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云
- 作品数:43 被引量:279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生态护坡砖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砖,具体为生态护坡砖,砖体有上下通透的植物种植孔,砖体的四个侧壁分别为前侧壁、后侧壁和两个相对的侧壁,砖体顶面为平面,前侧壁比后侧壁高,砖体底面为多层台阶状,砖体还有两个上下通透的插孔,分别为靠近前侧壁...
- 钟卫李秀珍崔云
- 文献传递
- 汶川地震滑坡与地震参数及地质地貌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被引量:24
- 2010年
- 在对汶川地震诱发的典型滑坡进行野外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对汶川地震滑坡与地震参数及坡度、岩土体特性等地质地貌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滑坡主要发生在Ⅶ-Ⅺ烈度区,Ⅵ度及以下烈度区中发生的滑坡较少;(2)汶川地震滑坡主要发生在距震中300km的范围内,且距震中200km的范围内滑坡分布最为集中;(3)汶川地震滑坡的易发斜坡坡度为30°-50,°其中30°-40°是汶川地震滑坡发育最为敏感的坡度;(4)汶川地震滑坡主要发生在600-1500m的高程范围内,在600-1000m高程范围内的中低山和丘陵区滑坡分布最为集中;(5)砂泥岩、板岩、片岩、千枚岩等软岩类和土质类岩性是汶川地震滑坡的易发岩性,其次是软硬岩组合类,在统计的47个典型滑坡中,花岗岩、碳酸盐岩等硬岩类中发生的滑坡最少,而且由汶川地震直接导致复活的老滑坡也比较少。
- 李秀珍孔纪名崔云田述军
- 关键词:地震参数
- 典型地区地震山地灾害分布对环境本底因素响应机制研究--以绵竹市为例被引量:1
- 2009年
- 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详细分析了绵竹市地震山地灾害的特点,在G IS平台上对297个典型灾害点的环境本底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灾害分布对地震烈度、距断裂带距离、岩性、高程、河流、坡度和坡向的响应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距中央断裂的距离是汶川大地震山地灾害分布规律的主导因素,灾害在距中央断裂0~8 km范围内响应明显,上盘发育程度明显高于下盘,下盘灾害点分布的变化规律受前山断裂破裂的影响;2)山地灾害在硬质岩层中最为发育,灾害发育密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3)地形和河流共同制约着坡体卸荷和地震能量的释放,山地灾害对海拔较高、坡度陡峭、切割强烈和河网密度大的区域响应更为明显;4)当区域地势变化方向和坡向与地震断裂破裂方向一致时,有利于地震能量的传播,灾害更容易发生。
- 田述军孔纪名崔云阿发友吴文平
- 关键词:环境因素汶川大地震
- 地质构造对汶川大地震山地灾害发育的影响被引量:3
- 2010年
- 通过对汶川大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在GIS平台上对4945个灾害点进行统计,分析了山地灾害与地震烈度、距中央断裂带距离、岩性等地质构造因素的关系,研究了地震条件下地质构造对山地灾害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震能量主要沿中央断裂带释放,在短轴方向上能量衰减很快,灾害密度在距中央断裂0~12km范围内较大,然后锐减,灾害点呈条带状分布与中央断裂走向一致。中央断裂带逆冲走滑造成其上盘灾害发育明显高于下盘,而前山断裂带逆冲走滑与中央断裂的影响叠加造成中央断裂下盘灾害发育密度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特点。(2)灾害总数的99.29%集中分布在地震烈度Ⅶ度及其以上地区,中央断裂带两侧高地震烈度的Ⅺ和Ⅹ区灾害不仅数量多,密度大,而且灾害规模也大,反映地震能量在形成灾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灾害密度顺序为:硬岩岩层>偶滑岩层>易滑岩层>较易滑岩层,当软硬岩层相间时,特别是硬岩在上时,在地震波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开裂、崩塌和滑坡,且分别在硬质岩层和软弱岩层中较为发育。
- 田述军孔纪名阿发友崔云
- 关键词:山地灾害发震断裂地震烈度汶川大地震
- 一种基于小波分析的滑坡位移突变识别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小波分析的滑坡位移突变识别方法,包括:(1)通过现场监测获取滑坡的实时累积位移信号;(2)对累积位移信号进行分段线性插值处理;(3)对处理后的位移信号进行小波多尺度分解和重构,得到多尺度上的高频小波系...
