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剑英

作品数:82 被引量:248H指数:9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6篇医药卫生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47篇动脉
  • 44篇冠状
  • 44篇冠状动脉
  • 24篇心肌
  • 18篇栓塞
  • 18篇微栓
  • 18篇微栓塞
  • 13篇介入
  • 12篇血管
  • 12篇梗死
  • 11篇心肌梗死
  • 11篇冠状动脉微栓...
  • 10篇造影
  • 9篇介入治疗
  • 9篇冠状动脉介入
  • 8篇动脉疾病
  • 8篇冠状动脉疾病
  • 8篇超声
  • 7篇动脉介入治疗
  • 7篇冠脉

机构

  • 73篇复旦大学
  • 8篇潍坊医学院附...
  • 2篇杭州市第二人...
  • 1篇南华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80篇马剑英
  • 63篇葛均波
  • 56篇钱菊英
  • 24篇常书福
  • 21篇葛雷
  • 18篇张峰
  • 16篇陈章炜
  • 15篇邹云增
  • 14篇姚康
  • 14篇黄东
  • 11篇孙爱军
  • 11篇樊冰
  • 10篇李晨光
  • 10篇王齐兵
  • 10篇陆浩
  • 10篇刘学波
  • 9篇戴宇翔
  • 8篇姚荣国
  • 7篇汪源源
  • 7篇李敬田

