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晖

作品数:11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学

主题

  • 4篇狄金森
  • 2篇认识论
  • 2篇后现代
  • 2篇艾米莉
  • 2篇艾米莉·狄金...
  • 1篇对话性
  • 1篇叙事
  • 1篇叙事策略
  • 1篇眼光
  • 1篇仪式性
  • 1篇隐喻
  • 1篇哲学
  • 1篇哲学思辨
  • 1篇真理
  • 1篇真理观
  • 1篇认识论思想
  • 1篇神魔
  • 1篇声音
  • 1篇诗歌
  • 1篇诗歌批评

机构

  • 9篇北京交通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1篇刘晓晖

传媒

  • 5篇外国文学
  • 2篇国外文学
  • 2篇外国文学评论
  • 2篇北京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埃蒙斯诗歌研究述评——兼论浪漫主义在当代美国诗歌批评中的影响
2021年
阿·伦·埃蒙斯是美国当代著名诗人,也是“美国20世纪伟大诗人之一”,其诗歌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引起关注,半个世纪以来经历了学术研究的兴起、发展与深化。本文旨在探讨埃蒙斯诗名的鹊起,其诗歌研究从浪漫主义视角下的纷争到后现代维度中多元化跨学科的转变过程,展示浪漫主义在当代美国诗歌批评中的影响,并通过梳理埃蒙斯研究现状,揭示该领域研究的最新动向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刘晓晖
关键词:浪漫主义后现代
百年艾米莉·狄金森研究管窥被引量:28
2007年
一个多世纪以来,艾米莉.狄金森研究不断推陈出新,深化和丰富了狄金森诗歌的内涵。本文以时间为脉络,梳理并分析了狄金森经典地位的形成,以及最近25年文艺批评理论的繁荣与发展在狄金森学术中的具体体现,以说明文本与时代的互动成为诗歌解读与阐释的基础。
刘晓晖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互动
从比喻手法看狄金森的认识论思想
2010年
本文试图阐明狄金森的诗歌比喻手法与认识论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本文认为,狄金森通过隐喻与换喻的转换,使诗歌成为展示认识思想的平台,而诗人独具特色的隐喻及换喻的使用,不仅使诗歌意义的解读呈现了多样性与不确定性,也表明了以语言为媒介的认识必然是持续不断的未完成过程。
刘晓晖
关键词:狄金森隐喻换喻认识论思想
狄金森与透视主义真理观被引量:6
2011年
本文试图把狄金森归入思想家的行列,探讨狄金森诗歌的哲学维度和思辨性。通过分析狄金森对基督教来世信念与启蒙主体性的双重反思和质疑,揭示其诗学思想与尼采的透视主义认识论的某种契合与分歧。本文力图阐明,在认识论问题上狄金森和尼采都是怀疑论者,但相似的怀疑主义倾向却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导致尼采虚无思想的怀疑论及不确定性,却成为狄金森崇高感的源泉。
刘晓晖
关键词:狄金森透视主义认识论尼采
传统的延续与批评的误读——卡勒《抒情诗理论》评介被引量:1
2016年
乔纳森·卡勒是美国文学批评理论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者和批评家,《抒情诗理论》是他的最新力作。该书从抒情诗的历史传统及其体裁理论的嬗变、抒情体裁的仪式性与虚构性、抒情言说的行为性与表演性、抒情自我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等问题入手,通过西方经典诗歌分析,对抒情诗的传统规约、本质特点、体裁概念、社会功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提出了独到的理论见解,对抒情诗理论研究和诗歌解读及教学实践具有厘清概念,校正偏颇的重要意义。
刘晓晖
关键词:体裁表演性
崇高诗学的传承与流变——布鲁姆《神魔知道:文学的伟大与美国式崇高》评述被引量:1
2019年
在新作《神魔知道:文学的伟大与美国式崇高》中,哈罗德·布鲁姆通过解读六组作家的重要作品,梳理了从爱默生开始延续到哈特·克莱恩的美国崇高文学传统的原则与特质,揭示了十二位作家对崇高体验的执着与反思,并对美国式崇高与“神魔”内驱力的内涵,美国式崇高的文学、哲思及宗教之源,崇高诗学的诗性表现与反讽特点等问题进行了“个人化的、充满激情的”阐释与剖析,充分展示了其“浪漫主义复兴派”的一贯立场,对于深入理解浪漫主义传统及其在美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刘晓晖
关键词:布鲁姆
文体越界与意义空白: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书信被引量:4
2005年
狄金森的书信与其诗歌一样,从内容、语言到格式都表现出对传统的颠覆。她赋予书信诗性节奏和诗性语言,偏离了以信息交流为目的的书信传统。而书信内容隐晦,措辞委婉,所指含混,既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难,又激发读者参与其意义的建构,书信话语因此具有对话性和开放性。本文从文体越界和意义空白的角度,分析了狄金森书信中展示的审美价值和读者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
刘晓晖
关键词:书信对话性
阐释的悖论:狄金森研究中的分歧与争议被引量:5
2006年
本文试图分析和归纳学界在研究狄金森诗歌的灵感、诗歌创作的源泉、诗学表现的连贯性、其创作与传统的关系、对社会文化的反应以及不同版本诗集的权威性等问题上的分歧与争议,并说明阐释的悖论与多样性产生于两个根源:一是批评理论的发展为阐释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二是狄金森诗歌文本的含混造成了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理解的多种可能性。
刘晓晖
关键词:悖论分歧含混不确定性
《米德尔马契》的叙事策略与认识探索被引量:1
2009年
本文试图探讨叙事策略与认识的困境及探索之间的内在关系。本文认为,《米德尔马契》在全知叙事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叙述声音的融合及叙事眼光的转换等手法,突出了全知叙事者的局限和不同叙事话语的对话功能,而多重话语与眼光结构的共存及相互作用,一方面动摇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作者权威和话语等级,揭示了主体认识的透视性和不完整性,另一方面又为认识现实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从而成为保存主体认识连贯性的新尝试。
刘晓晖
关键词:声音眼光叙事策略
爱默生在后现代语境中的现实意义——兼评劳伦斯·布尔的《爱默生》
2006年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冷落和抨击之后,爱默生再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和评论家开始重新解读并评价爱默生的思想及其影响。本文将以评述劳伦斯.布尔的《爱默生》为依托,结合近20年来爱默生研究的趋势和走向,分析爱默生的超民族意识、现代性忧患及哲学思辨在后现代语境中的现实意义。
刘晓晖
关键词:爱默生哲学思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