- 李秀珍孔纪名崔云
- 文献传递
- 强降雨在山地灾害链成灾演化中的关键控制作用被引量:37
- 2011年
- 经历了2009年的干旱后,2010年雨季,中国西部山区山地灾害频繁暴发并演化成灾害链,强降雨起到了关键控制作用。降雨使山地灾害链极大扩展了空间影响范围,加速了演化进程。选取灾害链演化中的滑坡、泥石流两个关键环节,构建力学模型,对降雨的控制激发作用进行分析,分别以贵州关岭滑坡-碎屑流灾害链、甘肃舟曲泥石流-堰塞湖灾害链为典型实例进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强降雨激发滑坡、泥石流形成的控制作用是通过特殊的水作用机制体现的,久旱强雨是灾害链预警防控的关键时段。
- 崔云孔纪名田述军阿发友
- 关键词:强降雨
- 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科学选址的防灾思路探讨
- 本文从防灾的角度探讨选址的科学性原理,从选址的角度探讨防灾的有效性条件,寻求适合龙门山区地震次生山地灾害背景下的科学选址与有效防灾思路,为灾区的恢复重建和长远发展的安全保障提供依据。
- 崔云孔纪名王成华
- 关键词:地震灾害安全管理环境评价
- 类土质公路边坡开挖扰动破坏过程的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基于云南省某类土质公路边坡的开挖工程实例,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其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围绕开挖对边坡的扰动效应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究。通过研究表明:开挖对边坡位移场的扰动较大,特别是第五步开挖对位移场的扰动最大;开挖对边坡应力场的扰动较小;开挖对地震裂缝的扰动明显;由于扰动作用,地震裂缝右侧靠近临空面的地表产生了较多地表裂缝,使坡体整体受到了破坏,这也是边坡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了削坡减载、调整锚索布置及建排水沟等治理建议。文中类土质边坡作为公路边坡开挖工程的典型案例,其中的研究成果将为以后同类工程的建设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 倪振强孔纪名阿发友崔云田述军
- 关键词:边坡开挖
- 芦山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类型、特征及演化趋势分析被引量:12
- 2014年
- "4·20"芦山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本文在对芦山地震重灾区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芦山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类型和特征及震后演化趋势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芦山地震新诱发次生地质灾害1337处,主要次生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灾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新增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白垩系、三叠系砂泥岩、二叠系碳酸盐岩地层、第三系砾岩半成岩地层的陡坡和陡崖上以及全强风化壳和第四系堆积物中,并沿龙门山南段断裂带(中林一双石断裂)以及宝兴河、芦山河、灵关河等河谷和沟道两侧以及公路内侧山坡的陡坡地段集中分布。芦山地震不仅诱发了数以千计的次生地质灾害,还形成了许多潜在的、隐蔽性强的地质灾害,地震灾区的次生地质灾害总体会呈现加剧发展的趋势。
- 李秀珍孔纪名崔云田述军钟卫韩陪锋张引
- 关键词:次生地质灾害
- 暴发性水土流失防治思路探讨
- 滑坡与泥石流联系密切。滑坡、泥石流灾害属于水土流失的范畴,是与经常性水土流失相对应的暴发性水土流失类型,其造成的损失巨大,对它的防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彻底防治必须按照综合防治策略进行,最终效果要用综合效益进行全面评估。
- 崔云孔纪名刘正梁王成华
- 关键词:水土流失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