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琼 作品数:3 被引量:8 H指数:1 供职机构: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更多>>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流浪猫种群数量和繁殖调查 2024年 流浪猫已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带来严重威胁,然而,中国对流浪猫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却很少。2018—2022年,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约195 hm2)为研究区域,开展了基于个体识别的校园流浪猫种群及繁殖等基础生物学研究。通过连续20 d的样点调查,构建了流浪猫的种群数量累积曲线,发现即便在熟知流浪猫种群分布的基础上,一天调查中流浪猫的发现率仅为51.22%(44.51%~53.66%),而累积6 d的重复调查,发现率可达到84.15%(81.10%~86.59%)。2018—2022年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流浪猫数量快速增长,从2018年的51只增加至2022年的220只。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每月6次调查,期间共记录到273只流浪猫,其中成年猫149只,幼猫124只,雌雄性比约为1∶1。在此期间流浪猫的一年留存率约为58.71%,且绝育流浪猫的留存率显著高于未绝育的流浪猫。流浪猫全年均可繁殖,但产仔高峰集中在3—6月。65窝幼猫中,有84只存活超过6个月,若家猫的平均产仔数为3~4只,则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流浪猫幼仔6月龄成活率约为36.92%(32.31%~43.08%)。上述结果说明,低强度的样点调查可能低估了流浪猫的种群数量。同时,在人类提供庇佑的环境中,流浪猫的生存不受食物、住所以及疾病的限制,其生存率和繁殖成功率较高,高存活率和高繁殖力将为流浪猫种群数量的控制带来困难。 孙桃柱 吴琼 张振伟 李忠秋关键词:流浪猫 种群数量 种群动态 繁殖参数 城市道路特征及自然景观对动物路杀的影响:以南京为例 2024年 随着道路网络的快速扩张,交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严重,并逐渐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道路网络的扩张导致动物栖息地破碎化和种群间的交流减少,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而道路交通所造成的动物道路死亡(即路杀),是道路对动物最直接且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华东地区的特大城市南京市为例,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采用样线法对其不同行政等级道路的动物路杀情况进行调查,使用回归分析探究路杀事件的发生概率,并建立动物路杀探究模型,以进一步明确道路及其周边环境因素对动物路杀发生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调查期间共记录到21种293只路杀动物。其中兽类136只,占比46.42%,以猫(Felis catus)和狗(Canis lupus familiaris)最为常见;鸟类143只,占比48.81%,以乌鸫(Turdus mandarinus)和麻雀(Passer montanus)最为常见。(2)自然景观特征中的耕地(旱作农田及灌溉农田)及建筑(建筑物及构筑物)的面积占比影响路杀事件的发生几率。道路周围250 m范围内,耕地和建筑的面积占比与动物路杀的发生概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随耕地面积占比的增加,鸟类的路杀发生概率降低,而兽类的路杀发生概率升高。(3)道路特征影响动物路杀事件的发生几率:当道路中有隔离带时,路杀事件的几率增加。(4)线性特征(到最近河流距离、到最近高架桥距离、到最近主干道距离)影响鸟类路杀的发生概率:离河流越远,鸟类相关的路杀事件越少;而离高架桥及主干道越远,鸟类相关的路杀事件则越多。本研究明确了南京市动物路杀的自然景观和道路特征影响因素,相关结果可为区域内路网优化、道路升级改造、生态廊道建设和管护等提供实践性的科学依据。 吴琼 赵梓羲 孙桃柱 赵雨梦 于丛 祝芹 李忠秋关键词:鸟类 兽类 影响因素 基于荧光蛋白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探针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8 2012年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是基于荧光基团供体和荧光基团受体间偶极子–偶极子耦合作用的非辐射方式的能量传递现象。基于荧光蛋白的FRET技术已被广泛用于研究细胞信号通路中蛋白质–蛋白质活体相互作用检测、蛋白质构象变化监测以及生物探针的研制中。基于荧光蛋白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探针使得人们可以在时间和空间层面上研究细胞信号的转导过程。该文简要介绍了四大类基于荧光蛋白的FRET生物探针的设计、研制以及其在生物信号分子检测、活细胞成像以及药物筛选中的应用和进展情况。 王盛 陈典华 蒋驰洲 吴琼 李煌 华子春关键词: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荧光蛋白 荧光探针 活细胞成像 药物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