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雄 作品数:20 被引量:105 H指数:5 供职机构: 广州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 肇庆市科技创新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哲学宗教 更多>>
不同临床相双相障碍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研究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临床相、不同用药状态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与正常对照者的差异,以及分析BDNF水平与病程、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以探讨BDNF在BD中的作用。方法纳入159例BD患者与41名对照,患者分为躁狂相(50例)、抑郁相(46例)、混合相(24例)及稳定期(36例)。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杨氏躁狂量表评估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并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BDNF水平。结果患者血清BDNF水平低于对照组[(18.5±10.2)ng/mL vs.(26.0±12.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躁狂相、抑郁相、混合相及稳定期患者血清BDN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及未用药患者血清BDNF水平亦无差异(P>0.05)。未发现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病程、症状严重程度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临床相BD患者血清BDNF水平低于正常对照,与用药状态、病程、症状严重程度无关,BDNF可能可作为BD的生物学指标。 陈晓东 刘国雄 苏敬华 蔡颖莲 卢玮聪 林晓鸣 叶碧瑜 张杰 梁莉 简炜颖 欧玉芬 伍远菲 陈建华关键词:双相障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难治性抑郁症与首发未用药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比较 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究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与首发未用药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差异,并分析抑郁症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为改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组2016年11月-2019年12月在广州市某医院门诊就诊的首发未用药抑郁症患者119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82例,并从社区招募71名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被试的抑郁及焦虑症状,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CCB)评估认知功能,包括处理速度、工作记忆、语言学习与记忆、视觉学习与记忆。采用多元协方差分析比较三组认知功能的差异,采用偏相关分析分别探索两组患者组内HAMD-17、HAMA评分与MCCB四个维度评分的关系。结果难治性抑郁症组和首发未用药抑郁症组MCCB的处理速度、视觉学习与记忆评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难治性抑郁症组的工作记忆评分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难治性抑郁症组的处理速度、视觉学习与记忆评分均低于首发未用药抑郁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同组内HAMD-17、HAMA评分与MCCB四个认知功能维度评分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与首发未用药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群相比,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处理速度、视觉学习与记忆功能损伤更突出。而首发未用药抑郁症患者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缺陷与抑郁、焦虑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郑朝盾 陈映梅 陈映梅 刘国雄 谭就维 蓝晓凤 刘国雄关键词:重性抑郁障碍 难治性抑郁 首发 首发抑郁症患者治疗前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与疗效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治疗前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急性期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纳入于2016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就诊的67例首发抑郁症患者,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或者文拉法辛抗抑郁治疗4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及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CCB)分别评估治疗前后的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检测治疗前的血浆BDNF、VEGF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4周末的HAMD-17分数下降[(22.3±4.7)分比(8.5±5.6)分,t=19.649,P<0.001],处理速度[(43.7±10.8)分比(47.8±10.7)分,t=-3.676,P<0.001]、工作记忆[(40.5±11.1)分比(44.8±11.2)分,t=-3.288,P=0.002]、词语学习与记忆功能分数[(39.2±10.2)分比(46.2±10.5)分,t=-5.565,P<0.001]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的BDNF和VEGF水平与HAMD-17评分呈负相关(β=-0.265、-0.284,P=0.036、0.021),BDNF水平与处理速度、工作记忆得分呈正相关(β=0.305、0.416,P=0.018、0.001);HAMD-17评分在BDNF水平与处理速度和工作记忆之间既有直接效应(β=2.602、1.036,P=0.013、0.021)也有间接效应(β=0.215、0.320,P=0.024、0.035);治疗前的BDNF水平与治疗4周末的HAMD-17改变值(治疗前-治疗后)呈正相关(β=2.009,P=0.030),与处理速度及工作记忆改变值呈负相关(β=-0.288、-0.267,P=0.024、0.039);HAMD-17改变值在BDNF水平与处理速度或者工作记忆改变值之间具有间接效应(β=-0.529、-0.523,P=0.001、0.002)而无直接效应(β=-0.236、-0.382,P=0.321、0.206).结论首发抑郁症患者治疗前的血浆BDNF水平可预测治疗4周末的抗抑郁疗效,但与认知功能的改善无直接关系. 郑朝盾 陈映梅 谭就维 刘国雄 蔡颖莲 蓝晓凤 王成瑜 周燕玲关键词:抑郁症 神经营养因子 双相障碍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不伴糖尿病的双相障碍(BD)患者糖代谢水平。方法:对111例BD患者(BD组)及41名正常对照者(NC组)进行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胰岛素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测定,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分析影响BD患者糖代谢的因素。