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青
-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团队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二步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曲霉菌感染的研究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探讨二步法PCR检测曲霉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其在血液肿瘤患者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F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二步法PCR检测有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的41例患者外周血中曲霉菌18SrRNA基因,结合CT检查、曲霉菌培养、患者骨髓抑制状况和抗真菌治疗效果,分析二步法PCR的诊断价值。结果多种曲霉菌菌株均能扩增出特异性条带,PCR产物测序结果与曲霉菌18SrRNA基因序列高度同源。41例中16例PCR阳性,25例阴性。阳性组中8例有曲霉菌感染的影像学表现,各有1例从胸腔积液、鼻分泌物培养出曲霉菌,2例血培养阳性。而12例对照者PCR均阴性。PCR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化疗后WBC数最低值分别为(0·30±0·14)×109/L、(0·50±0·26)×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6)。两组患者WBC低于1·0×109/L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9·00±8·31)d、(12·69±6·9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2)。对PCR阳性者拟诊IFI,予以抗真菌治疗后,化疗相关早期死亡仅1例。结论二步法PCR检测对曲霉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均较低,结合临床资料,对IFI的早期诊断以及指导临床选择抗真菌治疗有较好的价值。
- 刘俊青冯立民宋华孟海涛金洁钱文斌
- 关键词:血液病曲霉菌属PCR
- 二步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曲霉菌感染的研究
- 目的:探讨二步法PCR检测曲霉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其在血液肿瘤患者系统性曲霉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二步法PCR检测有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的41例患者外周血中曲霉菌18S rRNA基因,结合CT检查、曲霉菌培养、患者骨髓抑...
- 刘俊青冯立民宋华孟海涛金洁钱文斌
- 文献传递
- 白细胞介素-24增强溶瘤腺病毒抗白血病作用机制研究
- 2010年
-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24(IL-24)增强溶瘤腺病毒(CRAd)ZD55抗白血病作用的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ZD55对白血病细胞株Mutz-1的感染率;分别用ZD55、ZD55-IL-24和携带IL-24的非增殖型腺病毒(Ad-IL-24)处理白血病细胞(实验组),对照组为PBS。Western blot检测CRAd对白血病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用免疫组化检测Mutz-1白血病荷瘤模型经CRAd治疗后肿瘤病理组织CD31和VEGF表达。结果:用10、100病毒感染复数(MOI)的ZD55感染白血病细胞48 h,感染率分别为5.1%和42.3%。ZD55-IL-24使VEGF蛋白表达显著下降,而Ad-IL-24感染后未能使VEGF明显下调。ZD55对VEGF蛋白表达有轻度抑制作用。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d-IL-24有轻度抑制血管新生作用,ZD55治疗组有明显的抑制血管新生作用,而ZD55-IL-24治疗组血管新生几乎消失。结论:IL-24通过抑制VEGF表达和血管新生增强ZD55在体外和动物实验中的抗白血病作用。
- 刘俊青杨春梅丁伟钱文斌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类
- 拓扑替康杀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原始细胞的体外和动物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研究拓扑替康(TPT)在体内外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株(M utz-1)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MTT法测定TPT对M utz-1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电镜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对荷瘤小鼠用TPT腹腔注射,测量肿瘤大小和动物生存期作为评介TPT的抗肿瘤活性。结果:TPT显著抑制M utz-1细胞生长,呈剂量依赖性。半数生长抑制值(IC50)为272 ng/L。TPT作用48 h和72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4.16%±4.29%和72.97%±6.12%,凋亡细胞具有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用TPT治疗后5周内,荷瘤小鼠肿瘤生长速度减慢,显著低于对照组和A s2O3治疗组(P<0.05)。TPT治疗组小鼠平均生存期7周,而对照组和A s2O3组平均生存期为4周(P<0.001)。结论:在体外和动物实验中,TPT对MDS细胞株M utz-1细胞有显著的杀伤作用。
- 刘俊青章谓方金洁钱文斌
- 关键词:拓扑替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