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绍谊

作品数:49 被引量:604H指数:15
供职机构:上海戏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艺术
  • 6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9篇电影
  • 10篇中国电影
  • 9篇电影研究
  • 7篇影像
  • 5篇媒体
  • 4篇电影史
  • 4篇新媒体
  • 4篇文化
  • 3篇电影理论
  • 3篇叙事
  • 3篇银幕
  • 3篇人文
  • 3篇社会
  • 3篇思潮
  • 3篇科幻
  • 3篇科幻电影
  • 2篇当代电影
  • 2篇导演
  • 2篇电影分级
  • 2篇电影分级制

机构

  • 31篇上海大学
  • 14篇上海戏剧学院
  • 7篇南加州大学
  • 2篇伦敦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哈佛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电影艺术...
  • 1篇中共上海市委...
  • 1篇华盛顿州立大...
  • 1篇丹佛大学
  • 1篇辅仁大学

作者

  • 49篇孙绍谊
  • 4篇石川
  • 2篇郑涵
  • 1篇李道新
  • 1篇金冠军
  • 1篇李迅
  • 1篇鲁晓鹏
  • 1篇骆思典
  • 1篇聂伟
  • 1篇陈犀禾
  • 1篇吕新雨
  • 1篇唐宏峰
  • 1篇周斌
  • 1篇钱建平
  • 1篇胡明华

