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信忠保

作品数:117 被引量:1,421H指数:20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1篇期刊文章
  • 17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5篇农业科学
  • 24篇天文地球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生物学
  • 4篇经济管理
  • 3篇文化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0篇植被
  • 23篇黄土高原
  • 20篇土壤
  • 16篇气候
  • 10篇气候变化
  • 9篇水陆交错带
  • 9篇降水
  • 8篇护林
  • 8篇河岸带
  • 8篇防护林
  • 7篇植被覆盖
  • 7篇径流
  • 7篇海面
  • 6篇水土
  • 6篇土地利用
  • 6篇丘陵区
  • 6篇黄土丘陵
  • 6篇产沙
  • 5篇植被类型
  • 5篇植物

机构

  • 96篇北京林业大学
  • 16篇南京师范大学
  • 14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生...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水利部黄河水...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北京市园林绿...
  • 1篇长江科学院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鲁东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教育部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香港大学

作者

  • 117篇信忠保
  • 31篇余新晓
  • 15篇谢志仁
  • 14篇樊登星
  • 13篇贾国栋
  • 12篇王冬梅
  • 11篇牛健植
  • 10篇陈丽华
  • 10篇吴海龙
  • 9篇李轶涛
  • 9篇覃云斌
  • 8篇许炯心
  • 7篇钟鹤翔
  • 7篇夏晓平
  • 6篇崔树红
  • 6篇李青山
  • 6篇李庆云
  • 6篇李扬
  • 5篇任远
  • 5篇易扬

传媒

  • 20篇生态学报
  • 10篇水土保持学报
  • 6篇水土保持研究
  • 6篇中国水土保持...
  • 5篇科技导报
  • 5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长江科学院院...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地理科学
  • 1篇中国林业教育
  • 1篇中国生态文明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世界林业研究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测绘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年份

