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万崧

作品数:53 被引量:357H指数:11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吉林省科技厅星火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4篇天文地球
  • 1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地球物理
  • 8篇遥感
  • 6篇地质
  • 5篇地理信息
  • 5篇地理信息系统
  • 5篇信息系统
  • 4篇地壳
  • 4篇地壳结构
  • 4篇地学
  • 4篇岩石
  • 4篇遥感图像
  • 4篇数据库
  • 4篇图像
  • 4篇盆地
  • 4篇空间数据
  • 4篇GIS
  • 3篇地电
  • 3篇地学断面
  • 3篇深部
  • 3篇重磁

机构

  • 47篇吉林大学
  • 4篇长春科技大学
  • 2篇长春地质学院
  • 2篇同济大学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吉林工程技术...
  • 1篇国家测绘地理...
  • 1篇吉林省勘查地...
  • 1篇中科遥感科技...

作者

  • 53篇刘万崧
  • 12篇周云轩
  • 10篇杨长保
  • 7篇许惠平
  • 6篇陈圣波
  • 5篇孟令顺
  • 4篇刘财
  • 4篇姜琦刚
  • 4篇杨宝俊
  • 3篇张凤旭
  • 3篇王洪昌
  • 3篇张晨曦
  • 3篇许惠平
  • 3篇路鹏
  • 2篇付哲
  • 2篇吴燕冈
  • 2篇王喜臣
  • 2篇黄大年
  • 2篇刘殿伟
  • 2篇孟涛

