在眼科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4年6—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确诊的单眼CNV患者13例,应用高速频域OCT系统扫描黄斑中心6mm×6mm区域,最终得到SSADA—OCT血流图像。应用Photoshop软件分别在视网膜和脉络膜层面上测量CNV面积并计算平均灰度值。结果SSADA—OCT可显示视网膜内界膜层、内丛状层、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及脉络膜层面血流情况。不同病因CNV患者的SSADA—OCT表现均呈黄斑区边界清楚的团状高反射信号。13例CNV患者患眼平均CNV面积为(0.15±0.09)mm^2,平均灰度值为75.40±32.35,对侧眼选择黄斑中心300μm的区域进行测量,平均灰度值为26.99±22.87,患眼CNV平均灰度值明显高于对侧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46,P〈0.001)。结论OCT血管影像技术是一种快速、非侵人的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观察技术,可对CNV的面积和活动性进行定量分析。
霍妍佼杨丽红魏文斌
关键词:荧光素血管造影
北京市某三甲医院低、高年龄组儿童近视性屈光参差检出情况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低、高年龄组儿童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检出情况,为近视的健康宣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0—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近视门诊诊治的217例患儿。按照年龄分为低年龄组(5~9岁,127例)和高年龄组(10~14岁,90例)。记录受试者左右眼等效球镜(SE)的差值,将SE差值≥1.00 D定义为屈光参差。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组SE差值的区别,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性别和屈光参差检出率的差别,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年龄、性别、眼轴差值对SE差值的影响。结果双眼SE差值在低年龄组中为0.25(0.00~0.50)D,高年龄组中为0.50(0.22~0.7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5,P=0.006)。屈光参差在低年龄组中的检出率为9.45%,在高年龄组中的检出率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P=0.027)。年龄对SE差值具有显著作用,随着年龄增加,双眼的SE差值增加为0.04 D/年(95%CI:0.007~0.080,P=0.020);双眼眼轴差值对SE差值具有显著作用,眼轴差值每增加1 mm,SE差值增加为0.03 D(95%CI:0.004~0.060,P=0.024);性别对双眼SE差值无影响(P=0.382)。结论随着年龄增长,患儿双眼的屈光差值明显增加,尤其10岁以上屈光参差发生率高于10岁以下,提示在眼科临床中要重视屈光参差的发生,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屈光参差的早发现、早干预和早控制。
郭彦霍妍佼
关键词:儿童屈光参差近视健康宣教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