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伟林

作品数:41 被引量:207H指数:8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经济管理
  • 6篇建筑科学
  • 3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7篇城市
  • 6篇长三角
  • 6篇城市化
  • 3篇都市
  • 3篇中国城
  • 3篇中国城市化
  • 3篇经济地理
  • 3篇经济增长
  • 2篇新经济
  • 2篇新经济地理
  • 2篇新经济地理学
  • 2篇园区
  • 2篇实证
  • 2篇实证分析
  • 2篇经济地理学
  • 2篇经济学
  • 2篇竞争优势
  • 2篇长江
  • 2篇长江三角
  • 2篇长江三角洲

机构

  • 35篇复旦大学
  • 6篇中国城市科学...
  • 2篇同济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城市规划...
  • 1篇上海市城市科...
  • 1篇市政府发展研...
  • 1篇英国社会科学...

作者

  • 35篇周伟林
  • 4篇郝前进
  • 2篇曾光
  • 2篇于志强
  • 1篇王德
  • 1篇王士兰
  • 1篇朱顺龙
  • 1篇严冀
  • 1篇吴建峰
  • 1篇朱介鸣
  • 1篇王晓岚
  • 1篇周吉节
  • 1篇王世福
  • 1篇陶康华
  • 1篇张绍樑
  • 1篇崔功豪
  • 1篇周振华
  • 1篇诸大建
  • 1篇李世彦
  • 1篇赵宇

