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瑜

作品数:53 被引量:346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天文地球
  • 14篇经济管理
  • 8篇历史地理
  • 5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9篇耕地
  • 7篇灾害
  • 7篇土地利用
  • 7篇气候
  • 7篇洪涝
  • 5篇台风
  • 5篇气候变化
  • 5篇清代
  • 5篇涝灾
  • 5篇洪涝灾害
  • 5篇长江
  • 4篇农业
  • 4篇农业开发
  • 4篇流域
  • 4篇聚落
  • 4篇开垦
  • 4篇长江三角
  • 4篇长江三角洲
  • 3篇灾情
  • 3篇土地开垦

机构

  • 5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中国水利水电...
  • 2篇北京教育学院
  • 2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53篇叶瑜
  • 34篇方修琦
  • 8篇张学珍
  • 7篇李蓓蓓
  • 6篇曾早早
  • 6篇张向萍
  • 4篇崔玉娟
  • 4篇万金红
  • 3篇罗玉洪
  • 3篇萧凌波
  • 3篇魏学琼
  • 3篇马亚玲
  • 3篇樊星
  • 2篇郑景云
  • 2篇葛全胜
  • 2篇晏朝强
  • 1篇刘亚辰
  • 1篇魏本勇
  • 1篇马玉玲
  • 1篇王焕炯