传媒

  • 12篇当代电影
  • 8篇上海大学学报...
  • 7篇电影艺术
  • 6篇文艺研究
  • 2篇世界电影
  • 1篇电影新作
  • 1篇上海艺术家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杭州师范学院...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北京电影学院...
  • 1篇现代声像档案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现代传播(中...
  • 1篇中国文化产业...
  • 1篇第二届中国影...
  • 1篇中国高等院校...
  • 1篇首届中国影视...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2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对最大的社会宽容度和对平等的概念感兴趣——青年导演张元访谈被引量:4
2006年
张元出生于1963年,198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他在1990年代初期拍摄完成的《妈妈》被认为是当代国内第一部“独立电影”。张元称得上是中国新生代导演群体中少有的“高产者”。在“浮出地表”之前,电影《北京杂种》《儿子》和《东宫.西宫》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国际声誉;而在1998年取得国际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解禁令”之后,他又相继执导了影片《过年回家》《疯狂英语》《我爱你》《绿茶》《江姐》和《看上去很美》,也因此成为较早涉足国内电影商业化运作的一位新生代导演。作为新生代导演群体中的一类代表,张元的典型意义不仅在于他往返游走于“先锋”与“主旋律”之间的那份从容,而且“张元现象”也成为考量中国新生代导演十余年间辗转于电影美学与市场运作之间独特体验的生动样本。别有深意的是,这些细节都在某种特定的“全球化语境”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放大和渲染。本期邀约的四篇论文中,孙绍谊博士与李迅研究员提供的导演访谈尽可能地保留了许多现场交流的细节,使我们得以直接了解张元本人对于国内电影市场不无真诚又略显偏激的态度。这不仅是对读者反应式批评的有益补充,而且也正是本栏目所期冀的多元文体与多元研究路向的一次探索实践。刘福泉教授的《张元:在寻找中站立》秉承了传统美学批评的理路,以反叛、寻找、皈依为关键词,梳理张元从“小众”到“大众”乃至“主旋律”创作的心路历程。Adam Lam博士的《“第六代”:后现代文化的符码“仿真”》则通过对张元与另一位新生代导演管虎作品的比较研究,试图说明在“国际化”的巨型“能指”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机制。关于此问题,钱春莲、邱宝林二位博士合作完成的论文《论新生代电影导演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提供出另外一种思路�
孙绍谊李迅
关键词:新生代导演电影研究青年导演宽容度《看上去很美》
寻找消隐的另一半:《苏州河》、《月蚀》和中国第六代导演被引量:28
2004年
由研究第五代电影人发展而成,并广泛被中国研究学者所采用的理论构架已不足以充分阐释第六代电影人的作品。这一代电影人不再满足于前代导演所呈现的历史与民俗想像,而是将当代城市空间和其年轻的承载者作为关照对象。
孙绍谊
关键词:电影理论第六代导演
“狼来了”:好莱坞与中国电影市场,1994至2000年
<正>引子“‘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中国)人去电影院,即使票价只是美国的五十分之一,其数字仍然相当可观,’娱乐业分析家杰弗里·洛斯敦(Jeffrey-Logsdon)认为,好莱坞可从一个更开放的中国市场赚取成千上百万美元。...
骆思典孙绍谊
文献传递
叙述的政治:左翼电影与好莱坞的上海想象被引量:40
2005年
本文旨在分析早期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相近时期以中国为背景的几部代表作是怎样呈述和阐释上海的,将早期电影与性别、阶级、国族和叙述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重新思考中国早期电影的优势;它能凸显空间面向在早期电影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导我们把关注的焦点转向“真实”空间和“想象”空间之间的紧张关系,并进而揭示隐藏在视像语言背后的意义和叙述策略。
孙绍谊
关键词:左翼电影蒙太奇
“无地域空间”与怀旧政治:“后九七”香港电影的上海想象被引量:51
2007年
本文指出,"后九七"香港电影与内地文化复杂含混的关系,主要通过"无地域空间"的生产以及建立在空间"可移植性"基础上的怀旧情愫表现出来。所谓"无地域空间",指的是某些超越文化和地域特质、或被抽去原地域或文化因素的空间符号,此类空间的突出特征乃是其"可移植性",既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对原空间滑动和隐喻的暗指,又能够超越于原空间的含混指说关系、经"移植"后被异地域文化所消费。文章进一步指出,"后九七"香港电影的上海执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怀旧的政治。正是通过对上海的怀旧性想象,香港电影才得以在关系中重新界定"后九七"时代悬疑含混的身份。
孙绍谊
后人类主义:理论与实践被引量:29
2018年
世纪之交,伴随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人工智能、仿真技术、天体物理和哲学思辨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声势的后人类主义思潮,不仅给传统人文和社会学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且也深刻影响了当代艺术创作与思考。影像表现末世灾难、外星生物或科技异形的实践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开始出现。不过,在后人类主义思潮的推波助澜下,这些影像实践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崭新的面向,反过来又启迪深化了后人类主义的理论思考。
孙绍谊
关键词:科幻电影
美国的学府电影教育被引量:15
2009年
本文介绍了美国学府电影教育,从电影教育与电影工业的关系、作为美国电影教育重点的MFA以及电影研究与MFA分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论述,为中国电影教育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独特角度。
孙绍谊
关键词:电影教育电影工业MFA
当代西方后人类主义思潮与电影被引量:61
2011年
本文首先引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技术与科学发展而渐次兴盛于西方学界的后人类主义思潮,指出后人类主义对人类文明的思考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乃是西方质疑启蒙传统在新技术时代的延展。文章进一步认为,西方科幻电影及其衍生的次类型繁复多样地呈现出各种后人类景观,有力地助推后人类主义思潮的普及和后人类境界的通俗想象;而电脑成像和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大规模应用,恰与后人类主义思潮的兴盛构成呼应之势。两者的契合重新定义影像的本质和电影的生命。
孙绍谊
关键词:科幻电影思潮人类中心主义
多面上海——“魔都”的史诗与诗
2017年
十九世纪以来,上海这座城市就一直被书写,被影像,被谈论,起承转合,层峦叠嶂,永远不可预知前面是柳暗还是花明。近来上海滩有点火,倒不是因为这座城市的魔幻景观又未来主义了一把,或是浦江沿岸的霓虹又璀璨了一些,而是忽然冒出了一批为上海收拾记忆、丰满想象的墨客影人,或来自原乡,或出生异域,凑在一起,倒也成就了一番还算缤纷的洋场景致。
孙绍谊
关键词:原乡《长恨歌》
从审查到分类(续完)——读解美国电影分级制度被引量:8
2005年
孙绍谊
关键词:电影分级制度电影业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