传媒

  • 10篇吉林大学学报...
  • 6篇世界地质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长春科技大学...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吉林地质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科技导报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遥感信息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学前缘
  • 1篇遥感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7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5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5
  • 1篇1994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重磁场特征的敦化盆地构造格架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依据重力、磁力异常数据及其处理结果 (水平梯度模和斜导数),对敦化盆地边界、基底起伏、断裂位置及以火成岩为代表的磁性体分布进行了研究。盆地重力异常的分析和水平梯度模及斜导数的计算结果表明,盆地基底具南部凹陷、中央凸起和北部凹陷的"两凹一凸"的起伏形态特征,盆地内断裂以SW-NE向为主,盆地为单断半地堑式盆地。依据航磁异常,将盆地划分为4个异常区:东北部磁异常区、中部低磁异常区、西南高磁异常区和西南边部相对低磁异常区。结合磁异常水平梯度模和斜导数的计算结果显示,以火成岩为代表的磁性体受SW-NE向构造控制。
孙晖刘万崧王洪昌
关键词:敦化盆地航磁异常
中国大陆岩石GIS平台Geo Trans GIS的设计与实现被引量:4
2001年
在中国大陆岩石圈地理信息系统研制过程中 ,提出了一种工具型二维地理信息系统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思路 ,探讨了面向对象方法、面向对象数据模型、面向对象数据库、无缝集成、开放式数据库互联等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研制中的运用 ;并用实例证明了此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王磊周云轩许惠平刘万崧
关键词:三维地理信息系统面向对象模型面向对象数据库岩石
地球物理位场可视化建模初步探讨被引量:14
2000年
在对重磁场正演方法和科学计算可视化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初步探讨了物理地质模型的重磁场三维正演及可视化的实现基础和思路 ;简述了将重磁模型正演算法与可视化算法有机集成 ,从而实现重磁场物理地质模型的可视化建模的可行性。
郜延红周云轩刘万崧
关键词:地球物理勘探可视化建模重磁场
中国南海北部潮汕坳陷NHC-1测线及邻区重磁场特征与地壳结构被引量:7
2006年
利用中国南海北部潮汕坳陷内首次获得的一条长250km的重磁剖面数据,研究了潮汕坳陷地壳结构,定性分析了火山岩的分布及其属性。采用欧拉反褶积方法估算了重力场源的位置及其深度,划分出陆坡北缘及东沙两个断裂带。根据断裂带切割深度,认定这两个断裂带均为超壳断裂,且都有岩浆上涌。应用Parker-Oldenburg法反演计算了莫霍面深度。用滑动对数能谱分析和人机交互正反演方法计算出磁性基底深度。结果表明:潮汕坳陷莫霍面从西北方向测线起始点的25km向东南方向抬升到终点的14km,而磁性基底埋深从西北测线起始点的3.6km向东南方向逐渐加深到测线终点的8.9km。
孟令顺杜晓娟刘万崧孙建国张凤旭王雪秋梁铁成张志荣
关键词:重磁异常地壳构造
基于SMO的德惠农电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被引量:1
2007年
将GIS技术应用于传统的电力管理系统中,利用GIS管理空间数据的特点,实现GIS对电力系统的海量空间信息数据的管理,提高电力系统的生产效率、效益以及管理质量。结合德惠农电GIS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利用SuperMap Objects(SMO)专业软件开发平台,进行了系统的数据库和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王晓娜刘万崧张旭晴张猛王洪昌金丽华
关键词:GIS应用电力GISSUPERMAPOBJECTS
球面小波分析技术及在全球重力模型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1年
在介绍球面小波理论的基础上 ,推导和比较了几种球面小波 ,分析了最新地球重力模型———EGM 96,以此为依据 ,把球面小波多分辨分析用于计算全球自由空气异常及重力大地水准面 。
许惠平R.H.N.HaagmansA.J.Th.deBrnoue刘万崧
关键词:大地水准面多分辨分析
俄罗斯贝加尔湖—日本仙台断面地震波速结构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5
2012年
本文以中俄、俄日学者合作所得到的地球物理资料为主,结合其它相关地质-地球物理数据,组构了俄罗斯贝加尔湖—日本仙台(BS)4000km长断面,用于区域性大尺度地研究东北亚洲地壳结构和一系列地质构造问题.研究BS断面地震波速结果表明:(1)西伯利亚板块和黑龙江板块地壳结构变化较大,并可分为上、中、下部地壳,欧亚板块东部陆缘带地壳结构较简单,基本两分.贝加尔裂谷带下部地壳厚度比松辽盆地的薄约7km,而上部地壳则相反,前者的比后者的厚约9km.两个裂谷带在Moho界面之下的波速分布差异也较大.(2)结合前人认识,综合分析认为,贝加尔裂谷带属主动式裂谷,松辽盆地属于混合型裂谷.贝加尔裂谷形成动力主要来自地球构造圈B″层物质上涌所形成的地幔热柱的垂向作用,由BLV带佐证,松辽盆地形成动力主要来自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的中远程效应.(3)日本国所位于的西太平洋岛弧带是多地震带,除了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浅部效应、地壳中断裂与流体的直接作用等因素,本文指出仙台等速块的物性条件是岛弧带的主要不稳定因素.同时指出需要关注日本东海岸深约30~40km的大级次地震的发生.
于平关晓坤赵震宇杨宝俊丁见焕冯晅刘万崧
辽宁兴城钓鱼台—朝阳娘娘庙地区大地电磁探测及地质意义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辽宁兴城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地质教学实习和地球物理方法仪器试验基地.在多年的建设中,对区域地层分布以及矿床成因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但对于深部构造研究的地球物理资料相对较少.在国家深部探测专项九第六项目(SinoProbe-09-06)的支持下,我们在辽宁兴城钓鱼台—朝阳娘娘庙地区开展了约100km的大地电磁(MT)探测工作.测线横跨该区主要断裂构造带以及古老结晶基底、侵入岩和古生代、中新生代地层以及杨家杖子矿床分布区域.通过对大地电磁剖面的数据处理和反演解释,揭示了该区域燕山期花岗岩、古老基底和晚元古白云岩明显的高阻和较高阻特征,而侏罗系火山岩或火山沉积岩和新生代地层相对的低阻特征.较清楚反映了区域花岗岩岩基和其它侵入岩的侵位关系,特别是杨家杖子矿床的形成时空特征与燕山期花岗岩的侵入关系.为探讨结晶岩系的形成时代、构造环境和侵位机制,对比分析不同岩体的岩浆侵入期次和变质—变形序次,以及研究区域地质构造的演化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资料.对于揭示该地区深部构造、岩浆侵入以及动力学演化规律,探索区域成矿背景都具有重要意义.
曾昭发李文奔李静刘万崧陈雄黄大年徐学纯郑长青
关键词:矿床
一种表征遥感图像深部层次信息的方法被引量:5
2001年
介绍一种定量地表征遥感地质构造深部层次信息的方法 ,即利用重磁数据三维欧拉反褶积结果 ,叠加到遥感图像上 ,定量地、直接地分辨出遥感构造的深度。并应用到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 ,效果较好。
陈圣波周云轩刘万崧
关键词:遥感图像地质构造
中国东北地区岩石圈结构的地震学特征与对矿产资源的动力控制作用被引量:18
2006年
利用东北地区1°×1°深至400km的三维Vp(km/s)值数据,选择互相垂直的2条有代表性的剖面,初步建立研究区构造圈、均匀层基本结构模型;利用8套沿不同经纬线的剖面Vp值分布,勾绘出研究区深至过渡层的结构模型谱;进一步综合得到研究区三维岩石圈结构模型。东北地区的B″层可能由3部分组成,即下部的低速带,中上部的中速、低速相间互层带和上部的增速带,B″层底界面是区分B″与B'″层的稳定的标志,上部的增速带速度与B'下部速度值接近,按照传统认识,那里是岩石圈底界面的位置,东北地区B″层顶界面形态可能存在不连续或剧烈变化的部位。B″层上中部的宽广的分布边界形态及其变化,可能反映软流圈对周围地球物质的同化熔蚀作用;软流圈物质上涌为固体矿产提供物源,也对油气矿产形成起加速作用。岩石圈结构是壳幔物质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结果,它包含软流圈层对上覆地球物质的影响,并对油气、固体矿产存在一种动力控制作用。
杨宝俊刘财刘万崧王喜臣刘国兴刘洋胡艳飞
关键词:矿产资源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