结果:BD组空腹胰岛素(6.5 vs 4.3 ug/ml,P<0.001)、IR(0.9 vs 0.7,P=0.002)及IR发生率(44.1%vs 22.4%,P=0.027)显著高于NC组;在控制BMI因素后,BD组与NC组IR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伴糖尿病的BD患者高胰岛素血症及IR发生率高,肥胖影响BD患者的糖代谢。 陈晓东 刘国雄 苏敬华 蔡颖莲关键词:双相障碍 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利培酮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 2009年 目的探讨利培酮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远期影响。方法纳入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68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利培酮治疗,观察组联合认知行为干预,采用BPRS和SANS于治疗前、治疗后6周末、12周末分别进行评定,总疗程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PRS和SANS评分、18个月后患者复发率及服药依从性。结果(1)两组组在治疗后6,12周末BPRS和SAN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6.12周末,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随访18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率、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联合认知行为干预能明显缓解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提高患者的疗效及服药依从性,减少疾病的复发率: 蔡颖莲 刘国雄 蔡红涛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认知行为疗法 精神病状态评定量表 利培酮 奥氮平对分裂症患者血糖血脂的影响 2011年 目的:探讨奥氮平对分裂症患者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78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以单一奥氮平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测量体质量、血糖及血脂水平。结果:治疗12用后患者体质量均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代谢异常人薮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甘油三酯、三酰甘油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氮平可导致分裂症患者不同程度的血脂、血糖异常和体重增加。 蔡颖莲 刘国雄 钟记远关键词:奥氮平 分裂症 血脂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作用。方法将10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和利培酮组分别进行治疗,疗程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精神症状评定量表(PANSS)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SI)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的疗效近似(p>0.05);阿立哌唑组与利培酮组的显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阿立哌唑组的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培酮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立哌唑和利培酮均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及阴性症状效果较好,其疗效相当,不良反应较小。 刘国雄 蔡颖莲关键词:阿立哌唑 利培酮 精神分裂症 嗜酒所致的器质性精神障碍100例临床资料分析 被引量:1 1994年 广州市精神病医院从1965年-1992年的27 a间共收治嗜酒所致的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100例,住院166人次。资料表明,住院患者近10 a明显增多。1983年前的19 a仅收治38人次,1984年后的9 a则收治128人次。全为男性,低文化者占72%。全部患者均符合DSM-Ⅲ-R酒依赖诊断标准,其中17%出现过戒断反应,58%有过多次急性酒中毒史。精神障碍以幻觉症最多(45%),妄想症其次(12%)。 黄远光 戴俊平 刘国雄关键词:器质性精神障碍 临床资料分析 嗜酒 戒断反应 幻觉症 妄想症 广东省怀集县中学生自杀未遂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了解广东省怀集县中学生自杀未遂的报告率,探讨其危险因素,为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广东省怀集县两所中学每个年级各抽取2个班级共12个班级的593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人口学问卷、自杀未遂调查表进行匿名调查.通过Loglstlc回归模型探讨自杀未遂相关因素.结果共567份(95.6%)问卷纳人最终分析.被访者平均年龄(15.1±11.6)岁,女生293名(51.7%).自杀未遂率为4.8%,女男自杀未遂率比为2.2:1.女性(OR=3.4,95%C/:1.2-9.3)、认识的本校同学有自杀行为(Ofl=15.4,95%C/:5.9-40.2)、近一个月因心理问题影响学习(OR=9.2,95%CT:2.8-30.4)是既往自杀未遂的独立危险因素,班主任为女性(OR=0.2,95%CT:0.1-0.5)可能是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怀集县中学生,尤其是女生自杀未遂发生率高,应根据研究发现的自杀未遂相关因素在怀集县建立有针对性的自杀预防体系. 蔡颖莲 陈晓东 刘国雄 肖星勇 岑杏芳 邓岳明 刘建勋 何自浪 蔡志强 苏敬华关键词:中学生 自杀未遂 氯氮平和氟哌啶醇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及体重变化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 比较氯氮平和氟哌啶醇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糖、血脂代谢及体重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氯氮平(89例)和氟哌啶醇(87例)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并于治疗前后不同时段作血糖、胰岛素、血脂和体重的测定,同时比较其浓度变化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氯氮平组在用药的第3和第6个月末,血糖浓度异常发生率分别为7.9%及23.6%,氟哌啶醇组为1.1%和2.3%。②氯氮平组在用药第3个月末,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均较基线值升高,第6个月末继续升高;而在氟哌啶醇组上述两个治疗时段的变化则不明显。③氯氮平组在用药的第3个月末,体重平均增高为治疗前的5.5%,第6个月末增高为治疗前的9.1%,而氟哌啶醇组则变化不明显,④两组患者在用药第6个月末,胰岛素浓度均高于基线值;氯氮平组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均高于基线值,而氟哌啶醇组则无明显变化。⑤在用药第6个月时,氯氮平组血糖、胰岛素、血脂浓度、体重变化和血药浓度之间均有一定相关性(r=0.21~0.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氯氮平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脂代谢和体重有影响,治疗期间需监测。 张良 黄远光 张泳一 侯静 郑东 杨婵娟 刘国雄 王春江 李英 林建荣 张冬梅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氯氮平 氟哌啶醇 脂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