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麻醉
  • 3篇血流
  • 3篇血流动力学
  • 3篇手术
  • 3篇切除
  • 3篇切除术
  • 2篇应激反应
  • 2篇硬膜
  • 2篇硬膜外
  • 2篇镇痛
  • 2篇术后
  • 2篇术后镇痛
  • 2篇双频指数
  • 2篇全身麻醉
  • 2篇下肝
  • 2篇联合麻醉
  • 2篇脑电双频
  • 2篇脑电双频指数
  • 2篇老年
  • 2篇老年患者

机构

  • 15篇石河子大学医...
  • 2篇新疆生产建设...
  • 1篇沙湾县人民医...
  • 1篇攀枝花市中心...

作者

  • 15篇姜红
  • 8篇代志刚
  • 5篇董希玮
  • 3篇张振英
  • 3篇张示杰
  • 3篇郭素香
  • 3篇刘扬
  • 2篇李燕
  • 1篇刘新建
  • 1篇吴向未
  • 1篇王胜
  • 1篇王锦媛
  • 1篇夏建江
  • 1篇王丽
  • 1篇马欣
  • 1篇张红
  • 1篇王丽娟
  • 1篇赵博熙
  • 1篇高元丽
  • 1篇彭心宇

传媒

  • 5篇农垦医学
  • 3篇新疆医学
  • 2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0
  • 3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4
  • 1篇200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0例腹腔镜嗜铬细胞瘤手术的围术期麻醉管理体会
2010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嗜铬细胞瘤手术的围术期麻醉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0年5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0例嗜铬细胞瘤手术的围术期麻醉管理,分析麻醉过程中监测指标的变化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分离肿瘤时DBP、SBP较麻醉前升高,HR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切除后DBP、SBP及HR同分离肿瘤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苏醒迅速,术后随访无麻醉并发症,均康复出院。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中管理,完善的监测,以及术后后续监测及治疗,是保证此类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
刘扬薛强姜红董希玮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麻醉术中管理
显微镜下脑动脉瘤夹闭术的麻醉处理
2004年
姜红董希玮郭素香
关键词:显微镜脑动脉瘤夹闭术麻醉控制性降压
围手术期心跳骤停2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麻醉中心跳骤停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对 1993年~ 2 0 0 2年非心脏手术中 2 2例心跳骤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 870 1例手术中发生心跳骤停 2 2例 ,占外科手术麻醉总量的 4 .3/万 ,其中与病人因素有关者 5 9.1% ,与手术因素有关者 2 2 .7% ,与麻醉因素有关者 18.2 %。结论 :高龄及并存疾病、全身情况差、大出血、休克、昏迷以及手术、麻醉不当容易引起麻醉手术期间心跳骤停 ,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 ,术前充分正确估计病情 ,选择适当的手术及麻醉是预防心跳骤停的关键。
张振英姜红李燕
关键词:围手术期心跳骤停麻醉发病因素
全身麻醉诱导时抑制舒芬太尼诱发呛咳的因素被引量:4
2014年
舒芬太尼具有较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特性而广泛用于临床麻醉,全身麻醉诱导时舒芬太尼所诱发的呛咳反应同时亦受到麻醉医师的关注。现就舒芬太尼诱发呛咳的机制、抑制舒芬太尼引发呛咳的因素作一综述,以利于全身麻醉诱导时患者的平稳及安全。
姜红王锦媛代志刚
关键词:舒芬太尼咳嗽全身麻醉
丙泊酚诱导七氟醚维持麻醉期间机体应激反应与BIS值的相关性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判断麻醉期间应激反应强度的价值。方法 ASA分级Ⅰ或Ⅱ级丙泊酚诱导七氟醚维持麻醉行上腹部手术患者30例,记录气管插管前1min,插管后3 min,切皮前1 min,切皮后3、10min,探查后10 min时应激指标(包括血清皮质醇、血糖浓度,MAP、HR)和BIS,分析应激指标与BIS的相关性。结果应激反应指标与BIS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丙泊酚诱导七氟醚维持麻醉期间BIS不能反映应激反应强度。
姜红代志刚张示杰马欣
关键词:应激反应脑电双频指数
焦虑对颈丛阻滞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07年
