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鹏
-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低中度近视患者眼压、角膜中央厚度与角膜球差及非球面性的关系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研究低中度近视人群眼压、角膜中央厚度与角膜球差及非球面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对108例(216眼)低中度近视患者应用Pentacam HR眼前节分析仪进行眼前节参数测量,得到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象限(上、下、鼻、颞侧,水平、垂直方向)及不同分析直径(6、7、8、9mm)范围的角膜非球面性参数——Q值及角膜球差。分别使用非接触式眼压仪及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进行眼压及角膜中央厚度的测量。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处理。结果低度组眼压与垂直方向角膜前表面Q值有相关性(右眼:r=-0.30,P〈O.05;左眼:r=-0.34,P〈0.05),与角膜前表面球差无相关性;中度近视组眼压与角膜前表面球差有相关性(右眼:r=O.31,P〈O.05;左眼:r=0.37,P〈0.01),与角膜前表面Q值无相关性。仅低度近视组角膜中央厚度与颞侧角膜前表面Q值有相关性(右眼:r=0.47,P〈0.01;左眼:r=0.29,P〈0.05)。结论低度近视者眼压可导致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减弱,中度近视者眼压与角膜前表面球差呈正相关,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角膜本身的补偿机制有关。
- 胡亮余鹏陈佳谭维娜孙西宇瞿佳
- 关键词:眼压角膜中央厚度球差近视
- 应用SD-OCT研究薄瓣LASIK术后全角膜厚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 目的:观察比较两种薄瓣LASIK(Thin-flap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Thin-flap LASIK)术式(SBK/FEMTO)术后中央角膜及周边角膜的厚度变化趋势及可能的影响因...
- 余鹏
- 关键词:角膜厚度角膜板层刀
- 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有干眼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的角膜神经密度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利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干眼症状的出现与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无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20例(40眼),有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20例(40眼)以及从未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17例(34眼,对照组)。利用活体共焦显微镜分别拍摄角膜中央、颞侧及鼻侧上皮下神经密度。比较3组眼表疾病评分问卷(OSDI)得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及SchirmerI试验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各组之间BUT(F=9.04,P〈0.01),角膜荧光素评分(F=3.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组SchirmerI试验结果较对照组小(P〈0.05)。各组间不同方位角膜神经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内不同方位角膜神经密度比较,鼻侧与中央、颞侧相比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与颞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各项客观的干眼评价指标较未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高,与无症状者基本无差异。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干眼症状的出现不会影响角膜中央、颞侧及鼻侧的神经密度。角膜神经密度中央与颞侧基本无差异,而鼻侧小于中央及颢侧。
- 胡亮陈佳张栋余鹏谢文加王勤美
- 关键词:接触镜干眼病共聚焦显微镜角膜
- 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干眼病及配戴角膜接触镜对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影响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干眼病及配戴角膜接触镜对角膜上皮下神经的分布及密度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Schirmer Ⅰ试验、TBUT(泪膜破裂时间)和角膜荧光染色情况将64例干眼患者(128只眼)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干眼组和非干眼组,各组根据配戴角膜接触镜的情况,分为戴镜组和非戴镜组两个亚组。应用海德堡HRT3I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患者三个方位(中央,颞侧,鼻侧)角膜上皮下神经,分析比较不同组间不同方位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的差异。结果角膜中央与颞侧上皮下神经密度(t=3.30,P=0.001)、角膜中央与鼻侧上皮下神经密度(t=7.34,P〈0.001)、角膜颞侧与鼻侧上皮下神经密度(t:4.0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级千眼戴镜组与II级干眼戴镜组角膜颞侧上皮下神经密度(t:2.27,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级干眼戴镜组与II级干眼戴镜组角膜鼻侧上皮下神经密度(t=2.72,P=0.008)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干眼病和配戴角膜接触镜是造成患者周边角膜(颞侧和鼻侧)上皮下神经密度发生改变的两个重要因素。
- 张栋胡亮陈佳余野余鹏瞿佳
- 关键词:干眼接触镜显微镜检查角膜
- 不同制瓣方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的变化研究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 探讨不同制瓣方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神经的恢复情况.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行LASIK术的近视眼患者30例(60只眼),其中MoriaⅡ机械刀和60 kHz IntraLase飞秒激光制瓣各15例(30只眼),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拍摄和比较角膜中央、颞侧和鼻侧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SND).使用方差分析和£检验比较不同时间点及两组之间SND的差异.结果 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SND在机械刀组分别为中央:(16 728.30 ±4 300.30)、(1 875.42±300.50)、(1 701.55±194.11) μm/mm2;颞侧:(11 379.70±1 833.92)、(1 341.20±288.68)、(1 860.87±147.60) μm/mm2;鼻侧:(8 506.79±662.83)、(7 428.96±712.99)、(8 044.32±1 077.54) μm/mm2;在飞秒激光组分别为中央:(16 351.59 ±3 503.88)、(1 859.38±452.93)、(2 043.67±377.76) μm/mm2;颞侧:(12 328.22±2 007.43)、(1 483.85±371.28)、(2 126.31±279.87) μm/mm2;鼻侧:(8 347.91±789.44)、(1 475.53±293.98)、(2 022.10 ±282.89)μm/mm2.两组角膜3个部位SND在术后1和3个月均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和3个月机械刀组:中央t=18.981、18.912,颞侧t=30.121、27.921,鼻侧t=6.456、2.126;飞秒激光组:中央t=22.667、22.379,颞侧t=29.000、28.376,鼻侧t=46.329、41.751;P <0.05);与术后1个月相比,机械刀组鼻侧SND在术后3个月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1,P<0.01),飞秒激光组颞侧和鼻侧SND在术后3个月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29、-6.645,P <0.01);飞秒激光组和机械刀组SND在中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2,P=0.96),机械刀组鼻侧SND在术后1和3个月均大于飞秒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281、29.608,P<0.01),飞秒激光组颞侧SND在术后3个月大于机械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5,P<0.01).结论 LASIK术后周边角膜神�
- 胡亮谢文加唐蕾陈佳张栋余鹏瞿佳
- 关键词:神经纤维干眼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