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冰
- 作品数:16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翻译主体间性的生态维度——以《哀希腊》四个译文为例
- 2015年
- 翻译的本质在于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即翻译的主体间性。依据生态翻译理论,以《哀希腊》的四个译文为例,考查译者的适应性选择对译介的影响;同在主体间性关系下的读者作为翻译主体的适应性选择;总结出翻译主体与翻译生态环境的互动和整体性,以及当时的译文是翻译生态环境产物。从生态的角度考察主体间性有利于实现不同主体、文本与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存以及营造宜生健康的翻译生态环境。
- 卢冰
- 关键词:主体间性
- 系统论视野中与他者共存——《井》与《六十盏灯》的伦理对读
- 2020年
-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社会系统是一个巨系统。在这个系统内,世界主义意味着全世界的人类同属一个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的系统。世界主义伦理的最大敌人是化"他者"为"自我"的同一性诉求,这使它易于蜕变为一种无根的想像。本文以分别获得澳大利亚最高文学奖——迈尔斯·富兰克林奖的两部小说《井》(The Well)与《六十盏灯》(Sixty Lights)为例,探寻系统论视域下"他者"与"自我"的关联和互动,揭示两者伦理书写的差异。在《井》中,"自我"无法通过消灭"他者"来获得"自我"的独立主体性和幸福愿景;而《六十盏灯》女主角的经历说明"自我"主体身份的实现依靠"他者",只有两者相互依赖才使世界主义伦理的建构成为可能。
- 卢冰
- 关键词:系统论他者
- 狄金森与普拉斯死亡主题诗歌的暗恐比读被引量:2
- 2020年
- 狄金森和普拉斯的死亡主题诗歌带给读者强烈的暗恐感受。两者暗恐书写的不同源于各自成长过程中不同的情绪经验和情感诉求,以及死亡主题诗歌背后不同的创作路线和微观意象的建构。在暗恐理论的解读下,两者的死亡主题诗歌呈现出负面美学效应,不同的伦理诉求为其暗恐书写的背景。
- 卢冰
- 关键词:狄金森普拉斯诗歌
-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下功能文体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2023年
- 大学生英语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总体水平不高的背景下,在阅读教学中,引用功能文体学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促其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使用的积极性。功能文体学把语言在各层面上的表现特征作为分析对象,通过从宏观结构到微观成分的功能文体分析,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提供一种多维的理据:通过对语篇小句的及物性结构的分析,辨别语篇中不同过程的类型及它们的特殊效应;通过主位推进模式的分析,能对语篇构成的环境因素、语篇的发展脉络起到总领的作用,从而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
- 卢冰侯敏跃
- 关键词:语篇分析功能文体学及物性分析主位推进
- 生态翻译理论视阈下陶渊明诗歌的译例探析被引量:1
- 2012年
- 根据生态翻译理论的观点,译者在古诗英译中应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对翻译生态做出适应性的选择和选择性的适应。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在语言层面上进行选择转换,还要使原文的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得以实现。本文依据生态翻译理论对陶渊明诗歌的英译进行分析其在"三维"转换方面的得与失,寻求最佳翻译。
- 卢冰
-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
- 译者的选择与适应——以《红楼梦》中官职英译为例被引量:4
- 2013年
- 依据生态翻译理论,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为了追求最佳翻译,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对翻译生态做出适应性的选择和选择性的适应。以《红楼梦》中官职英译为例,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在语言层面上进行选择转换,还要使原文的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得以实现,从而达到适应选择度最佳化的程度。
- 卢冰
- 关键词:红楼梦
- 《读山海经》(其十)的英译比读——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域
- 2015年
- 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凸显了翻译活动中译者使译文达到"选择性适应",方法上采用"适应性选择"以达到目的语多维度适应。文章从"三维"转换的角度对陶渊明诗歌英译本进行赏析,从而印证翻译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是翻译生存的要求。
- 卢冰
- 《The Present》的功能文体学赏析
- 2011年
- 运用功能文体学的理论,通过对三大元功能的介绍和应用对《The Present》一文加以分析,旨在引导学生以客观的标准分析文章,以达到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和欣赏。
- 卢冰
- 关键词:功能文体学主位结构
- 淘金时代澳洲华人身份认同的书写嬗变——《多妻毒》与《淘金地》的系统考量
- 2024年
- 《多妻毒》与《淘金地》都是以华人赴澳淘金为叙事语境,两者写作年代虽然相差百余年,写作主旨与叙事风格迥然不同,但是两个文本中的华人都以被丑化的“他者”形象出现,并均对华人的文化自信﹑身份认同做出各自的指涉。在系统思想的框架下,比较两个文本的华人主体身份的建构差异及动态发展,揭示《多妻毒》的作者着力构建华人的种族民族主义,而后者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语境下,旨在书写超越种族、文化与意识形态差异的伦理诉求,在海外华人的身份建构中注入文化自信的动力因素。
- 卢冰
- 关键词:澳洲华人文化自信共同体
- 阐释学视角下的陶渊明诗歌英译本比读被引量:1
- 2007年
- 文章从现代阐释学的角度对不同陶渊明诗歌英译本所呈现出的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读,印证了阐释学理解的循环及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 卢冰
-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现代阐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