  • 5篇2024
  • 6篇2023
  • 9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8篇2017
  • 5篇2016
  • 7篇2015
  • 4篇2014
  • 6篇2013
  • 7篇2012
  • 11篇2011
  • 8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9篇2005
1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被引量:139
2019年
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问题历来受到国家高度关注,涌现了种类多样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目前还缺乏对黄土高原区域尺度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总结和整理。本文总结和整理了建国以来黄土高原主要的四类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生物措施模式主要由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工程组成,工程措施模式包括修建梯田和淤地坝,以及近期涌现的治沟造地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主要体现在坡面、沟道系统整治,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特点,区域综合整理模式则强调对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达到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调整和优化建议,以期对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建设和水土流失科学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李宗善杨磊王国梁侯建信忠保刘国华傅伯杰
关键词: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黄土高原
长江三角洲地区海面—地面系统模型构建与试验被引量:5
2005年
本文从海面-地面系统研究的视角出发,介绍了由滑动底界计算、分段沉积速率计算、古地面高程计算和模拟结果验证等四个基本模块构成的海面—地面系统模型的基本构架,阐明了该模型的数据分类系统、基本功能目标及其实现的技术系统。初步建成的该系统模型,可以通过对海面变化、沉积作用、地壳运动等多种控制参数的调控,自动生成相应控制条件下任意指定时刻或时间段的二维、三维古地形图等多种形式的图件,因而可以用以对三角洲平原古地貌和海陆关系演变历史进行动态演示,并且为专业人员开展三角洲古环境反演研究和虚拟实验提供一种新的平台。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际资料,运用该模型对最近一万年以来的海面—地面变化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模拟试验,从模型输出的分层设色古地形图和三维彩色地貌晕渲图来看,效果良好。
信忠保谢志仁蒋卫国钟鹤翔崔树红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海面变化模型构建三角洲平原沉积速率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被引量:20
2013年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典型流域选取林地、耕地、果园、撂荒地和草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林地、耕地和撂荒地的土壤含水量显著大于果园和草地。耕地和果园的饱和持水量显著大于草地。各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物理因子基本具有一致性,其变异系数均属于中等变异。水平方向上各个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较为均一,土壤饱和导水率和土壤含水量平均为0.84mm/min和19.18%,土壤容重平均为1.34g/cm3,但毛管孔隙度均在10%以下,表层土壤通气透水性能较差。近年来虽大面积新修梯田、发展经济林,表土水分物理性质得到改良,但从整体性能上来看,还是较差,今后需进一步改善土壤环境。
易扬信忠保覃云斌肖玉玲赵瑞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分物理性质饱和导水率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物理性质分析被引量:25
2010年
以黄土高原第三副区典型流域甘肃天水罗玉沟流域为研究区,对其农田、果园、林地和草地4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流域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5.76±0.34)%,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存在差异,表现为农田>林地>果园>草地;(2)各土壤平均容重为(1.421±0.034)g/cm3,且均随土层增加而逐渐增加,总体为林地>农田>果园>草地,与含水量有类似分布规律;(3)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孔隙度与其容重呈负相关关系,且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均呈现林地>农田>草地>果园的特征;(4)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贮水能力存在差异,林地和农田较优,高于果园和草地。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流域大规模坡耕地改水平梯田的生产活动,对农田土壤蓄水保土功能产生较大影响,结果表明农田也具有较高土壤含水量及贮水能力。
李庆云余新晓信忠保刘淑燕李海光韩洁春
关键词:流域持水量容重
一种河岸水陆交错带植被的种植方法
本发明涉及河岸绿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岸水陆交错带植被的种植方法。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河岸水陆交错带植被的种植方法,种植植物的两头压埋与垂向穴栽,有力地减轻了洪水的水流对植株的冲击作用,降低了树干折断的危险,从而提高了水...
信忠保王冬梅覃云斌王晓英
河北坝上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持水性能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以河北坝上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使用离心机法测定不同土层深度不同吸力下的土壤含水率,利用Van Genuchten模型拟合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分析土壤水文特征。研究表明:①研究区土壤为砂土,土壤容重为1.59 g/cm^(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呈现“迅速下降–缓慢下降–稳定”的形态,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相似;②农地的持释水能力最强,杨树样地的持水能力最差,柠条样地的释水能力最差,研究区内非农地的土壤凋萎系数平均为8.69%,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释水能力和凋萎系数都逐渐减小(P<0.05)。③坝上地区应逐步减少高耗水乔木,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乔灌草防护体系。本研究可以为确定张北地区土壤凋萎系数和土壤干层,并合理选择种植植被提供理论依据。
柳金昊信忠保沈晗悦刘山宝闫腾飞
关键词: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持水能力
绿篱植物林下降水截留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绿篱植物滞尘研究领域,提供了一种绿篱植物林下降水截留装置。该装置包括设置在待截留区域的一侧的截水槽高支架和设置在待截留区域的另一侧的截水槽矮支架,两支架均包括波浪状的金属丝和相对设置的两根支柱,金属丝的两端...
信忠保蔡梦凡余新晓
文献传递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植被覆盖变化与径流输沙关系研究被引量:17
2009年
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河龙区间)是黄河主要的多沙粗沙区,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此。为揭示近10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恢复过程及其对河龙区间径流输沙的影响,该文基于GIMMS和SPOTVGT两种遥感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81-2007年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径流输沙的关系。研究发现:1981-2003年河龙区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index,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位于其西北部地势平坦的沙地草滩区植被NDVI上升趋势显著,而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山地森林区的植被NDVI呈下降趋势。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1999-2007年河龙区间植被NDVI在降水偏低的背景下,仍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植被覆盖恢复同势强劲。植被NDVI上升最显著区域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即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中下游以及延河中下游地区。从前后两个时期对比看,后期NDVI较前期提高10%以上和20%以上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72.5%和36.4%。③1950-2007年河龙区间产流量、产沙量呈减少趋势,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减少趋势非常明显。与1950-1969年相比,1980-2007年产流量和产沙量分别减少了34.8×108m3和6.4×108t,占前期的49.4%和64.9%。④河龙区间植被NDVI与产流量、产沙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这种同步波动关系发生扭转,表现为植被NDVI上升,产流量、产沙量下降。虽然降水偏少是河龙区间产流、产沙下降的重要原因,但植被恢复可能加剧了该趋势。
信忠保余新晓甘敬王小平李金海
关键词: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植被恢复退耕还林
林龄和立地条件对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15年
以北京密云红门川流域典型造林树种油松为研究对象,运用林木相对生长方程和全收获法,研究了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对影响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1)油松林植被碳储量随着林龄的增大呈显著增长趋势,57a油松林植被碳储量较35a增加了90.28%,各林龄均较灌丛(4.48±0.23t/hm^2)增加显著。(2)北京山区35a和40a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储量较灌丛并无明显增加,甚至略有下降,而57a油松林较灌丛土壤有机碳增加了61.66%,可见,造林固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3)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随着林龄的增大呈增加的趋势,35a和40a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73.84±5.61)t/hm^2和(84.52±14.79)t/hm^2,分别较灌丛[(64.67±12.23)t/hm^2]增加了19.72%和30.94%。而57a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进一步增加至(141.50±3.42)t/hm2,较灌丛增加了118.80%。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配格局表现为土壤层(57.70%)>植被层(32.36%)>枯落物层(9.94%)。(4)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主要受林龄和土壤质地影响,两者共解释有机碳储量变化的65.6%。其中,土壤储量变化可被林龄和土壤质地解释75.9%,而植被碳储量主要与林龄有关。
黄晓强信忠保赵云杰马凤原
关键词:人工林油松有机碳
漓江滨岸草带对径流泥沙的拦截效果被引量:5
2016年
位于污染源和受纳水体之间的滨岸带对径流泥沙的过滤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滨岸植被的存在能降低径流流速,增加土壤入渗,延缓产流时间,促使径流中的悬浮物质得到沉积。而关于漓江滨岸草带过滤作用的相关定量研究和应用尚未见报道。为探索影响草带过滤效果的影响因素,在广西漓江滨岸带内按不同植被条件、不同带宽布设6个试验小区,通过小区放水试验测定滨岸草带对径流泥沙的拦截效果。结果表明:草带能有效拦截径流悬浮物,对径流、泥沙的拦截率分别达到66%和68%,当草带宽度增加到10m时拦截率均达90%。带宽是影响径流泥沙拦截的主导因素。植被条件是影响拦截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而初始含水量和入流泥沙浓度对拦截效果的影响较小。同一草带对泥沙的拦截效果优于径流的拦截效果,且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线性关系。
张丹丹王冬梅信忠保史常青
关键词:滨岸带径流泥沙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