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
- 作品数:11 被引量:41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治疗的Meta分析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外和肠内营养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检索1966年1月至2011年3月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对国内外学者公开发表的有关急性胰腺炎营养治疗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定量分析,衡量指标为病死率、感染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手术干预率和住院时间。结果经筛选有13篇文献入选,与传统肠外营养相比,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肠内营养的病死率降低了61%(95%CI=24%~63%),感染率降低了45%(95%CI=38%~79%),多器官功能衰竭率降低了69%(95%CI=20%~48%),手术干预降低了73%(95%CI=18%~42%),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结论与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可以降低病死率、感染发生率、多器官衰竭发生率和手术干预率,建议早期采用肠内营养。
- 谢春玲胡志成唐冰朱斌郭栋陈斌张凯李晓卉
- 关键词:META分析急性胰腺炎肠道营养胃肠外营养
- 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 比较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的蛋白质组表达差异,筛选出增生性瘢痕的特异蛋白质。方法 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外科2010年1月至5月8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和3例整形外科患者正常躯干皮肤为研究对象,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双向凝胶电泳对比分析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蛋白表达差异,选择差异蛋白点进行MALDI.TOF/TOF质谱分析和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 获得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荧光染色图谱,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凝胶电泳图谱中平均蛋白点分别为2975和3053,对其中表达差异超过4倍的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共鉴定出24种蛋白质,其中上调蛋白有11种,下调蛋白有13种。结论成功地建立增生性瘢痕的双向电泳荧光染色图谱,鉴定出增生性瘢痕组织与正常皮肤组织间的差异蛋白质表达。
- 胡志成朱斌朱家源郭栋陈斌张凯胡坤华黎明涛唐冰
- 关键词:瘢痕增生蛋白质组学
- 病理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通过比较病理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的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寻找和筛选出病理性瘢痕形成机制中的特异蛋白质。方法: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8例瘢痕疙瘩、8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的组织和3例正常皮肤组织进行差异双向电泳(2D-DIGE),选择差异蛋白质斑点,进行MALDI-TOF/TOF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成功建立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凝胶电泳图谱中平均蛋白质斑点数分别为2 978、2 975和3 053。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我们对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差异超过4倍的斑点进行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共鉴定出36种不同蛋白,包括: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表达相同的16种蛋白,其中上调蛋白8种,下调蛋白8种;只在瘢痕疙瘩中表达的有11种不同蛋白,其中上调9种,下调2种;只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的有9种不同蛋白,其中上调4种,下调5种。结论:蛋白质组学较好地显示了病理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间的蛋白质表达差异;进一步研究鉴定出的差异蛋白质,有可能对揭示病理性瘢痕形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 胡志成朱家源朱斌郭栋陈斌张凯胡坤华黎明涛唐冰
- 关键词:瘢痕疙瘩蛋白质组学波形蛋白OSTEOGLYCIN
-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鼻咽癌检测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鼻咽癌检测系统,包括:所述图像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鼻咽内镜检查视频中截取的待检测图像;所述鼻咽癌预测结果生成模块,用于将所述待检测图像输入到预设的深度学习模型中,以使所述深度学习模型对所述...
- 李健陈俊周何子诚张凯赵楠王永权侯伟坚孟庆翔李春炜
- 巨大先天性黑色素痣的外科治疗及病例报道
- 朱斌张凯唐冰朱家源
- 慢性创面的病原菌调查分析被引量:13
- 2012年
- 目的了解慢性创面中感染的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医院2010年8月-2011年10月收治的慢性创面感染患者创面病原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收治的117例患者中,有86例患者送检174份标本行创面病原菌培养,其中141份病原学检测阳性,阳性率为81.03%,141份阳性标本中,126份为单纯细菌感染,占89.36%,7份为单纯真菌感染,占5.56%,8份为合并细菌、真菌感染,占5.68%;共检出134株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分别检出24、18、18、13株,各占17.91%、13.43%、13.43%、9.70%,共检出16株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0.00%。结论细菌、真菌感染在慢性创面中的发生率极高,及时准确了解创面病原菌分布,利于有效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愈合。
- 张凯朱家源唐冰陈斌郭栋胡志成李晓卉朱斌
- 关键词:慢性创面创面感染病原菌
- 负压创面疗法及其装置的临床应用被引量:9
- 2010年
- 负压创面疗法(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在上世纪90年代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和封闭负压闭合(vaccum—assisted closure,VAC)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因其显著的疗效、安全性等优点在全世界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对于负压创面疗法,其作用机制、负压装置设备及其临床应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 张凯朱家源唐冰朱斌
- 关键词: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负压装置疗法创面安全性
- 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2011年
- 目的通过比较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组织的蛋白质组表达差异,筛选出与瘢痕疙瘩产生相关的蛋白质。方法2010年1月至6月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8例瘢痕疙瘩组织和3例正常皮肤组织进行差异双向凝胶电泳(2D—DIGE),选择差异蛋白质斑点,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离飞行时间(MALDI—TOF/TOF)质谱分析和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成功建立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凝胶电泳图谱中平均蛋白质斑点数分别为2978和3053,其中表达差异超过4倍的斑点共有40个,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共鉴定出32种蛋白质,包括上调蛋白有20种,下调蛋白有12种。从功能上可分为载体蛋白(3种)、信号转导蛋白(4种)、增殖凋亡相关蛋白(2种)、细胞骨架蛋白(6种)、细胞外基质蛋白(8种)、免疫因子(3种)、肿瘤相关蛋白(2种)和未知功能蛋白(4种)。结论蛋白质组学能较好地显示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组织间的蛋白质表达差异。对这些差异蛋白质进一步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也为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线索和依据。
- 唐冰胡志成朱斌陈斌张凯胡坤华黎明涛朱家源
- 关键词:瘢痕疙瘩蛋白质组学膜联蛋白V
-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鼻咽癌检测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鼻咽癌检测系统,包括:所述图像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鼻咽内镜检查视频中截取的待检测图像;所述鼻咽癌预测结果生成模块,用于将所述待检测图像输入到预设的深度学习模型中,以使所述深度学习模型对所述...
- 李健陈俊周何子诚张凯赵楠王永权侯伟坚孟庆翔李春炜
- 开胸术后胸骨骨髓炎治疗的Meta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开胸术后胸骨骨髓炎主要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对国内外学者自1966年至2011年公开发表的有关开胸术后胸骨骨髓炎治疗的308篇文献进行综合定量分析,将死亡率、住院时间作为衡量指标。结果经筛选有10篇文献入选,与保守治疗相比,开胸术后出现胸骨骨髓炎的患者在清创后采用负压治疗的死亡率减少了66%(95%CI20%~57%)、住院时间减少了9.24d(95%CI-10.98~-7.50);采用皮瓣修复术治疗的死亡率减少了95%(95%CI1%~21%)、住院时间缩短了8.65d(95%CI-10.31~-6.99);而负压治疗与皮瓣修复术治疗比较,负压治疗的住院时间缩短了2.77d(95%CI-3.23~-0.31),而两组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05)。结论清创后行负压治疗、皮瓣修复术等方法作为目前治疗开胸术后胸骨骨髓炎的主要治疗方法,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可以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负压治疗相对于皮瓣修复术可以缩短住院时间。
- 唐冰胡志成朱家源朱斌郭栋陈斌张凯李晓卉谢春玲
- 关键词:胸骨骨髓炎负压伤口疗法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