传媒

  • 10篇中国临床医学
  • 8篇中国介入心脏...
  • 6篇中华心血管病...
  • 5篇上海医学
  • 3篇临床心血管病...
  • 3篇中国分子心脏...
  • 3篇THE 23...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 2篇光学精密工程
  • 2篇中华超声影像...
  • 2篇心脑血管病防...
  • 2篇第十三次全国...
  • 1篇上海生物医学...
  • 1篇临床荟萃
  • 1篇高血压杂志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声学学报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家庭医生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9篇2011
  • 8篇2010
  • 10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细胞移植对不同程度衰竭心脏功能恢复的研究
2006年
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移植(BMT)对哪种程度的心力衰竭更有效。方法结扎小型猪不同部位左前降支血管,造成不同程度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2周后,将30只造模型成功动物随机分为3组,高LVEF(HLVEF,LVEF≥50%)组,中LVEF(MLVEF,50%>LVEF≥40%)组,低LVEF(LLVEF,LVEF<40%)组,每组分为两个亚组,各组随机经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或磷酸盐缓冲液(PBS),每组各5只动物。结果移植后4周,注射PBS动物LVEF呈进行性下降;而MLVEF+BMT组较移植前增加11.9%(P<0.05),明显高于HLVEF+BMT组和LLVEF+BMT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只有MLVEF+BMT组侧支循环数量较移植前有显著性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注射BMT的3组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注射PBS的3组,以MLVEF+BMT组最明显。结论经冠状动脉内自体BMT更有利于中度心力衰竭受体心脏功能恢复和血流灌注改善。
张少衡赵岚李玉兰胡凯姚康马剑英钱菊英邹云增葛均波
关键词:骨髓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心肌梗塞充血性
冠状动脉微栓塞的基础研究
第一部分 冠状动脉阻抗在冠状动脉徽栓塞后不同时间段的变化 背景: 冠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是目前最常用的有创评价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指标,但其受血流动力学影响。而...
马剑英
关键词:冠脉血流转化生长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心肌血流量冠状动脉微栓塞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比较64排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检查与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CAG)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在诊断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病变方面的应用价值,探讨MSCTA在LMCA病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2007年11月—2009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住院患者中入选91例,男53例,女38例,平均年龄为(64.8±9.2)岁,均行64排MSCTA、CAG和IVUS检查。以IVUS检查为金标准,比较MSCTA与CAG诊断LMCA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可靠性。比较MSCTA与IVUS对LMCA病变定量评价的能力。结果以IVUS检查为金标准,CAG诊断LMCA病变的敏感度为25.0%,特异度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26.0%,Kappa值为0.122(P<0.05);MSCTA诊断LMCA病变的敏感度为93.1%,特异度为84.2%,阳性预测值为95.7%,阴性预测值为76.2%,Kappa值为0.744(P<0.001)。MSCTA与IVUS检查测量LMCA病变最小管腔面积(MLA)、外弹力膜面积(EEM-CSA)和斑块负荷的Pearson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5、0.740和0.736(P<0.01)。结论以IVUS检查为金标准,MSCTA检查诊断LMCA病变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高于CAG检查,MSCTA检查对LMCA病变的定量评价与IVUS检查的相关性良好,能作为LMCA病变的筛查手段。
沈怡钱菊英王明慧刘媛刘学波葛雷马剑英葛均波
关键词: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左冠状动脉主干
梗死心肌侧枝血管形成与缺氧诱导因子-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表达水平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后梗死心肌中侧枝血管形成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alpha,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表达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收集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为完全闭塞病变者214例,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或)影像学资料,确诊为CTO者89例。采用ELISA法检测HIF-1α和VEGF-A的蛋白水平;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用定量PCR法测定PBMC中VEGF-A的mRNA水平。采用JMP9.0和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比较各组糖尿病患者比例,Rentrop 2级组(11/31,35.5%)和3级组(3/20,15.0%)显著低于0-1级组(18/38,47.4%),P〈0.05;比较各组的空腹血糖水平,Rentrop 2级组(6.67±1.41)mmol/L)和3级组(5.48±1.26)mmol/L)显著低于0-1级组(7.24±1.39)mmol/L),P〈0.05;比较各组患者中临床心衰(NYHAⅡ-Ⅳ级)的比例,Rentrop 2级组(12/31,38.7%)和3级组(3/20,15.0%)显著低于0-1级组(20/38,52.6%),P〈0.05;比较各组HIF-1α和VEGF-A的蛋白水平,Rentrop 2级组[(85.5±27.7)pg/mL,(139.5±42.1)pg/mL]和3级组[(103.3±30.2)pg/mL,(162.6±43.3)pg/mL]显著高于0-1级组[(42.0±16.1)pg/mL,(76.5±32.2)pg/mL],P均〈0.01;比较各组HIF-1α和VEGF-A的mRNA水平,Rentrop 2级组(1.31±0.46)和3级组(1.38±0.44)VEGF-A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0-1级组(1.00±0.28),P〈0.01。结论:慢性持续缺血、缺氧所导致的HIF-1α和VEGF表达增加在促进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建立、增加心肌血供、改善预后、减少临床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戴宇翔王审李晨光黄浙勇陆浩常书福钱菊英葛雷王齐兵颜彦樊冰张峰姚康马剑英黄东葛均波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即刻非支架节段内冠状动脉痉挛的临床特点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即刻非支架节段内冠状动脉痉挛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69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记录且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支架植入后即刻非支架节段内冠状动脉痉挛患者共102例,选择同期接受支架植入但未发生冠状动脉痉挛且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患者共20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液学检查指标及平均植入支架数目和植入支架总长度。结果:冠状动脉痉挛组男性比例、高脂血症病史比例及目前吸烟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植入支架数目多于对照组植入支架总长度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即刻非支架节段内冠状动脉痉挛多发生于男性和吸烟患者,过多、过长的支架植入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慢性炎性反应可能在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戴宇翔李晨光黄浙勇陆浩常书福钱菊英葛雷王齐兵颜彦樊冰张峰姚康马剑英黄东葛均波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痉挛炎性反应
