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天旺

作品数:75 被引量:296H指数:10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青年科技基金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4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6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9篇玉米
  • 23篇抗性
  • 13篇黑穗病
  • 11篇丝黑穗病
  • 10篇病原
  • 9篇病菌
  • 8篇抗性鉴定
  • 7篇木霉
  • 7篇抗性评价
  • 7篇斑病
  • 6篇对丝
  • 5篇真菌
  • 5篇生物学
  • 5篇生物学特性
  • 5篇镰孢
  • 5篇马铃薯
  • 5篇茎腐
  • 5篇茎腐病
  • 5篇番茄
  • 4篇疫病菌

机构

  • 75篇甘肃省农业科...
  • 26篇甘肃农业大学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河西学院
  • 2篇石家庄市农林...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宁夏农林科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平凉市农业科...

作者

  • 75篇周天旺
  • 41篇王春明
  • 41篇郭成
  • 18篇李建军
  • 18篇李继平
  • 17篇惠娜娜
  • 16篇王立
  • 14篇张新瑞
  • 12篇马永强
  • 11篇张炳炎
  • 11篇陈海贵
  • 9篇洪流
  • 8篇徐生军
  • 6篇李敏权
  • 5篇赵桂琴
  • 4篇荆卓琼
  • 4篇李青青
  • 4篇郭满库
  • 4篇段灿星
  • 3篇金社林

传媒

  • 14篇甘肃农业科技
  • 10篇西北农业学报
  • 6篇植物保护
  • 5篇草地学报
  • 5篇中国植保导刊
  • 4篇玉米科学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中国蔬菜
  • 2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昆虫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杂草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农药
  • 1篇核农学报
  • 1篇草原与草坪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年份

