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斯峰 作品数:12 被引量:112 H指数:4 供职机构: 云南省中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针刺对脑梗死大鼠骨骼肌vimentin、desmin基因表达的影响 2023年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梗死大鼠骨骼肌vimentin、desmin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针刺对脑梗死偏瘫大鼠骨骼肌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头部穴位组)、B组(躯体穴位组)、C组(头部+躯体穴位组)、D组(模型组)、E组(空白组),每组20只,组内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24、48 h组,每组5只。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将成功建立的大鼠模型,随机二次分组,每组20只,正常喂养。A组:针刺大鼠的头部穴位:百会、风府;B组:针刺大鼠躯体穴位后会、环跳、前三里、阳陵泉、后三里。C组:针刺大鼠的百会、风府、后会、环跳、前三里、阳陵泉、后三里。以上三组均针刺一次,捻转1min,平补平泻,留针30min;D组:造模后不施加任何刺激;E组:空白对照不造模,正常喂养,以上2组不予针刺。按时相在规定的骨骼肌部位(前肢肌、腓肠肌)取材并标记,采用qRT-PCR检测,得出不同时相针刺后的vimentin、desminm的mRNA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在实验中,所取骨骼肌部位vimentin及desmin的mRNA表达均出现显著差异(P<0.05),其中,在前肢肌vmentin的mRNA表达中,C组在0、24 h时表达量呈较明显上调趋势。在前肢肌及腓肠肌vimentin、前肢肌及腓肠肌desmin的mRNA表达中,B组表达量在0、24 h时均呈现明显上调。A组在前肢肌vimentin、前肢肌desmin、腓肠肌desmin的mRNA表达量中,在0、24、48 h均呈现上调。D组较A组、B组、C组的前肢肌vimentin、腓肠肌vimentin、前肢肌desmin、腓肠肌desmin的mRNA表达量在48 h时呈现明显上调。结论实验结果提示针刺改善脑梗死偏瘫骨骼肌肌力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针刺对外周效应器的局部刺激,在改善局部功能的同时,引起中枢脑组织的修复,从而增强了外周效应器的康复,证实外周-中枢-外周的部分作用机制。 杨光至 刘梅芳 施静 张如意 冯斯峰 徐连杰 赵晓庆 王敏 王嘉辉关键词:脑梗死 针刺 骨骼肌 VIMENTIN DESMIN 针刺对脑梗死大鼠骨骼肌α-actin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头针加体针对脑梗死大鼠骨骼肌a-actin m RNA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针刺对脑梗死偏瘫骨骼肌的作用机制。方法:按时相在规定的骨骼肌部位取材并标记,采用定量法提取骨骼肌RNA、通过荧光定量qRT-PCR检测,... 施静 刘梅芳 冯斯峰 熊尤龙 张霞辉 杜福生 张懿关键词:脑梗死 针刺 骨骼肌 Α-ACTIN 文献传递 针刺对脑梗死大鼠骨骼肌ATP酶及血清CK、LDH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从骨骼肌损伤标志酶的活性改变入手,探讨针刺对脑梗死后骨骼肌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以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体重(192±9)g,随机分为头针组、体针组、头针+体针组,模型组和空白组。每组2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并应用Zea-Longa的5级评分标准对造模大鼠进行筛选。每组分别于针刺治疗后即刻、24 h、48 h股动脉取血离心,检测ATP酶、CK、LDH活性。结果 (1)模型组ATP酶活性在0h明显低于空白组(P<0.001),并与24h至48h之间回升;与模型组相比,头针加体针治疗组在0h(P<0.001),24h(P<0.01),48(P<0.05)小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体针组在24h有显著性差异(P<0.001),增加ATP酶活性的作用达到峰值;头针组在0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CK活性在48h明显高于空白组(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三个针刺组中CK含量有明显变化,头针加体针治疗组在0h(P<0.05),24h(P<0.05),48h(P<0.01)差异均具有可比性;体针组在0h,48h有显著性差异(P<0.01);头针组在24h有显著性差异(P<0.05)(3)模型组CK活性在0h、12h、48h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01);与模型组比较,三个针刺组中LDH含量均有明显变化,头针加体针治疗组在0h(P<0.01)、24h(P<0.05)均具有可比性,体针组在48h有显著性差异(P<0.01),头针组在0h有显著性差异(P<0.01)。