聚乙交酯-丙交酯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抑制猪冠脉新生内膜的增殖
2007年
目的观察聚乙交酯-丙交酯(PGLA)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猪冠脉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金属裸支架、单PGLA涂层支架、PGLA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随机植入小型猪的左冠或右冠。持续给予阿司匹林。术后28 d复查冠脉造影,处死动物,切片后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支架节段内皮化情况。结果6头小型猪共植入12枚支架,每组支架数量4枚。定量冠脉造影(OCA)裸支架组的晚期丢失、狭窄百分比和新生内膜面积分别为(1.27±0.23) mn、(34.46±3.98)%和(2 270 171±1 147 443)μm2,单PGLA支架组的为(2.17±0.46)nun、(71.23±8.94)%和(3 428 281±l 013 280) u m’,雷帕霉素支架组的为(0.29±O.11) mm、(14.12±1.89)%和(1 369 155±152 578)u m’,与金属裸支架相比,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组的晚期丢失降低78%;新生内膜面积减少40%。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金属裸支架和单涂层支架均完成内皮化,但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组仅50%(2/4枚)具有完整的内皮。结论猪冠脉实验显示,与裸支架相比,PGI+A涂层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能显著抑制支架内的新生内膜增生,但内皮化受到抑制,其延缓程度有待正在进行的更长时间(3个月)的实验进行判断。
王翔飞杨巍马剑英陆浩葛均波
关键词:洗脱支架新生内膜聚乙交酯内皮化形态学分析
冠状动脉内应用硝酸甘油和维拉帕米治疗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现象的效果被引量:23
2010年
目的研究硝酸甘油和维拉帕米对冠状动脉(冠脉)血流缓慢现象的治疗效果。方法入选64例因胸痛行冠脉造影证实心外膜主要冠脉血管无狭窄病变但血流缓慢的患者,根据治疗用药分为硝酸甘油组(35例)和维拉帕米组(29例);选取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等匹配而冠脉血流正常的29例患者为对照组。冠脉血流缓慢定义为造影剂在3个心动周期内不能到达血管末端。硝酸甘油组患者于造影后经造影管冠脉内注入硝酸甘油100~400μg后重复造影至血流明显改善;维拉帕米组则注入维拉帕米100—400峭至血流明显改善。以TIMI帧计数(TFC)法定量评价冠脉血流,比较冠脉血流缓慢患者使用硝酸甘油、维拉帕米前后的TFC值和血流正常者的TFC值,以及两组冠脉血流缓慢患者分别使用硝酸甘油和维拉帕米后的TFC变化值。结果存在血流缓慢的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脉的基础TFC值在维拉帕米组分别为78.3±19.4、57.2±14.6、56.9±12.5,硝酸甘油组分别为70.8±21.7、55.3±12.5、51.1±15.4,对照组三支血管的TFC值分别为29.2±4.4、23.1±3.5、19.7±1.8。维拉帕米组治疗后TFC值分别下降至37.7±9.3、31.5±11.3、24.6±4.4(与基础状态比较,均P〈0.01),硝酸甘油组治疗后TFC值分别下降至42.3±8.9、36.7±6.8、30.3±5.9(与基础状态比较,均P〈0.01);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而维拉帕米组用药前后的TFC变化值大于硝酸甘油组(均P〈0.05)。结论冠脉血流缓慢患者冠脉内注射维拉帕米的即刻治疗效果优于硝酸甘油,但两组患者冠脉血流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常书福马剑英钱菊英舒先红葛均波
关键词:冠状动脉血流速度硝酸甘油维拉帕米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对肾功能影响的532例分析被引量:14
2009年
目的探讨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在非选择性患者中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以及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的肾安全性。方法共入选532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患者,测定患者术前1周内任一天及术后48h的肾功能。以术后48h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较术前升高25%或升高44.2μmol/L(0.5mg/dL)为CIN的诊断标准,分析对比剂对肾功能的影响。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CIN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532例患者中29例发生CIN,发病率为5.5%;(2)术前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45mL/min的患者CIN发病率显著高于eGFR≥45mL/min的患者(17.5%比4.5%,P=0.002);(3)532例患者中,427例使用低渗对比剂,105例使用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低渗对比剂组术前平均eGFR显著高于等渗对比剂组(81.4±27.6mL/min比62.5±22.8mL/min,P=0.000),两者CIN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比4.8%,P=0.797);(4)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使用利尿剂、术前eGFR<45mL/min、对比剂用量≥500mL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CIN在非选择性患者中的发病率为5.5%。在术前eGFR<45mL/min的患者中CIN的发病率显著升高。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对肾的安全性可能略优于低渗对比剂。术前使用利尿剂、术前eGFR<45mL/min、对比剂用量≥500mL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侃钱菊英葛雷刘学波樊冰王齐兵张峰黄东马剑英葛均波
关键词:冠状血管造影术肾病造影剂碘克沙醇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变化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并比较正常人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变化。方法将患者分成4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术双色分析法检测对照组以及3组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在PCI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h EPCs占外周血有核细胞的百分比,其中EPCs以CD133^+/VEGFR-2^+双标记阳性确定。结果PCI术前,外周血中EPCs数量在稳定性心绞痛组为(0.043±0.043)%、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为(0.014±0.018)%、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为(0.040±0.036)%,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111%±0.078)%](均P〈0.01),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明显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在PCI术后24h较术前明显增加[(0.054±0.045)%比(0.014±0.018)%,P〈0.01]。稳定性心绞痛组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PCI术前、术后EPCs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血中EPCs数量的变化可能与冠心病的病变程度有关。PCI对外周血EPCs数量的影响可能与冠心病类型有关。
罗英饰钱菊英张磊马剑英黄东樊冰葛均波
关键词:干细胞冠状动脉疾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早期辛伐他汀干预的安全性及疗效初步观察
2003年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早期应用辛伐他汀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5 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入院后除常规治疗外 ,当晚给予辛伐他汀 10mg治疗 ,其后每晚 10mg ,连续应用 2月 ,观察药物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病人治疗前后TC及LDL有极明显变化 ,TG与HDL也有明显变化。肝功异常率为 11.1% ,肌酸激酶异常率为 9.1% ,腹胀 1例 ,口干 1例 ,停药后消失。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早期应用辛伐他汀治疗安全可靠 。
马剑英李敬田姚荣国宋书凯郭站立冯国勤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辛伐他汀疗效药物安全性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