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飞颖

作品数:20 被引量:214H指数:7
供职机构: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日本艾滋病预防财团资助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0篇艾滋病
  • 8篇大学生
  • 7篇性行为
  • 5篇高危
  • 5篇高危人群
  • 4篇性病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3篇HIV感染
  • 2篇性传播
  • 2篇性传播疾病
  • 2篇血清
  • 2篇血清流行病学
  • 2篇血清流行病学...
  • 2篇知识
  • 2篇女性
  • 2篇缺陷综合征
  • 2篇综合征
  • 2篇流行病学研究
  • 2篇免疫缺陷

机构

  • 17篇宁波市疾病预...
  • 11篇浙江省疾病预...
  • 3篇宁波市卫生防...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杭州市疾病预...
  • 1篇乐清市疾病预...
  • 1篇温州市疾病预...
  • 1篇浙江省慈溪市...
  • 1篇台州市疾病预...
  • 1篇绍兴市疾病预...
  • 1篇嘉兴市卫生防...

作者

  • 20篇余飞颖
  • 16篇许国章
  • 10篇马瞧勤
  • 10篇潘晓红
  • 9篇丛黎明
  • 9篇张丹丹
  • 5篇杨介者
  • 4篇邹艳
  • 3篇杨秀珍
  • 3篇王仁元
  • 2篇李怀亮
  • 2篇杨薇娜
  • 2篇焦素黎
  • 1篇俞敏
  • 1篇方雯曼
  • 1篇蔡志征
  • 1篇虞建峰
  • 1篇姚军
  • 1篇张荣富
  • 1篇施南峰

传媒

  • 3篇中国学校卫生
  • 3篇浙江预防医学
  • 3篇中国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上海预防医学
  • 1篇华东六省一市...

