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琳

作品数:2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悬浮体
  • 1篇沿岸
  • 1篇沿岸海域
  • 1篇沿岸流
  • 1篇扇贝
  • 1篇受体
  • 1篇天然免疫
  • 1篇清道夫
  • 1篇清道夫受体
  • 1篇栉孔扇贝
  • 1篇卫星影像
  • 1篇无脊椎动物
  • 1篇免疫
  • 1篇模式识别受体
  • 1篇脊椎动物
  • 1篇海域
  • 1篇浮体
  • 1篇PRR
  • 1篇IMAGER
  • 1篇GOCI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篇刘琳
  • 1篇宋林生
  • 1篇王珍岩
  • 1篇王玲玲
  • 1篇邱丽梅

传媒

  • 1篇海洋科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山东半岛沿岸海域悬浮体时空分布及形成机制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依据2015年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卫星影像反演的悬浮体浓度数据,分析了山东半岛沿岸海域表层悬浮体质量浓度和锋面月变化特征,揭示该海域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和扩散格局,并结合风速、波高以及海表温度数据,对其控制因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悬浮体质量浓度整体表现为冬季最高,春秋次之,夏季最低的分布特征;悬浮体扩散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冬季稳定外输,春季向岸退缩,夏季近岸贮存,秋季向外扩散。此外,山东半岛近岸存在一条悬浮体质量浓度高于10 mg/L的浑浊带,该浑浊带同样表现出季节变化,它在秋季开始形成,其悬浮体含量、幅宽及延伸范围在冬季达到最大,春季减弱,夏季消失。研究认为山东半岛沿岸海域的表层悬浮体来源主要是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风场、海浪以及沿岸流的强弱变化对悬浮体分布和输运的季节变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风场和海浪影响海水混合搅拌强度,改变海底沉积物再悬浮作用的临界深度,进而影响表层海水悬浮体浓度,致使悬浮体浓度与风浪的月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沿岸流携带高浓度悬浮体沿山东半岛输运形成沿岸浑浊带,沿岸流的强度变化直接控制浑浊带的季节变化。
刘琳王珍岩
关键词:沿岸流
栉孔扇贝新型清道夫受体的克隆及免疫功能研究
清道夫受体家族(SRs)是一类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PRR),通过与配体的结合介导内吞或吞噬过程,在固有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首次从栉孔扇贝中克隆获得软体动物的清道夫受体基因(CfSR),其cDNA全长2639 bp,...
刘琳邱丽梅王玲玲宋林生
关键词:无脊椎动物天然免疫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