(4)头针+体针组与体针组在改变ATP、CK、LDH含量的变化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可以增加ATP酶活性,降低血清CK及LDH活性,提高骨骼肌有氧酵解,增加肌细胞膜通透性,减轻骨骼肌损伤。 张懿 施静 冯斯峰 刘梅芳 陈致宏 杜福生关键词:针刺 骨骼肌 ATP酶 CK LDH活性 针刺对脑梗死大鼠骨骼肌α-actin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观察头针加体针对脑梗死大鼠骨骼肌α-actin m RNA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针刺对脑梗死偏瘫骨骼肌的作用机制。方法按时相在规定的骨骼肌部位取材并标记,采用定量法提取骨骼肌RNA、通过荧光定量qRT-PCR检测,观察大鼠患侧骨骼肌中α-actin 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A、B、C三组的前肢肌、腓肠肌、腰大肌中α-actin m RNA表达与D、E组相比较均有明显的变化,且C组在0h、24h、48h时与其他组比较,基因表达均有显著差异性(P﹤0.001),B组与A、D、E比较,在0h,24h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D、E组在48h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在48h时α-actin在腰大肌中的表达最强,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头针加体针可上调脑梗死大鼠早期骨骼肌中α-actin m RNA表达,且在48h时α-actin在腰大肌中的表达最强,这可能是针刺改善脑梗死偏瘫骨骼肌肌力的作用途径之一。 施静 刘梅芳 冯斯峰 熊尤龙 张霞辉 杜福生 张懿关键词:脑梗死 针刺 骨骼肌 RT-PCR检测 Α-ACTIN 妇科相关疾病牵涉痛与穴位敏化的关系 被引量:24 2019年 目的观察妇科相关疾病牵涉痛分布区域与穴位敏化的关系,探讨局部区域穴位敏化的规律性分布。方法通过临床试验与动物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妇科常见病(原发性痛经、盆腔炎、卵巢囊肿等)引发的相应神经支配皮节区域牵涉痛进行探讨。临床研究部分通过自身对照,以触诊法对全身体表皮肤进行探查,观察并统计7所教学医院的934例妇科相关疾病患者体表压痛敏感、皮肤局部区域形态异常改变。动物实验部分,大鼠9只以子宫内注射芥子油作为模型组,另有大鼠6只注射生理盐水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大鼠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后体表蓝色渗出点部位及个数。结果妇科相关疾病患者体表牵涉痛及皮肤局部组织结构异常表现多分布于下腹部(59. 04%)、双下肢内侧(52. 97%)、腰背部及骶部(49. 18%),与穴位重叠或临近。子宫炎模型大鼠体表渗出点亦集中于下腹部、双下肢、腰背部及骶部。结论妇科相关疾病的靶器官(子宫、卵巢)发生病变时,其相应节段(T10-S1)神经支配的体表区域出现规律性的敏化反应。 吴强 章薇 施静 赵吉平 王渊 王健 洪霖 冯斯峰 刘梅芳 吴江昀 鲁刚 杨有为 陈艺元 唐远伟 高昕妍 刘坤 王舒娅 朱兵关键词:原发性痛经 盆腔炎 卵巢囊肿 牵涉痛 心绞痛牵涉痛与穴位敏化的关系 被引量:49 2018年 目的:观察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牵涉痛分布区域与穴位的关系,并结合动物实验探讨局部敏化出现的规律。方法:临床研究部分,观察1 046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压痛敏感部位、局部皮肤形态异常改变,并测量了77位患者疼痛阈值的变化。动物实验部分,以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4h为心肌缺血模型组(n=14),以假手术为对照组(n=4),分别用在自然光下拍摄观察和活体荧光成像的方法,记录大鼠尾静脉注射Evans Blue后体表出现蓝染的部位,并检测痛阈变化。结果:心绞痛患者压痛部位以及皮肤局部组织结构的改变多分布在左侧胸前区、背部、肩部、上肢尺侧部;右侧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压痛点出现在穴位上、穴位附近和穴位以外。心肌缺血的大鼠模型出现类似的变化。结论:心脏发生缺血性病变时,其相应节段(T 1~T 5)神经支配皮节区域发生规律性的牵涉性的"敏化"反应,这些敏感度改变的部位与"穴位"形成有关。 