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彦
- 作品数:8 被引量:8H指数:1
- 供职机构:四川省卫生防疫站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四川省首起人间鼠疫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4
- 2000年
- 目的 探讨四川省首起人间鼠疫的流行特征。方法 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结果 1该疫情系由鼠疫菌所致 ,共发病及死亡 5人 ;2首例死者因剥取自毙猞猁皮而感染腺鼠疫继发肺鼠疫 ,其余为直接接触病人后原发肺鼠疫 ;3流行过程自 7月 16~ 2 6日共计 11d;4潜伏期约 3 d,最短为 2 d,最长为 6 d。结论 这起人间肺鼠疫疫情在四川省首次突然发生且流行较猛烈 。
- 李富忠蒋和柱汪立茂王敦志周全彦李林许光荣石田集李光清甲普扎西
- 关键词:鼠疫流行病学
- 一株强毒炭疽芽胞杆菌的鉴定
- 1990年
-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Anthrax)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有此病。我省历年均有该病发生,近年发病范围有所扩大。由于炭疽杆菌具有芽胞,抵抗力和致病力均很强,易于大量繁殖。尤以草食动物牛、羊、猪最易感染、人屠宰接触受染动物而致病。今年7月初我省甘孜州德格县发生一起因剥食病死牛炭疽而致病的事件,我们从一患者(藏族青年)
- 兰纪康赵永刚刘艳丽祝小平周全彦
- 关键词:炭疽杆菌炭疽芽胞杆菌
- 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39年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
- 1998年
- 对四川省1958~1996年的钩体病流行情况进行了分析。39年来,全省84.01%的县有病例报告,累计发病677403例,年均发病率为19.49/10万,死亡7588人,年均病死率为1.12%。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感染方式主要以收割水稻接触疫水而感染。发病高峰为每年8~9月,青壮年农民发病最多,男与女之比为1.90∶1。经过疫源地调查,已从28种动物中分离出钩体。啮齿和食虫动物为“稻田型”钩体的主要传染源;家畜为“洪水型”钩体主要传染源。全省流行菌群有17群,以黄疸群为主,占66.36%。有39个血清型,其中赖型占53.99%。各地流行菌群菌型基本稳定,但不同地区和年代亦有变化。钩体病流行强度与宿主动物数量、带菌率高低、人群免疫水平、水稻收割季节、降雨量密切相关。
- 周全彦胡利贞赵慕愚黄自英
- 关键词:流行病学调查钩端螺旋体病
- 黄疸出血群及犬群中三个新型钩端螺旋体的分类鉴定被引量:1
- 1998年
- 目的对四川省检出的三个新型钩端螺旋体(下称钩体)79-57、81-522及82-224株进行分类鉴定。方法采用凝集试验及凝集素交叉吸收试验法反复鉴定。结果确定79-57株为犬群新型钩体,命名为邛崃型,81-522及82-224株为黄疸出血群新型钩体,分别命名为仁寿型和凉山型。结论这些新型钩体菌株的发现为国际国内参考菌株系列提供了新的血清型,在钩体分类学发展及血清学鉴定中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赵慕愚黄自英李联英胡利贞周全彦谢仁栋王文殊屠云人秦进才高吉元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
- 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地理流行病学研究
- 屠云人胡利贞赵慕愚周全彦黄自英杨洪彬吴明德
- 该课题以“四川省鼠传疾病动物三级地理区划”为模式,对钩体病分布、流行特征、宿主动物、菌群型、流行因素进行了多方面研究。该病在该省危害严重,全省6个小区,除I区外,5个小区均有发病,病人集中在53个县市区,占全省的81%,...
- 关键词: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
- 四川省健康人群莱姆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 1991年
-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一种蜱传疏螺旋体病。1979年美国医师Steere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莱姆镇首次发现。1982年莱姆病的病原体分离成功,使该病在流行病学、临床过程、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快速发展。据资料报导,该病已蔓延到美国的32个州和整个欧洲,澳大利亚、苏联、日本和非洲也有本病报告。由于莱姆病可出现严重的症状,现已引起世界的关注。在我国。
- 周全彦赵慕愚黄自英刘骊生王文殊万康林
- 关键词:莱姆病流行病学血清
- 1958~1995年四川省钩端螺旋体血清群型分布及其更迭被引量:1
- 1997年
- 赵慕愚黄自英胡利贞王文殊李联英吴明德蔺鸿魏敏周全彦刘骊生杨洪彬谢仁栋刘伦光梁莉林杰徐竹青张林屠云人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
- 四川省1956~1990年炭疽病的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
- 1991年
- 炭疽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牛、羊、马等草食动物为其主要传染源,人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问接接触患病动物或其污染物而受染。自1956年将本病列入我省疫情报告以来,每年都有病例,局部爆发流行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 祝小平周全彦
- 关键词:炭疽病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