目的:探讨术前焦虑对颈丛阻滞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56例拟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手术前1天对入组患者进行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tlxiety Scale.SAS)测定,根据评分值分为焦虑组(n=16)、对照组(n=40)。入室平卧15min后用1%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混合液行病变侧颈深丛(6nd)及双侧颈浅丛阻滞(14~18nd)。试验期间未用镇静剂及镇痛剂。结果:焦虑组SBP基础值高于对照组(P〈0.01);焦虑组在颈丛阻滞后5、10、15、20min各时点血压值、心率值与基础值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焦虑患者颈丛阻滞期间可导致血压心率的进一步增高。
姜红李新平董希玮代志刚郭素香
关键词:焦虑血流动力学颈丛阻滞
老年患者施行不同通气模式对单肺通气氧合及气道压力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胸科手术时单肺通气期间不同通气模式对患者气道压力和氧合的影响。方法需行单肺通气麻醉的老年手术病人120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40例,年龄60岁以上。将120名患者分为例组,施行全麻诱导双腔插管后行双肺通气,进胸后分别再进行不同通气模式的单肺通气,单肺通气开始后,其中容量控制通气模式(VCV)组(Ⅰ组)VT=10 ml/kg,f=10;压力控制通气模式(PCV)(Ⅱ组)压力设定为达10 ml/kg潮气量的压力值,f=10;VCV组(Ⅲ组)VT=7 ml/kg,f=14;PCV组(Ⅳ组)压力设定为达7 ml/kg潮气量的压力值,f=14;VCV+选择性通气肺呼气末正压组(PEEP)(Ⅴ组)VT=7 ml/kg,f=14,PEEP=5 cm H2O;PCV+PEEP组(Ⅵ组)压力设定为达7 ml/kg潮气量的压力值,f=14,PEEP=5 cm H2O。定时记录数据。结果单肺通气30 min后、单肺通气60 min后,Ⅲ组和Ⅳ组相比氧合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Ⅲ组和Ⅴ组相比氧合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Ⅳ组和Ⅵ组相比氧合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为了改善单肺通气时出现的低氧血症和确保患者在手术中的安全,需要合理选择通气模式,达到提高单肺通气效果的目的,使单肺通气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
刘扬代志刚姜红董希玮王胜
关键词:单肺通气老年患者
参附注射液对创伤性脑损伤病人血流动力学及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SF)对创伤性脑损伤病人血流动力学及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30例伴有颅内高压症行开颅减压术的创伤性脑损伤病人,GCS(glasgowcomascale)评分≤7,随机均分为对照组(NS组)和SF组,SF组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SF100mL/h,输注时间为1h;NS组于同一时间给予0.9%生理盐水100mL,分别于输注前(T1)、切开硬脑膜后即刻(T2)、切开硬脑膜后5min(T3)3个时点同步采集颈静脉球和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动脉(CaO2)、颈静脉球血氧含量(CjvO2)、脑氧摄取率(CEO2)。结果给药后在开颅减压过程中,SF组SBP、CEO2较NS组稳定,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01),SF组SjvO2、CjvO2明显高于NS组(P<0.05);DBP、HR、SaO2、CaO2、PaCO2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创伤性脑损伤病人开颅减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有助于改善脑的氧供需平衡。
姜红李新平张振英高元丽代志刚郭素香
关键词:参附注射液创伤性脑损伤血流动力学
MED系统腰椎间盘切除术的麻醉处理探讨
2003年
董希玮姜红李燕张红
关键词:腰椎间盘切除术椎板间隙入路硬膜外阻滞麻醉术后镇痛
同等麻醉镇静程度下肝包虫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同等镇静程度静吸复合全麻下肝包虫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切皮、探查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年龄25~55岁、ASA分级Ⅰ或Ⅱ级的肝包虫外囊切除术患者40例,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值于40~60,观察气管插管前1min、插管后3min、手术切皮前1min、切皮后3min、10min、探查后10min时MAP、HR的变化。结果气管插管前、后MAP无显著变化,手术切皮后3min、10min、探查后10min均较切皮前MAP明显升高(P<0.01);气管插管后较插管前HR减慢(P<0.05),手术切皮后3min、10min较切皮前HR无显著变化,探查10min较切皮前HR明显增快(P<0.01)。结论同等镇静程度静吸复合全麻可有效抑制肝包虫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的不良反应,但不能完全抑制手术刺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的不良反应。
姜红代志刚张示杰刘扬
关键词:脑电双频指数血流动力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