施静 王健 王渊 刘坤 付勇 孙建华 赵吉平 邵晓梅 冯斯峰 杨有为 李杰 曹乾安 何勋 刘梅芳 陈璐 崔翔 吴江昀 吴媛媛 高昕妍 朱兵关键词:心绞痛 牵涉痛 机械痛阈 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热休克蛋白HSP6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观察针灸对脑梗死大鼠HSP60、Caspase-3表达规律,初步探讨针灸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细胞凋亡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诱导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经非穴和艾灸穴位组。电针或艾灸干预后,术后0、12h评估大鼠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和姿势反射评分;荧光定量PCR检测HSP60和Caspase-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电针穴位组、艾灸穴位组大鼠神经功能均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穴位组大鼠HSP60 mRNA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Caspase-3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电针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功能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脑组织中HSP60表达,介导抗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刘梅芳 杨光至 张霞辉 冯斯峰 徐连杰 周以皓 施静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HSP60 CASPASE-3 神经细胞凋亡 太冲穴的临床研究进展 通过文献查阅,分析得出太冲穴具有降压作用、镇痛作用、调节脑功能、调整心身疾病等作用,研究表明目前对太冲穴的临床主治研究更加全面,尤其对某些疑难杂证进行的尝试性研究,扩大了太冲穴的治疗范围,为我们提供了经穴研究的新思路。 刘梅芳 施静 冯斯峰 魏天 徐晓明关键词:太冲穴 降压作用 镇痛作用 文献传递 肌筋膜激痛点是穴位敏化的一种型式 被引量:31 2020年 目的:观察膝关节病变患者膝周疼痛点和牵涉痛的分布特征,探讨肌筋膜激痛点与穴位敏化的关系。方法:在4家医院对膝关节疼痛的患者行膝部探查,采用拇指按压的方法,记录原发性疼痛部位与牵涉痛点出现的区域,并在相关图谱上进行描记。结果:膝关节痛的患者483例,336例患者病变部位和压痛点分布于膝关节周围;另有147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在膝关节出现较为明显的牵涉性压痛点(区)。患髌腱炎、胫骨结节骨骺炎和股四头肌腱止点炎的105例,局部疼痛主要分布在膝前区。患内侧副韧带损伤、内侧半月板损伤、鹅足滑囊炎和半膜肌止点炎的76例,其局部疼痛主要发生在膝内侧区。外侧副韧带损伤、外侧半月板损伤、髂胫束肌腱炎、腘肌止点炎和股三头肌腱炎的127例患者的局部疼痛多出现在膝外侧区。后交叉韧带损伤、腘绳肌止点炎的28例患者的局部疼痛分布在膝后部。牵涉痛发生在股外侧肌群有43人(牵涉痛区多出现在股外侧和膝关节外侧区)、股前肌群有39人(牵涉痛出现在大腿前侧和膝前部)、股内收肌群有26人(牵涉痛出现在股部正中和膝内侧部)、腘窝后肌群有15人(小腿后侧腘窝部出现牵涉痛)、股后肌群有13人(后侧膝部出现牵涉痛),小腿内侧发生牵涉痛的有11人(牵涉痛出现在小腿内侧)。结论:膝关节病变的原发性痛区以局部分布为主;各肌群病变原发性疼痛位于各自的骨骼肌内,其牵涉痛区大都分布在骨骼肌远端和膝关节周围。原发部位的激痛点与穴位敏化有很多共同之处。 秦庆广 付勇 付勇 施静 吴强 曹乾安 冯斯峰 冯斯峰 崔翔 高昕妍关键词:膝关节 牵涉痛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的选穴规律 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2010年1月至2021年3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收录的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采用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分析针刺治疗该病的用穴频次、经脉分布、特定穴种类、部位选择、聚类群集,运用Apriori算法分析穴位关联规则。结果:纳入的124条处方中,天枢及募穴选用频次最高,经脉以足阳明胃经为主,穴位主要分布在腹部,天枢、足三里具有相对独立性和针对性,关联规则显示天枢-足三里的支持度最高。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疗效确切,显示了传统疗法在此领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本研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周以皓 代安洪 罗树华 张雪莲 尹剑文 冯斯峰 施静关键词:中风后便秘 针刺 选穴规律 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