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武林

作品数:6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土壤
  • 3篇土壤侵蚀
  • 2篇土壤侵蚀变化
  • 1篇低山区
  • 1篇有机碳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安全
  • 1篇水土
  • 1篇水土保持
  • 1篇水土流失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方式
  • 1篇土地利用类型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侵蚀力
  • 1篇驱动力
  • 1篇紫色土
  • 1篇沱江流域
  • 1篇降雨

机构

  • 5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四川省水土保...

作者

  • 5篇刘武林
  • 4篇邓玉林
  • 2篇李春艳
  • 2篇孔祥东
  • 2篇孟兆鑫
  • 2篇王玉宽
  • 2篇郭朝霞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年份

  • 3篇2008
  • 2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于日降雨量计算川北深丘低山区降雨侵蚀力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川北深丘低山区系长江上游典型的暴雨区,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产沙源之一。利用四川升钟水土保持试验站15年的降雨连续观测资料,采用章文波修正的Richardson日降雨侵蚀力模型计算川北深丘低山区降雨侵蚀力,计算结果为:该区年均降雨侵蚀力为7380.76MJ·mm/(hm^2·h),15年中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每年的降雨侵蚀力主要集中分布于5~9月,占全年的84.0%,其中降雨侵蚀力最大月份发生在9月。
孔祥东刘武林邓玉林李春艳郭朝霞
关键词:降雨侵蚀力
岷江流域土壤侵蚀演变与治理对策研究
岷江流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一级支流,也是长江流域的主要产沙源之一,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区和四川重要的经济发展区,流域的生态安全对确保四川经济健康发展和维护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岷江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正...
刘武林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安全水土流失
文献传递
岷江流域土壤侵蚀变化与治理对策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以1995年、2000年遥感土壤侵蚀调查(RS)资料为基础,结合2005年实地调查资料,研究岷江流域土壤侵蚀的演变规律,应用马尔柯夫模型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同时探讨岷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分区与对策。结果表明:(1)岷江流域土壤侵蚀现状表现为:侵蚀总面积19 907.7 km2,占幅员面积的43.77%;侵蚀类型以水蚀为主,占侵蚀面积的88.24%;侵蚀等级以中度侵蚀为主,占侵蚀面积的44.07%。与1995年相比,土壤侵蚀面积减少369.6 km2,减少比例为0.81%。计算表明岷江流域2000年土壤侵蚀量为8.94×107t,平均侵蚀模数1 966 t/(km2.a)。(2)应用Markov模型对2005-2025年岷江流域土壤侵蚀面积的预测结果显示:岷江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将呈逐年减少趋势。到2025年,土壤侵蚀面积将比2000年减少1 452.87 km2;未来20年内土壤侵蚀量每5 a以3.17×107t的速度减少。(3)岷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应在以全流域综合治理为目标,在科学规划基础上,选择优先治理区和重点治理区,以不同类型的治理工程为主要途径,推动岷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
邓玉林孟兆鑫王玉宽刘武林
关键词:土壤侵蚀
基于RS的岷江流域土壤侵蚀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被引量:13
2008年
依据1995年、2000年土壤侵蚀遥感数据并结合2005年实地调查资料,研究岷江流域土壤侵蚀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岷江流域土壤侵蚀面积为19907.7km^2(比1995年减少369.6km^2),占流域面积的43.77%,土壤侵蚀量为8943.26万t,平均侵蚀模数1966t/(km^2·a),以水蚀和中度侵蚀为主。2)选择降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植被覆盖度变化3个自然因素和人口密度、万元GDP(作为经济发展指标)2个社会发展指标作为研究区土壤侵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年降雨侵蚀力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是1995年的71%;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土壤侵蚀模数减少0.4%~7%,平均减少53t/(km^2·a);林地、草地面积之和与土壤侵蚀面积呈明显的线性相关,旱地面积与土壤侵蚀面积呈二次函数关系;土壤侵蚀面积、土壤侵蚀量与万元GDP呈指数关系;单位人口密度和县域土壤侵蚀面积与土壤侵蚀量均呈幂指数关系。
孟兆鑫邓玉林刘武林
关键词:土壤侵蚀驱动力
沱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紫色土有机碳储量特征被引量:9
2007年
沱江流域是长江上游四川境内的重要支流,紫色土为其主要的耕地资源。由于长期人口过载和不合理利用,流域内紫色土退化普遍严重。以四川盆地沱江流域紫色土为研究对象,按流域各区段分上中下游三层选样,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有机碳储量特征,为紫色土退化评估及地力维护提供参考。结果显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紫色土壤有机碳总量以林地(13.876 g/kg)显著高于果园地(9.655 g/kg)、菜园地(9.261 g/kg)、草坡地(7.968 g/kg),以玉米地(6.134 g/kg)最低。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呈现林地>果园地>菜园地>草坡地>玉米地趋势。同时,流域上、中、下游紫色土有机碳总量总体上差异显著,且以上游区段紫色土壤有机碳总量最高。流域中下游紫色土有机碳总量变化较大。其中,林地以下游高于中游,果园及草坡地以中游高于下游。而且,菜园地、玉米地在3个区段上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沱江流域紫色土有机碳储量总体特征表现上游最高,中下游变化复杂,下游略高于中游区域。
李春艳邓玉林孔祥东王玉宽郭朝霞刘武林
关键词:沱江流域紫色土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