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万战生

作品数:17 被引量:22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8篇电性
  • 8篇电性结构
  • 7篇地电
  • 7篇地震
  • 7篇大地电磁
  • 4篇剖面
  • 4篇测深
  • 3篇地震活动
  • 3篇地震活动性
  • 3篇电磁测深
  • 3篇磁测
  • 3篇大地电磁测深
  • 2篇地热勘查
  • 2篇地质
  • 2篇地质意义
  • 2篇电磁
  • 2篇电磁探测
  • 2篇电磁现象
  • 2篇岩石
  • 2篇中国地震

机构

  • 14篇中国地震局
  • 4篇山东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江苏省地震局

作者

  • 17篇万战生
  • 10篇赵国泽
  • 9篇汤吉
  • 8篇陈小斌
  • 7篇王继军
  • 7篇詹艳
  • 6篇王立凤
  • 5篇肖骑彬
  • 4篇张继红
  • 3篇蔡军涛
  • 2篇关华平
  • 2篇邓明
  • 2篇魏文博
  • 2篇邓靖武
  • 2篇卓贤军
  • 1篇李哲
  • 1篇杨静
  • 1篇谭捍东
  • 1篇汪卫毛
  • 1篇董泽义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实验技术与管...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东缘石棉-乐山剖面二维电性结构的构造意义
<正>在973项目的支持下,在青藏高原东边缘带沿石棉-乐山等三条剖面进行了大地电磁探测。石棉- 乐山剖面西端始于石棉西侧,东端止于乐山东侧,大致北东80度方向展布,长约145km,沿测线在 77个测点进行了观测。测点间距...
赵国泽汤吉陈小斌王立凤万战生
文献传递
地震监测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技术(CSELF)新试验被引量:30
2010年
2009年利用大功率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技术(CSELF)在位于华北、华南、东北、西北和西南的12个地震台站和几个流动观测点进行了连续30天新的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利用CSELF技术可以在1700 km之外测量到人工源电磁场信号,计算得到的电、磁场功率谱密度和视电阻率与天然源信号相比,抗干扰能力更强,观测信号更稳定,特别有利于识别和捕捉地震等诱发的电磁异常现象,在地震预测监测中具有很大的研究应用潜力.试验还发现,各地震台站和流动测点观测的CSELF信号的强度,与台站或者测量的电、磁场分量相对于发射源的距离、方位有明显的关系;发现在离开发射源的相对近区,场强随距离的衰减,比在相对远区更快;发现接收磁场信号比电场信号较易获得更高信噪比的数据.
赵国泽王立凤汤吉陈小斌詹艳肖骑彬王继军蔡军涛徐光晶万战生汪晓杨静董泽义范晔张继红高妍
关键词:电磁场视电阻率固体潮地震监测
青藏高原东边缘地壳“管流”层的电磁探测证据被引量:82
2008年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边缘及其附近地区石棉-乐山剖面大地电磁资料的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和四川地块的电性结构有明显差别,东部的四川地块地壳总体电阻率大,西部的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地壳总体电阻率小.西部地壳分为上中下3层,中地壳为厚约10~15km的低阻层,电阻率最小达3~10Ωm,推测它含有较低黏滞度的部分熔融和(或)含盐流体,易于变形和流动,是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向东南方向挤出作用下形成的"管流"层.它使上地壳和下地壳解耦,上地壳高阻的脆性层以左旋走滑和逆冲的断层运动为主,地表抬升,地震主要发生在上地壳内.低阻层把鲜水河-安宁河深大断裂带截成上下两段.地壳上、中、下层各自厚度的横向变化,综合产生了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地壳厚度西部厚、东部薄、地形西部高、东部低的过渡带.
赵国泽陈小斌王立凤王继军汤吉万战生张继红詹艳肖骑彬
关键词:大地电磁电性结构管流过渡带
中国地震电磁现象的观测与研究被引量:19
2005年