传媒

  • 8篇古地理学报
  • 5篇地理科学
  • 4篇中国科学:地...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灾害学
  • 2篇中国地理学会...
  • 2篇自然地理学创...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历史地理...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1篇2011
  • 2篇2010
  • 7篇2009
  • 3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东北地区17世纪后期的自然植被格局被引量:13
2011年
通过整理、分析历史文献中的自然植被记录,复原了中国东北地区近代大规模农垦前(17世纪后期)的自然植被格局。结果表明,当时的主导植被类型是森林和草地,森林主要分布于山区,其中大兴安岭北端主要是寒温带落叶针叶林,长白山南端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其余山区是针阔混交林,草地主要分布于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林-草的分界线与地表等高线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三江平原分布有大面积的沼泽。潜在植被格局与历史自然植被格局基本一致,但是林-草分界线有明显差异,且潜在植被图中没有沼泽。
张学珍王维强方修琦叶瑜李蓓蓓
关键词:历史文献自然植被环境演变
苏皖地区历史时期耕地网格化方法探究
历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广受关注,精确的格点化区域历史土地利用数据是进行历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环境效应模拟的基础.但是由于缺少充足可信的历史图件等空间数据资料,历史耕地网格化数据无法直接获取,通...
袁存叶瑜
关键词:网格化耕地模型构建
从城镇体系的演变看清代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被引量:36
2005年
清代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与城镇体系演变是两个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过程,东北地区州、道、府、县等各级民事行政管理机构是为了管理从事农业开发的汉民而设立的。从城镇体系演变及城镇密度空间变化过程来看清代东北的土地开发,得出结论:清代东北地区城镇体系的发展可区分出4次城镇设置的增长时期;清代城镇体系在空间上呈现出从南向北、从中间向东西两侧的阶段性扩张的特点。与此相对应,清代东北土地开发也经历了几次规模较大的浪潮并发生了垦殖界线的北移;重点开垦区域是沿今沈阳-吉林、长春-哈尔滨一线不断往北的,且自该线往东西两边扩展,体现出自然区位条件、地形因素及政策等对土地开发的限制和影响。
方修琦叶瑜葛全胜郑景云
关键词:土地利用清代
从《清实录》土地信息看乾隆朝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农业开发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当前很多生态问题与历史农业开发过程是有联系的。乾隆朝该区经历了一次较大的农业垦殖扩张,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拟利用《清实录》中记录乾隆朝清政府对该区进行土地管理所反映的土地利用信息,分析该...
樊星叶瑜
关键词:乾隆朝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开发清实录
文献传递
中国近300年来3次大旱灾的灾情及原因比较被引量:15
2009年
根据中国近500年旱涝史料和历史文献,选取过去300年中发生在乾隆后期(1784-1786)、光绪初年(1875-1878)和民国时期(1927-1930)的3次严重旱灾,从旱灾的时空发展过程、发生时的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旱情的严重程度而言,3次旱灾都可谓过去300年间我国北方地区罕见的极端气候事件,但由于各次旱灾的受灾中心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受气候条件影响的环境承载力)有优劣之分,旱灾发生时的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人均粮食占有量、政府粮食储备、财政情况等)造成的防灾御灾能力有高下之别,在不同层面上左右了3次旱灾的灾情,从而使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有显著差异。
曾早早方修琦叶瑜张学珍萧凌波
关键词:旱灾历史时期
东北过去300年耕地重建数据与国际数据库对比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除了工业化之外,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最大影响因素(Turner et al.,1997;Lambin et al.,2001),具有全球范围的环境效应,是造成全球变化和碳循环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历史...
李蓓蓓叶瑜
文献传递
中国历史土地覆被变化重建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4年
为对中国已有区域历史土地覆被数据集有一个综合全面的认识,并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筛选了30篇空间表达清晰的面向全球变化研究的中国历史土地覆被重建文献,从数据源选取与数字提取和订正处理、时间尺度与覆盖时段、空间范围与空间分辨率、重建的主要土地覆被类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评述。主要结论有:历史文献是重建历史土地覆被的最主要数据源,数字提取和订正方法因数据源不同而各异;国外关于历史土地覆被研究的最长时段达过去12 000年,国内研究时段多为过去300年,时间分辨率均以几十年到百年居多;重建研究的空间范围分为中国全国、中国东部和某个行政单元或地理形态上比较完整或典型的区域3种空间尺度系列,第三系列中还存在研究空白区;在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重建方面,现有研究集中于耕地覆被重建。充分利用不同数据源、加强研究空白区内历史土地覆被重建、改进网格化处理方法及已有数据的整合在今后研究中尤为必要。
魏学琼叶瑜崔玉娟李蓓蓓袁存方修琦
关键词:土地覆被数据源分辨率全球变化
基于《己酉被水纪闻》重建1849年上海梅雨期及其降水量被引量:11
2011年
私人日记是重建历史时期高分辨率降水量序列的重要信息源。根据清代姚济所著的《己酉被水纪闻》中记录的上海(松江)1849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逐日天气记录,辅以《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中的记载,确定了上海在大涝的1849年的入、出梅日期和梅雨期长度以及梅雨量,并重建了上海该年6月下旬、7月上旬、7月中旬以及整个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降水量。结果表明:(1)上海1849年入梅时间为6月11日,出梅入伏时间为7月19日,梅雨持续时间38d,超过现代上海多年梅雨持续时间的平均值17d,梅雨期雨量为364.1mm。(2)上海该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总计降雨26d,其中包括3场连续性降雨过程,其中第3场降雨最长连续时间为12d,重建的降雨量为318.6mm。与1954、1991、1998年等长江中下游大涝年份上海的降雨相比,1849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无论是总降雨持续时间,还是连续降雨日数都是最长的;降雨量也是最多的,接近常年平均的2倍。与1951—1998年逐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上海的降雨相比,1849年总降雨天数仍然是最多的;连续降雨日数处于第2位,降雨量处于第6位。
晏朝强方修琦叶瑜张学珍
关键词:日记降水重建梅雨
东北地区过去300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有别于气候变化的另一类全球变化,它通过改变碳收支、地表反照率和水循环等方面影响到全球变化过程。过去300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领域之一,而目前我国全球变化视角下的历史时...
叶瑜
关键词:土地利用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
1801年永定河水灾救灾响应复原与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根据历史记载,重建了1801年永定河水灾状况,分析了水灾的响应过程。1801年导致水灾发生的两个降水过程分别是阴历五月三十日起至六月六日(7月10日至16日)和六月十四至二十二日(7月24日至8月1日)。涨水始于7月10日的第一阶段降雨,至9月1日水势基本消退,洪水泛滥引发的涝灾一直延续到1802年。受灾地区共128个州县,造成大部分州县农业减产甚至绝收,约二分之一的州县粮食收成在五成以下。水灾影响到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政府根据灾情的发展采取了勘灾报灾、灾中应急救助、灾后短期赈济、灾后长期安抚防灾等一系列救灾措施。政府、民众对此次水灾的良性互动响应使得这次水灾得到了很好的应对,并体现了政府在防灾救灾减灾中发挥的作用。1801年永定河水灾为认识灾害影响与响应机制提供了一个历史案例。
叶瑜徐雨帆梁珂方修琦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