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子瑜

作品数:16 被引量:130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语言文字
  • 6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唐诗
  • 6篇平仄
  • 5篇述补
  • 5篇述补结构
  • 3篇义同
  • 3篇朱子语类
  • 3篇问题论
  • 3篇《朱子语类》
  • 3篇补语
  • 2篇敦煌变文
  • 2篇语法
  • 2篇唐五代
  • 2篇唐五代时期
  • 2篇问句
  • 2篇五代时期
  • 2篇句式
  • 2篇汉语
  • 2篇变文
  • 2篇处置式
  • 2篇V

机构

  • 16篇北京大学
  • 6篇湖北大学

作者

  • 16篇刘子瑜
  • 6篇刘宋川

传媒

  • 5篇长江学术
  • 2篇语言研究
  • 2篇语言学论丛
  • 1篇古汉语研究
  • 1篇语言教学与研...
  • 1篇中国语文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7
  • 1篇1995
  • 1篇199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论粤方言“V到C”述补结构的语法化及其与“V得C”述补结构的互补分布被引量:15
2006年
对粤方言“V到C”与“V得C”述补结构的分布和使用情况进行考察,讨论了百余年来粤方言“V到C”与“V得C”述补结构分布使用情况的变化,对粤方言“V到C”述补结构的语法化过程及其与“V得C”述补结构的互补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
刘子瑜
关键词:粤方言语法化
敦煌变文中的被动句式被引量:11
1997年
敦煌变文中的被动句式有“于”字句、“为”字句、“为……所”句、“见”字句、“被”字句、“吃”字句以及“为”、“见”、“被”、“交”两两结合而构成的综合式等多种。不过前四种被动句式用例甚少,是上古句式的残留;其中“于”字句、“见”字句则因句式间的类化作用而出现了特殊形式,“被”字句结构形式多样化:A、可以带关系语,引进施动者;B、动词后可以带多种性质的宾语;C、动词后可以带多种形式的补语,具有前代所没有的特点,成了被动句的主要形式,另外又出现了“吃”字被动句式的萌芽。这说明,被动句式在唐五代时期已有了很大发展。
刘子瑜
关键词:敦煌变文
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问题之二——唐诗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同问题论析被引量:3
2014年
文章对唐诗中48个单字具有词义不变而可变调为平去两读的特殊用法作出论析,认为:(一)诸字的平去两读,唐诗中实有常读与偏读之分,但偏读不能忽视,否则会误读唐诗,曲解声律。其中31字以平声为常读,17字以去声为常读。今音一读是对常读的继承。(二)其中8字表示名词义,9字兼表名、动(或形)义,30字表示动词义,1字表示副词义。可据这种音义关系掌握各字用法。(三)一字平去义同适应了唐诗用韵和格律平仄的需要,为诗人依律用字提供了更为自如的选择余地。这种用法始于魏晋南北朝,而兴盛于唐代,后代虽仍延用,但仅限于少数常用字。
刘子瑜刘宋川
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问题之一——唐诗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别问题论析被引量:2
2013年
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是唐诗字音字义的重要特点。正确地分辨和解释唐诗一字平仄两读与词义异同的问题,是读懂唐诗、研究唐诗声律和体裁的前提,作者拟分篇逐一讨论这方面的问题。本文是第一篇,主要论述一字平去义别的情况。我们从唐诗中搜集了90来个单字,然后分类对各字因平去两读而义别的关系作出辨析,解释诸字用在不同诗句中的音义,进而据此判定诸字所在诗句的平仄律式,说明一字平仄两读对于唐诗声律的特殊适应性,同时归纳诸字古今音义变化的规律,借此对几种大型工具书一些参差的音义注释提出分辨意见。
刘子瑜刘宋川
关键词:破读
《朱子语类》述补结构研究
刘子瑜
关键词:汉语语法句法述补结构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反复问句研究——兼论反复问句历史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被引量:3
2011年
本文对南宋重要文献《朱子语类》中的反复问句进行了全面考察,同时辅以共时历时比较,描写分析了《朱子语类》反复问句的句法语义特点,并就反复问句的历史发展特点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认为,《朱子》反复问句基本延续了唐五代的发展特点,元代是反复问句发生变化转折的重要时期,从"VPNeg"式反复问句中分化出是非问句等并非普遍现象,只有"无"字句真正完成了向是非问句等的分流转化,"无"语法化成语气词,其他形式则始终没有完成向是非问句等转化的语法化过程。
刘子瑜
关键词:朱子语类反复问句
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问题之八——字音的借读被引量:1
2019年
在具有平仄(上或去)两读而义别的字群中,某些字一类义项的音读有时因用在唐诗律句的特定位置而不合平仄,导致违律;作者既然需用该字的此义,就只有弃用它的本来音读,而借用该字另一类义项在平仄上与之相对的音读,以便吟诵时协调合律。这就是字音的借读。唐诗中使用借读的字计有 24 个。我们把诸字分为平上义别和平去义别两大类,再按诸字的平声义借用仄声(上或去)读和仄声(上或去)义借用平声读的不同情况来论析。借读是唐诗中用字采音方面的特有现象,值得诗律研究者重视。只有理解诸字在唐代的音义关系,才可以准确解释诸字在唐诗中的音义,进而分析唐诗的平仄律式和体格。
刘子瑜刘宋川
关键词:借读
唐诗中一字平上去三读而义同与义别相兼的问题被引量:1
2017年
本文对唐诗中18个单字具有平上去三读而义同兼义别的音义关系和用法作了论析,认为:(1)根据各字同义而多音读的情况,可分为同义而有平上去三读或平上、平去、上去两读等四小类。从声律应用来说,诸字的同义而多音读基本上属于平仄两读,值得注意。(2)这18字中大多数都是早期义项陆续取得了两个或三个音读,只有"请、泥、委"3字例外。掌握这一规律,使我们易于理解各字义同与义别交织的复杂关系。(3)这个字群音义关系的产生始于中古前期,唐代加以继承和发展,并广泛应用于诗体律式的平仄变化中。(4)这个字群的音义关系过分复杂,不利于人们的口语交际,因此音义关系到现代有了明显的简化。但是阅读唐诗,分析诗体格律,仍要依据各字中古的音义关系来解释,切不可以今律古。
刘子瑜刘宋川
关键词:唐诗义同
也谈结构助词“得”的来源及“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被引量:28
2003年
《中国语文》2002年第2期上发表了赵长才先生《结构助词“得”的来源与“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一文(以下简称赵文),从不同角度对结构助词“得”的来源以及“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提出了新的解释,读后很受启发。但我们对“V得C”式和致使义的“得”的关系还有些不同看法,想就此作些进一步探讨。
刘子瑜
关键词:结构助词述补结构语法汉语
唐五代时期的处置式被引量:23
1995年
刘子瑜
关键词:处置式唐五代时期结果补语《祖堂集》王梵志诗连动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