传媒

  • 9篇上海城市管理
  • 4篇文化纵横
  • 4篇城乡规划
  • 3篇上海城市规划
  • 2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江淮论坛
  • 1篇今日中国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上海经济研究
  • 1篇经济体制改革
  • 1篇世界经济文汇
  • 1篇上海城市管理...
  • 1篇复旦教育论坛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进出口经理人
  • 1篇2014中国...
  • 1篇2010年“...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2
  • 1篇2000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园区的进阶
2024年
后工业化时代的园区蝶变在中国,园区作为承载产业经济与城市生活的载体,在过去四十余年里一直升级选代。园区的进阶周伟林如今,形形色色规模不等的科技园区、总部基地、物流园区、生态农业园区、文化创意园区等早已遍布各地。北京的首钢园、77文创园、798艺术区,以及上海的M50、田子坊、8号桥等特色产业园区接连“出圈”,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笔者关注园区发展已有多年,2000年还曾在浦东张江的一座旧厂房里创建国家火炬互联网创业中心。
周伟林
关键词:后工业化产业园区城市经济
华语区高等教育MOOC建设现状和差异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近两年MOOC(大规模网上公开课程)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已对传统教育领域形成巨大的革新压力。本文聚焦华语地区,对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香港特区及新加坡的MOOC现状进行梳理,从教育政策、涉及高校、平台建设、发展规模、课程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试图通过本土语言因素、国际化环境、教育传统、保障体系、教师投入、建设动机来解释各地的差异及其发生机制,并尝试对如何推进华语区MOOC发展作出思考。
周伟林赵宇于志强
市场潜能与我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以各省制造业(大类)工业总产值为例被引量:6
2011年
Krugman认为,最终需求在制造业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本地制成品的需求不仅取决于该地内部的消费规模,还取决于其对所有市场的通达性,二者相加即为市场潜能。本文引入Krugman市场潜能这一关键变量,分析市场效应对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实证方面,通过中国1997年八大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建立贸易引力模型,从而计算出市场潜能。每个省份的市场潜能可分为三部分——省内需求形成的市场潜能,区域内其他省份需求形成的市场潜能和区域外需求形成的市场潜能。在分析市场潜能与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关系时,实证证明Krugman市场潜能对制造业的产值分布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同时,本文针对市场潜能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区域内市场潜能(含本省内部市场潜能和区域内其他省份需求形成的市场潜能)所占比重越高,制造业产值越高。上述结论对于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发展制造业具有一定的启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西部地区构建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和中心城市,形成和完善一体化的区域市场,能够更好的促进当地制造业发展。
周伟林林琳郝前进
聚焦长三角 畅话新发展
2007年
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规划工作,是认真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上海加快落实"四个率先"、实现"四个中心"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举措。本次规划沙龙邀请了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的规划、建筑、区域发展、文化保护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聚焦长三角"主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讨:1.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树立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理念,按照区域发展目标定位,推进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协作,推动长三角地区科学、和谐发展。2.围绕如何充分发挥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的服务、辐射、带动功能,结合长三角城镇群规划编制,深入探讨城市规划推动长三角联动发展的目标原则、实施策略、工作重点、政策保障等,加快长三角规划工作。3.学习借鉴国外城市密集地区的发展经验以及长三角城市规划工作经验,在产业集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地域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推动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规划衔接。
崔功豪王士兰周振华诸大建张绍樑周伟林陶康华王德
关键词: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科学发展观生态环境保护
产业聚集理论及进展被引量:27
2005年
产业聚集是区域产业组织的形式,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主流。本文通过对产业聚集的形成原因、机理及理论进展进行梳理,分别从外部经济理论、产业区位理论、新竞争优势理论、新制度经济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等五个方面,对其理论发展及演变过程作了较为详细的讨论。
曾光周伟林
关键词:外部经济产业区位交易费用新经济地理学
企业选址、集聚经济与城市竞争力被引量:5
2008年
经济学所关心的不外乎是"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谁生产?"而本文讨论的主旨,则聚焦于"在哪里生产?"也就是要问:企业在哪里选址?企业在哪里进行相关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究竟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无疑,地理和区位已成为管理的核心原则之一,选址是企业发展中的重大决策行为。本文尝试用集聚经济理论探讨企业选址和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将企业选址"指向性"的内容拓宽到城市和区域的多个领域。
周伟林
关键词:集聚经济城市竞争力
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8
2006年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最富饶的地区之一,但是,在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增长,无论是人均GDP,还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民人均年纯收入,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主要采用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等多项指标,分别从绝对差异、相对差异以及收敛性等多个角度,实证研究了长三角十六城市间从1978年到2004年27年间经济增长差异的演变。
曾光周伟林
关键词:长三角收敛性基尼系数
卓越中心与未来城市——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下虹桥发展战略探索被引量:5
2019年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但长三角一体化一直缺少高质量的硬核引领,选择虹桥区域作为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的空间载体是上海的选择,是区域的选择,也是发展的选择。基于对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背景的考量,研究建议大虹桥区域战略发展为上海全球城市的卓越中心、21世纪未来城市的标杆,并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合作示范区。为此,虹桥区域发展应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在“长三角一体化合作示范区”内探索设立“大虹桥合作开放特别区”,“特别区”实行特别开放、特别合作、特别管理,探索诸如国际化人才政策、生态区建设等环境政策并进行公务机场、地铁上盖等建设提升。研究中的一些可预见措施在实践中以不同的形式或政策已经开始实施,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施海涛周伟林周伟林
关键词:示范区
长三角: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2008年
由于一系列国际及国内负面因素叠加效应的作用,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代表一些外向型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有分析说,今年下半年将会是这些企业能否存活的关键时期。曾经生机盎然的经济模式真得就此枯萎吗?
周伟林
关键词:长三角竞争优势负面因素经济模式珠三角
大都市职住分离的演化机理与改善对策被引量:8
2013年
由于城市化经济的作用,大城市进而都市圈的形成可以创造出丰富、多选的就业机会,这正是大城市具备更大吸引力的魅力所在。而人口扩张与就业扩张的不一致,使居民居住地和工作地的距离持续拉大,加剧了职住分离现象。虽然目前尚无一个规划模式实现理想中的"职住平衡",但诸如混合居住、产住一体、优化交通等策略,应该是当下的改善良策。
周伟林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