年份

  • 2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7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学生自我艾滋病感染危险预测和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4
2005年
目的了解大学生自我艾滋病感染危险预测水平,为改进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03年对浙江某市2所综合性大学21 448名大学生进行自答式问卷调查。结果8.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可能感染艾滋病,68.1%回答不可能,23.8%回答不知道。男学生有自我感知危险意识的比例为11.0%,女学生则为5.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242.54,P<0.001);对性途径传播艾滋病形势了解的学生中9.0%有自我危险预测,有性交行为史的学生中12.8%有自我危险预测。与自我艾滋病感染危险预测有关的影响因素有学校、性别、是否了解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正在上升、是否有性交行为史等7个因素。结论应重视并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艾滋病感染危险预测水平,并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有关艾滋病预防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
潘晓红丛黎明马瞧勤杨清许国章余飞颖
关键词:HIV感染
宁波市高危人群HIV感染状况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许国章王仁元蔡海珊余飞颖杨薇娜杨秀珍
为了探讨宁波市高危人群中HIV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课题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用整群抽样技术于1998-1999年在全市范围内选择研究对象即STD门诊就诊者、暗娼、吸毒者等人员,用ELISA法进行抗体检测。在各类高危人群血...
关键词:
关键词:高危人群HIV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艾滋病防治
679名女性艾滋病高危人群现况调查
2008年
余飞颖翁阿宝许国章方雯曼邵建华焦素黎张丹丹李怀亮虞建峰施南峰徐来荣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高危人群女性发病人数预防知识性行为传播
浙江省2785名有性行为大学生艾滋病感染危险感知及安全套使用情况的调查被引量:44
2006年
目的调查有性行为大学生对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危险感知以及安全套使用情况,研究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和有关影响因素。方法利用2003年在浙江省1个沿海城市2所综合性大学开展的艾滋病有关知识、危险意识和性行为调查资料,对回答曾有性行为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2785名大学生回答曾有性交行为史,47.0%没有对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危险感知,有危险感知的学生中51.3%认为感染的危险非常低。曾经使用安全套的学生占80.5%,而始终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只有16.0%。危险感知与是否使用和始终使用安全套没有关联,但与是否选择安全套用于预防性病关联。危险感知的主要促进因素有认同学生中性病上升(OR=1.356)和认同经性途径感染人数上升(OR=1.487)以及最后一次性行为对象不是男朋友/女朋友(OR=1.497)。始终使用安全套的促进因素有发生性行为时能说使用安全套(OR= 6.523)、使用安全套用于预防性病(OR=2.174)等因素。结论有性行为大学生的艾滋病感染危险感知水平偏低,曾经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较高,但始终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很低。需要进一步采取广泛深层次的预防教育来提高大学生艾滋病感染危险意识,促成安全性行为的形成。
潘晓红丛黎明马瞧勤许国章余飞颖邹艳
关键词:艾滋病安全套大学生
暗娼嫖客人群中HIV和梅毒感染现况分析被引量:6
2006年
余飞颖许国章张巍
关键词:梅毒感染HIV高危人群干预对策
浙江省某市大学生艾滋病性病相关性行为描述性研究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掌握大学生艾滋病性病相关性行为状况,为制订相应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两所大学所有1-4年级学生参加匿名自答式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学生自愿发生性行为,性行为起始年龄平均19.51岁,13.1%有性经历,平均性伴数1.54。10.7%自己或者性伴侣曾经怀孕,1.4%曾被诊断患性病。部分学生发生商业性关系,男女学生中均有同性或双性性行为现象,安全套使用率低,使用安全套主要为防止怀孕。结论大学生性态度开放,多性伴、商业性行为、同性和双性性行为以及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差等使大学生处于流产、艾滋病性病感染等危险之中。针对大学生开展性教育和性生殖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马瞧勤丛黎明余飞颖潘晓红许国章张丹丹
关键词:性行为性传播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宁波市1990-2004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对15年来宁波市艾滋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今后确定相关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各县(市)区疾控中心疫情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每例HIV抗体阳性者进行三间分布分析。结果15年来宁波市累计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91例,其中HIV69例,AIDS22例,死亡11例。近3年来艾滋病发病每年分别以50%、125%、22%速度递增;感染人群以20-39岁组为主,57例,占总发现数的62.2%,流动人口61例,占67.0%,本市居民22例,占24.2%;性接触传播34例,占37.4%,吸毒传播25例,占27.5%,血液传播22例,占24.2%。结论流动人口和高危人群是引起宁波市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
余飞颖许国章
关键词:艾滋病
浙江某地大学生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信念和行为被引量:29
2005年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病/艾滋病有关知识、态度、行为以及对当前学校性教育的需求与评价,为制定适合当前大学生的干预策略和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浙江省某市2所综合性大学所有在校全日制一~四年级学生22940人开展自答式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性安全知识仍较缺乏,43.9%~49.4%的大学生接触过各种黄色性媒体,8.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可能会感染艾滋病,13.1%有婚前性行为,94.1%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大学中开展性教育。结论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性生理和性病/艾滋病知识教育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态度和性行为。
丛黎明马瞧勤许国章潘晓红余飞颖张丹丹
关键词:性传播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知识
大学生性病感染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调查大学生性病患病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析对象来自于浙江省某市高校大学生性行为问卷调查。对2540名已经发生性行为,并回答了是否曾经被诊断为性病的学生,被纳入分析。结果在2540名已经有性行为的学生中,39(1.5%)名学生报告曾经被诊断患过性病。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中,排除可能的混杂回素,有一个以上的性伴侣,有过肛门性交的历史,自己或性伴侣怀孕和流产的经历,认为感染性病的可能性"可能/较高/很高",依然显示与被诊断为性病有显著性关联。结论必须尽快在大学生中间开展性病预防工作。防止性病传播不仅需要传播相关知识,还需倡导推迟性行为的发生,减少性伴侣数,每次性行为均要正确使用安全套,以及预防非计划怀孕和人工流产等综合性的措施,同时提供有效的性病诊疗服务。
马瞧勤丛黎明潘晓红许国章余飞颖张丹丹邹艳杨介者
关键词:性病影响因素大学生
大学生性行为调查分析被引量:15
2006年
目的调查有性行为大学生艾滋病认知、感染危险感知和安全套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浙江省2个综合性大学,开展集中组织形式的自答式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共对22940名大学生开展了调查,其中问答近一年有性行为大学生1782人(7.8%),一年内曾有2个及以上性伴的占22.3%,近一年性行为中始终使用安全套比例为15.3%。不同年级艾滋病感染危险感知水平、性伴数和安全套预防艾滋病/性病作用认识的学生始终使用安全套情况不同;多因素分析表明,促进安全套预防艾滋病/性病作用的教育和增强使用意识等因素可以促进大学生实施安全性行为。
潘晓红丛黎明马瞧勤许国章余飞颖陈坤
关键词:大学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