对近年来中国地震电磁现象(包括地面电磁场、大气电场、地磁脉冲和电离层扰动等)的观测研究进行了重点介绍。
王继军赵国泽詹艳卓贤军汤吉关华平万战生
关键词:地震电磁现象大气电场电离层扰动
中国地震电磁现象的岩石实验研究被引量:26
2005年
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岩石电磁辐射实验的一些现象和结果。
王继军赵国泽詹艳卓贤军汤吉关华平万战生
关键词:地震电磁现象电磁辐射电磁波
岩石圈地震前兆异常机制被引量:11
2007年
对于电磁卫星所观测到的地震震前电磁异常现象的机制,即电磁异常如何从岩石圈穿过大气层耦合到电离层及其以上空间,目前仍是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目前大量有关地震岩石圈异常的机制研究,力图从卫星地震电磁异常的源头—岩石圈地震来获得相关认识.岩石圈地震前兆异常包括:地表变形、水位变化、悬浮薄雾、超低频(ULF)电磁异常、山脊或山顶发光闪电、卫星红外图片大范围数度温度异常、磁场高于地磁偶极场的0.5%、电离层等离子体密度变化、动物奇异行为等.人们提出了许多试图解释各种异常现象的假说,如热耦合假说、气泡运移假说、边界位错充电假说、离子空穴运移假说等.本文希望通过对以上各种假说提出的基础、物理机理以及异常现象解释的探讨,促进对岩石圈地震前兆异常现象机理认识,从而为地震电磁异常的正确认识提供更有力的帮助.
万战生赵国泽陈小斌郭秀芬施兴
关键词:电磁卫星
青藏高原东边缘冕宁—宜宾剖面电性结构及高导层的地质意义
2011年
约50Ma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开始碰撞之后,青藏高原发生了令人瞩目的整体隆升,成为晚第三纪以来亚洲乃至全球最为重要的地质事件,并使青藏高原成为大陆岩石圈变形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是全球学者研究大陆动力学乃至地球动力学的焦点和热点地区。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以及组成青藏高原各地块向东和东南的挤出运动,位于青藏高原东边缘大凉山地块及其附近地区具有明显的高原和盆地之间的过渡带特征,地壳变形严重,地壳厚度变化剧烈,并且是重力梯度带和航磁异常明显的地区,也是(GPS)资料显示的地壳运动方向由东向东南发生转变的关键地段。本区不仅蕴藏有丰富的金属矿等矿产资源,也是我国强烈地震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万战生
关键词:大地电磁高导层地震活动性
海底地电探测仪器的对钟与计时技术被引量:1
2003年
阐述高精度时钟电路的工作原理.海底地电探测仪器可通过在海面上接收GPS卫星的时间信息,而后依靠自身的精确计时方法,达到多台仪器在海底同步采集数据的目的.
邓明魏文博李哲邓靖武万战生
关键词:同步采集海洋地质
华北中部岩石圈电性结构——应县—商河剖面大地电磁测深研究被引量:28
2002年
20 0 1年 ,沿着山西应县到山东商河 ,重新布置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进行研究 .采用现代先进的大地电磁数据处理技术和快速松弛二维反演方法获得该剖面二维电性结构模型 ,从而充分展示了华北地区岩石圈电性结构的特点 .从电性特征上讲 ,华北岩石圈以太行山前断裂为界划分为东、西两区 ,东区为低阻区 ,西区为高阻区 .在东区 ,上地壳电性结构基本与华北裂谷系的隆、坳构造格局相对应 ,岩石圈的电导最高达 3× 10 4 S ,远远大于强烈活动的安第斯山岩浆弧区和西藏高原岩石圈的电导 .这里 ,在构造连接部位的地壳中有不连续的高导体存在 ,电导率大约 0 .1~ 0 .8S/m .在西区 ,太行山和恒山的岩石圈为高阻块体 ,表现出稳定大陆区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特点 .但恒山高阻块体之下发现一组向西缓倾的高导层 ,其电导率为 0 .0 4~0 .2 5S/m ,顶面在 2 0km深处 ,底面深度大约 40km .
魏文博谭捍东金胜邓明叶高峰邓靖武万战生
关键词:大地电磁测深岩石圈电性结构
活动构造带内MT数据分析—以冕宁~宜宾MT测线为例
活动断裂带内构造复杂,地层多变,受断裂和地层影响,MT 曲线具有明显的二维或三维构造特征,曲线类型复杂多变,畸变明显,为大地电磁的定性分析增加了难度,本文以川滇边界活动断裂带内的冕宁~宜宾为例,采用经典的 Swift(1...
万战生赵国泽汤吉陈小斌郭秀芬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