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俊春 作品数:12 被引量:10 H指数:2 供职机构: 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哲学宗教 更多>>
西方文学实践和理论中的伦理学维度及思考 2011年 回顾和探讨了从古希腊时期到20世纪西方文学实践和理论中的伦理学维度,阐明在文学实践和理论中复兴伦理学维度以及为其传统方法进行当代思考具有同样重要意义,认为文学实践和理论中的伦理学维度在新的历史时期非常有必要得到恢复和加强,伦理学维度的新转向应该有具体的体现,其重要目标是探索文学中的伦理叙事原则,文学创作和批评应该重新勇敢起来,尽量减少一些无价值的文字堆砌和无关痛痒的理论游戏。 刁俊春关键词:文学实践 文学理论 苔丝的毁灭与哈代的宗教反讽 被引量:3 2005年 托马斯·哈代在《苔丝》一书中,通过苔丝的悲剧性毁灭这一主题,反映了他的宗教反讽;本文主要从哈代对特定宗教人物的描写、具有宗教意味的重要角色的塑造、对宗教信仰、戒律等的插入性评价,及重要场景的安排,来阐释他的宗教反讽。 刁俊春关键词:苔丝 托马斯·哈代 毁灭 欲望下的“畸人”——评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母亲》 被引量:3 2007年 舍伍德.安德森的短篇小说《母亲》塑造了"母亲"这一"畸人"形象,而"畸人"形象主要表现在丑陋的外表、孤独、异化等方面;而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内心无法满足的欲望是"母亲"致畸的内在根本原因。 刁俊春关键词:孤独 异化 荒诞境遇下的一段传奇:论《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英雄”与“恶棍” 被引量:2 2013年 《辛德勒的名单》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一些伦理困境。结合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通过细读文本,以"存在"和"自由选择"为切入点,详细论述文本中主要人物在荒诞的战争境遇下,用存在来解释自己的本质,通过自身的自由选择,行善或作恶,同时阐释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文本阅读中的积极意义。 刁俊春关键词:《辛德勒的名单》 荒诞 论“道”和“逻各斯” 2015年 本文以张隆溪和童明两位先生的研究为起点,详细梳理《老子》中"道"的不同内涵,并与西方的"逻各斯"相参照;以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体系和解构主义的"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为切入点,具体论述"道"与"逻各斯"的相通和相异之处。试图指出两位先生研究的偏颇之处,说明他们的研究没有注意到"道"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本文最后指出,在当今世界的跨文化交际中,中国的"道"与西方的"逻各斯"应该互相借鉴,从而在融合中得以再构。 刁俊春关键词:逻各斯 解构主义 再构 托马斯·基尼利《辛德勒的方舟》中三种伦理倾向的并置 本文旨在用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托马斯·基尼利的作品《辛德勒的方舟》。基于伦理学与文学的紧密关联,伦理学批评在文学批评史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方法。然而,在现今的中国,从事外国文学批评的大多数学者们却有意或无意避免这一批评方... 刁俊春关键词:澳大利亚小说 文献传递 The Erasure of Signifiers and Refusal of Signification in Philip Larkin's Poem“High Window” 2013年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Philip Larkin's poem"High Window"from a deconstructive perspective. It is to show that in the poem the key words/signifiers are always under erasure, and thus the chain of signification is endless since the poem is self-deconstructing. Then,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poem paradoxically meaningful in the sense that it reflects the poet's skepticism and anxiety. 刁俊春关键词:ERASURE REFUSAL SKEPTICISM ANXIETY 论《道连·葛雷的画像》中的互文性和异质性 2012年 从互文性和异质性两个方面解读小说的美学和伦理学意义,说明文本的多重声音和现代性特征。 刁俊春关键词:画像 互文性 美学 伦理学 从《李尔王》看莎士比亚的双重困惑 2008年 具体论述了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所表现出的对人道主义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双重困惑,并分析这种双重困惑如何使悲剧的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莎士比亚的双重困惑与悲剧主题相互印证、相辅相成,使《李尔王》成为一部具有永久魅力的经典悲剧。 刁俊春关键词:《李尔王》 莎士比亚 宗教信仰 《移居者》中的拼图游戏与创伤记忆和历史否定 2019年 塞巴尔德的作品《移居者》颠覆了传统文类,以全新的手法叙述德国反犹历史和大屠杀造成的历史阴影和创伤记忆。作品以一种拼图游戏的方式对几位在不同时期移居他国的德国人进行人生还原,寻找他们的创伤记忆;同时,由于这种拼图游戏本身具有不可靠性,以及游戏中出现的大量拼图孤片,使文本产生了断裂式张力。在这样的文本张力中,塞巴尔德赋予了文本开放性和无限填充空间,邀请读者参与其严肃的拼图游戏,共同完成对德国反犹主义和大屠杀历史的批判和否定。 刁俊春关键词:拼图游戏 创伤记忆 不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