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壶腹部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分析——附25例报告
- 目的:探讨经腹B超、16层螺旋CT、MRCP、ERCP等影像学方法在壶腹部恶性肿瘤的诊断方面的价值。
方法: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自2006年9月至2008年11月间行ERCP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壶...
- 何金财
- 关键词:恶性肿瘤影像诊断螺旋CT血生化检查B超检查
- 文献传递
- 内镜下橡皮圈联合尼龙绳结扎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小肿瘤临床价值分析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应用橡皮圈联合尼龙绳结扎剥离的方法治疗胃固有肌层来源小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36例经超声内镜(EUS)明确肿瘤(长径≤12 mm)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患者,在内镜下先用橡皮圈套扎,而后使用尼龙绳在橡皮圈的底侧进行结扎,然后进行剥离治疗,记录术中术后出血、穿孔情况及标本大小,对切除物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于术后3、6及12个月进行胃镜复查及EUS随访。结果36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手术平均操作时间(15±2)min,术中出血量<2 ml,标本大小5 mm×6 mm^10 mm×11 mm,术后无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确诊胃平滑肌瘤10例,胃间质瘤26例(危险度分级:均为极低)。术后随访12个月,所有病例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内镜下应用橡皮圈联合尼龙绳结扎剥离的方法治疗胃固有肌层来源的肿瘤显示了一定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但尚需要进行大规模临床研究及长期随访进一步明确其治疗价值。
- 何金财吴联晖宋鹏林国伟林明芳黄跃
- 关键词:橡皮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经结肠镜高频电圈套器或IT刀联合止血夹治疗大肠宽蒂大息肉56例分析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评价结肠镜下使用止血夹协助高频电圈套器或IT刀切除大肠宽蒂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用圈套器或IT刀切除宽蒂大息肉前后使用止血夹钳夹蒂柄治疗大肠宽蒂息肉56例,随访观察术后出血、穿孔情况。结果本组56例大肠宽蒂息肉均一次性切除成功,术后未出现出血、穿孔并发症。结论止血夹能有效防止切除宽蒂大息肉后并发的出血和穿孔。结肠镜下使用止血夹协助高频电圈套器或IT刀切除大肠宽蒂大息肉安全、有效。
- 何金财黄跃林国伟吴联晖宋鹏
- 关键词:大肠息肉止血夹圈套器
- 大肠巨大息肉内镜下分块切除术40例分析
- 2012年
- 目的:研究内镜下分块切除对大肠巨大息肉的治疗效果,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适应证、并发症等进行讨论。方法:大肠巨大息肉内镜下分块切除术40例,共40枚。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定期内镜随访1~24个月,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40枚息肉中18枚经首次或再次内镜下分块切除术病变完整清除,治愈率为90%;4枚(占10%)术后病理示浸润癌再追加外科开腹手术。术中出血16例(40%),均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2例(5%)。无穿孔、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病理结果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瘤癌变分别占15%,5%,70%,10%,随着年龄的增加,腺瘤性息肉的比例逐渐升高(P〈0.01)。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内镜下分块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和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大肠巨大息肉治疗的效果优于传统的内镜下治疗方法。
- 吴联晖林国伟何金财宋鹏李剑英
- 关键词:结肠镜大肠巨大息肉
- 早期食管癌行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与黏膜下剥离术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行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与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均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中选取,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试验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治疗,两组均于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降低;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整切除率: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内复发率: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处于更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相比,早期食管癌患者行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治疗在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中更具优势,而在完整切除率及复发率中略具劣势,因此,临床可以根据患者要求、医生技术水平及医院医疗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 宋鹏吴联晖何金财
- 关键词: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内支架在左半结肠癌性梗阻手术病例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 <正>目的评价内支架在左半结肠癌性梗阻手术患者中使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45例确诊为左半结肠癌性梗阻患者中,18例采用放置支架解除梗阻后手术(A组);27例采取二期根治切除吻合术(B组)。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
- 林国伟黄跃吴联晖何金财李剑英宋鹏邓柏涛黄仲文张其凯纪孝峰余磊
- 文献传递
- 内镜下密集套扎法治疗重度食道静脉曲张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密集套扎法治疗重度食道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86例重度食道静脉曲张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96例和观察组90例。对照组实施内镜下传统套扎法,观察组实施内镜下密集套扎法。两组均随访2年。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平均治疗次数;再出血率、2年内复发率;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首次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78.89%)高于对照组(59.37%,χ^(2)=8.243,P=0.004);平均治疗次数少于对照组;再出血率、术后2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重度食道静脉曲张,应用内镜下密集套扎法可有效减少治疗次数,减少复发及出血。
- 宋鹏何金财林明芳
- 关键词:内镜
- 内支架在左半结肠癌性梗阻手术病例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 林国伟黄跃吴联晖何金财李剑英宋鹏邓柏涛黄仲文张其凯纪孝峰余磊
- EMR、ESD联合EMR和单独ESD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比较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EMR、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联合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单独ESD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进行的36例EMR、34例ESD联合EMR及28例单独ESD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患者,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手术耗时、整块切除率,术中术后出血、穿孔发生率及局部残留复发率。结果 EMR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ESD联合EMR组的手术时间与单独ESD组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9、26.4、28.8分钟。三组的整块切除率(72.2%、94.1%、100%);三组的术中出血率(30.6%、17.6%、21.4%);三组的穿孔发生率(11.1%、0%、7.14%);局部残留及复发率(16.7%、5.9%、3.57%)。结论 ESD联合EMR和单独ESD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相当,而EMR组的整块切除率,局部残留复发率,术中出血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ESD联合EMR可以简化操作,在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时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可做为ESD初学者的入门技术。
- 宋鹏吴联晖林国伟何金财林明芳李剑英陈生兰苏华丽纪艳华
- 关键词: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 胃固有肌层来源小肿瘤内镜下套扎后剥离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应用内镜下先套扎后剥离的方法治疗胃固有肌层来源小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6例经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明确肿物(长径≤12 mm)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患者,在内镜下先用橡皮圈套扎,然后进行剥离治疗,记录术中术后出血、穿孔情况及标本大小,对切除物行病理免疫组化检查,并于术后3、6、12个月进行胃镜复查及EUS随访。结果 26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手术操作时间:(15±2)min,术中出血量:<2 m L,标本大小:4 mm×6 mm^10 mm×12 mm,术后无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确诊胃平滑肌瘤8例,胃间质瘤18例(危险度分级:均为极低)。术后随访12个月,所有病例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应用内镜下先套扎后剥离的技术治疗胃固有肌层来源的小肿瘤显示了一定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但尚需要进行大规模临床研究及长期随访进一步明确其治疗价值。
- 吴联晖何金财林国伟宋鹏林明芳陈生兰胡维维纪艳华
-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套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