  • 4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14篇2021
  • 4篇2020
  • 7篇2019
  • 9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4
  • 7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0
  • 2篇1994
  • 4篇1993
  • 3篇1992
  • 2篇1991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生防真菌拮抗效果测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生防真菌拮抗效果测定装置,包括测定皿以及与测定皿盖合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定皿的底端设置有三条刻度线,三条所述刻度线的交点与测定皿的圆心重合,三条所述刻度线中两两夹角均为120°;所述测定...
郭成王磊王春明周天旺
文献传递
玉米种衣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1992年
甘肃省玉米播种面积400多万亩,居粮食作物的第二位。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常遭受多种病虫的危害,特别是金针虫、地老虎等地下害虫的危害,造成玉米缺苗断垄,致使玉米减产。据调查,兰州郊区平均每平方米有地下害虫10.61头,危害严重时单株玉米仅细胸金针虫多达6~7头,初步测算全省每年损失玉米约0.5亿公斤左右。为了防治地下害虫危害,1991年进行了玉米种衣剂(甲基1065与呋喃丹等混合制剂)
张炳炎陈海贵周天旺罗小勇
关键词:玉米种衣剂拌种地下害虫
一种油脂膏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脂膏剂,含有以下物质:植物油、羊毛脂、凡士林、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钠、阿拉伯树胶粉、黄原胶、明胶、糊精、膨润土、白炭黑、平平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苯甲酸钠、聚乙二醇、正丁醇、70%的甲基硫菌灵、氟硅唑...
李继平马永强惠娜娜王立李建军周天旺吕和平
文献传递
6种杀菌剂对甘草褐斑病的田间药效评价被引量:1
2013年
通过叶部施药法,比较了6种杀菌剂对甘草褐斑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第2次施药后14 d,10%苯醚甲环唑ME 1 500倍液和20%丙环唑ME 2 000倍液对甘草褐斑病的防效分别为90.73%和85.33%;5%烯唑醇ME1 000倍液和25%腈菌唑EC 3 0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80.56%和78.71%,以上4处理的防效均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5%三唑酮WP 500倍液处理防效72.10%,40%多.福.溴菌清WP 750倍液与对照药剂25%三唑酮WP 500倍液的处理效果相当。在甘草褐斑病发生初期,均匀喷雾,间隔7 d,共喷药2次,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李建军周天旺李继平惠娜娜王立张新瑞
关键词:甘草褐斑病防效
28份高粱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评价及发病条件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为明确不同高粱品种抗丝黑穗病类型和差异,本研究于2019年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在甘肃省榆中县对28份高粱品种进行了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吉杂122’和‘瑞杂8号’2份材料表现免疫,占比7.14%;‘龙杂5号’‘吉杂227’和‘新粱N6VA’等3份材料表现高抗,占比10.71%;‘晋杂22号’‘吉杂127’‘吉杂124’‘吉杂137’和‘新粱SN2’等5份材料表现抗病,占比17.86%;‘晋糯3号’‘吉杂140’和‘吉杂138’等3份材料表现中抗,占比10.71%;9份材料表现感病,6份材料表现高感,占比分别为32.14%和21.43%。不同播种时期和接菌量研究结果表明,前者与平均病株率呈显著负相关,而后者与平均病株率呈显著正相关。
郭成王春明王春明张小杰周天旺张国琴
关键词:高粱丝黑穗病抗性发病条件
短密木霉GSAAMLSHU-1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短密木霉GSAAMLSHU‑1及其应用。本发明的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GSAAMLSHU‑1,保藏号CGMCC NO.15391。菌株GSAAMLSHU‑1具有广谱的拮...
郭成王春明周天旺徐生军荆卓琼
文献传递
黄芪根瘤象的生物学特性被引量:6
2014年
首次对发生于甘肃省黄芪种植区域的黄芪根瘤象(Sitona ophthalmicus Desbrochers)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报道。通过室内观测详细描述该虫的成虫、卵、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通过野外调查研究该虫的越冬虫态、生活习性、产卵和为害规律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黄芪根瘤象1年发生1代,产卵盛期出现在5月、幼虫为害高峰出现在7月中旬;化蛹盛期出现在7月下旬、羽化盛期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10月后开始越冬。并且产卵成虫为越冬成虫,越冬虫态为成虫和幼虫。
李建军周天旺张新瑞李继平惠娜娜王立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生活史
长枝木霉TS-1的分离鉴定、拮抗作用及固体发酵条件初探被引量:4
2021年
为筛选能有效抑制常见植物病害的生防真菌,从甘肃省景泰县马铃薯连作田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木霉菌株TS-1。通过形态学特征和EF-1α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TS-1对6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并利用该菌株不同浓度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处理小麦种子,分析种子形态学指标的变化。以产孢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进行发酵条件的初探。结果表明:长枝木霉菌株TS-1对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接骨木镰孢(F.sambucinum)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率均在70%以上,抑菌效果较好。与对照相比,该菌株对小麦种子有一定的促生作用。通过对该菌株固体发酵条件初探,发现发酵培养基主要成分秸秆和麸皮的最佳配比为9:1、大麦添加量10%、碳氮源分别为乳糖和硫酸铵时产孢量最大。上述试验证明,长枝木霉TS-1具有较好的生防应用潜力,可进一步扩大培养。
张小杰周天旺王春明郭成
关键词:拮抗促生固体发酵
长枝木霉菌株GAAS L3-1-0.8对玉米形态学指标影响及其生物学特性被引量:7
2018年
采用不同浓度长枝木霉菌株悬浮液处理玉米种子,研究长枝木霉菌株GAAS L3-1-0.8对玉米的促生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0×10^6CFU/m L处理对玉米发芽率、芽长、根长、根数和根鲜重呈显著差异(P〈0.05),有明显促生作用。菌株GAAS L3-1-0.8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菌丝最适宜扩展温度为25℃-30℃,最适产孢温度为25℃;菌落在p H值为5.0-10.0的培养基上能够迅速扩展,菌丝最适扩展的pH值为6.0-9.0,产孢最适酸碱度为6.0-7.0;营养生长较好的碳源为葡萄糖、麦芽糖和乳糖,最适宜菌丝扩展的碳源为葡萄糖和麦芽糖,在含有葡萄糖碳源的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营养生长和产孢量最适氮源为酵母膏;24 h黑暗条件下营养生长最快,12 h光暗交替条件有利于产孢。
郭成张小杰徐生军惠娜娜张新瑞王春明周天旺
关键词:玉米生物学特性
玉米种质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分析及发病条件研究被引量:17
2018年
为明确不同玉米种质资源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差异,本研究于2012—2015年间采用人工接种法对1 164份玉米种质进行了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38份材料03GEM00041、07GEM02289、07GEM02902等表现高抗,占比3.26%;61份材料W6、478、4619、A580等表现抗病,占鉴定种质的5.24%;W22、W216、W286等140份表现中抗,占比12.03%;其余566份和359份分别表现感病和高感,分别占总鉴定材料的48.63%和30.84%。经过对比发现,不同地区玉米种质抗性强弱以及抗性多样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来自云南和广东的种质其抗性水平明显低于内蒙古和黑龙江。通过聚类分析发现,41份材料可划分为5类。在系谱图上,抗病性相同的品种大致划分在同一个类中,但也存在一定的偏差。研究结果同时表明0~10cm的土壤温度在15.8~17.9℃,病株率在85%以上,为适宜发病温度,其中15.8℃为最佳发病温度;接菌量为0.3%时的病株率明显高于接菌量为0.1%和0.2%的病株率。
郭成赵瑞丽王春明王春明周天旺张有富周天旺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抗性发病条件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