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明亮

作品数:12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7篇春秋
  • 5篇左传
  • 4篇《左传》
  • 2篇世族
  • 2篇卿大夫
  • 2篇公羊传
  • 2篇公族
  • 2篇《公羊传》
  • 1篇新论
  • 1篇战争
  • 1篇郑庄公
  • 1篇人物称谓
  • 1篇儒家
  • 1篇儒家经典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变迁
  • 1篇史记
  • 1篇史事
  • 1篇史书
  • 1篇宋襄公

机构

  • 7篇南通大学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唐明亮
  • 1篇黄鸿春

传媒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求是学刊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 1篇文史天地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 1篇淮北煤炭师范...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春秋》“讥世卿”辨正
2011年
“讥世卿”之说首见于《公羊传》隐公三年:“《经》:‘夏,四月,辛卯,尹氏卒。’《传》:‘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尹氏何?贬。曷为贬?讥世卿。世卿,非礼也。”’何休注日:“礼,公卿、大夫、士皆选贤而用之。卿大夫任重职大,不当世,为其秉政久,恩德广大。小人居之,必夺君之威权,故尹氏世,立王子朝;齐崔氏世,弑其君光。君子疾其末而正其本。”
唐明亮
关键词:辨正《公羊传》卿大夫
《左传》与《史记》中齐国田氏家族史料之比较
2013年
《左传》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都记载了田氏代齐事件,但所用史料几乎完全不同,可以互为注脚。《左传》作者意在揭示遵"礼"爱"民"必兴,僭"礼"失"民"必亡,兴者必遵"礼"爱"民",亡者必僭"礼"失"民"这两个结论,而以田氏家族史料为其例证之一。《左传》集中选择田氏遵"礼"、得"民"的史料,并记录他人预言以证"礼""民"与田氏代齐之因果关系,但对田氏遵礼得民以外的史料几乎无记载,忽略了叙事的连贯性,并因预言过多使史料真实性受到质疑。《史记》则注重"通古今之变"之"通",对田氏家族的发展叙述得很连贯,但对人物活动、语言记载很简略。《史记》没有保存美化田氏的预言,使它在读者印象中更加真实可信。
唐明亮
关键词:《左传》《史记》
从《汉书》七纪一传诏令奏议中看西汉经学之变迁被引量:1
2014年
经学作为研究各种儒家经典的学问,在西汉武帝以后与政治联系日益紧密,在西汉武帝至王莽统治时期的诏令中可以看出汉代经学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影响。《汉书》中自武帝至平帝七个本纪及《王莽传》中记录了大量诏令奏议。这些诏令奏议在语言风格上,由最初引用、转述儒家经典语句渐变为直接摘抄和模仿儒家经典;在内容上,由最初利用儒家经典解决现实政治问题逐渐转变为解释灾异、祥瑞和谶纬,并逐渐提高古文经学的地位。从西汉诏令奏议的文风和内容上可以看出,西汉经学从务实到神秘化、从政治指导思想到宗教化的变化过程。这既是经学发展到极盛的表现,也是经学蜕化的表现。
唐明亮
关键词:《汉书》诏令奏议儒家经典经学
春秋时期秦国与东方各国卿大夫阶层之比较
2009年
春秋时期,东方各国的官僚集团都是世袭的卿大夫,他们世代为官,拥有私人武装和封地,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而地处西陲的秦国,虽然也有庶长这样颇有权势的武官,但是其官僚中却未见有东方各国那样独立性很强的世袭卿大夫。卿权的薄弱就意味着君权的加强。至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彻底成功正是依赖于秦国君权的强大。东方各国虽然也采取措施削弱卿权,但由于世卿的势力根深蒂固,仍有很大的保留,因此,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一直存在着更多的羁绊。
唐明亮
关键词:春秋卿大夫公族世族
从《左传》的人物称谓看其编纂过程被引量:2
2015年
《左传》的历史叙述中,对同一人物常使用各种不同称谓,令读者迷惑,但实际上是有一定规律的。根据《左传》对不同国别的各类人物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称谓习惯,归纳分析《左传》人物称谓在特定情况下所体现的特点,可以看出今本《左传》的史料来源有三个方面:春秋各国史官编纂的国史,《左传》作者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及后代经师解经时的附益之词。因此,其编纂过程也分为三个阶段,即史料的摘抄、改订与后人的附益。
唐明亮
关键词:左传春秋人物称谓
《左传·桓公十一年》“雍氏宗”解
2016年
《左传·桓公十一年》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初,祭封人仲足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为公娶邓曼,生昭公,故祭仲立之。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姞,生厉公。雍氏宗有宠于宋庄公,故诱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厉公而求赂焉。祭仲与宋人盟,以厉公归而立之①。
唐明亮
关键词:郑庄公
周初至春秋天命观中的“德”与“道”被引量:3
2011年
与殷人的迷信相比,周人在认识"天"、追求"天命"的方式上更为理性,通过关注人事来把握天命。周初统治者认为"天命有德",在人事上提倡修"德"。春秋时期的社会剧变,使人们对于"德"与"天命"的关系提出质疑,于是提出了"道"。但是,现实中政治斗争的胜利不完全取决于"有道"或"无道",而是由实力决定的,这愈发促使人们从追求天命的理想中转而关注现实社会。
唐明亮黄鸿春
关键词:天人关系天命观
论《左传》关于季平子的记述被引量:1
2010年
关于《左传》中所记述的世卿,自汉至清的历代学者,都以乱臣贼子视之,因此,对《左传》褒赞鲁国世卿季平子的记述大加批判。这是在《公羊传》"讥世卿"的经学思维下对《左传》大义的误读。近代有学者认为《左传》作者有"尊季氏"的倾向,故书中多有袒护季氏家族的言论,然以全文观之,并不尽然。《左传》记史,并非以一种绝对的是非观去看待一个阶层或一个人物,而是在具体的史事中体现其思想。对于同一人物的不同行为,作者或据周礼批判其行为,或据事实反思周礼的弊端,体现了剧变时代史家的思想张力。
唐明亮
关键词:《左传》
“礼坏乐崩”与春秋社会变迁
2009年
"礼"不仅是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周代一切政治制度的根基。礼乐文化下的周代社会,各级统治者主要是通过血缘关系为纽带来进行管理。在这样家国同构的社会中,各级统治者相对于其上一级统治者具有很大的独立性。维护社会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最高权力———周代王权。随着王权式微,"礼"所确立的等级秩序逐渐遭到破坏,春秋社会便在这"礼坏乐崩"的背景下悄然发生变化。
唐明亮
关键词:春秋
秦国无世族论
世族是周代宗法和分封制度下的一个特殊阶层。一般意义上来说,这一阶层所指的就是世袭的卿大夫家族。它最初出现于西周时期,至春秋初期发展到鼎盛。春秋末年,随着维护宗法制度的支柱——礼乐的崩坏,世族也随之衰落下去。但是,它作为春...
唐明亮
关键词:春秋世族公族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