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宝生

作品数:8 被引量:55H指数:5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冬大麦
  • 3篇水稻
  • 3篇土壤
  • 3篇土壤肥力
  • 3篇肥力
  • 3篇大麦
  • 2篇氮素
  • 2篇氮素积累
  • 2篇稻田
  • 2篇稻田保护性耕...
  • 2篇生育
  • 2篇生育期
  • 2篇水稻产量
  • 2篇素积
  • 2篇穗部
  • 2篇作物
  • 2篇花后
  • 2篇耕作
  • 2篇保护性耕作
  • 1篇单株

机构

  • 8篇扬州大学
  • 2篇内蒙古民族大...
  • 2篇江苏省农业科...

作者

  • 8篇张宝生
  • 7篇庄恒扬
  • 5篇徐寿军
  • 5篇顾小莉
  • 5篇卜义霞
  • 3篇许如根
  • 3篇田舜
  • 2篇陈留根
  • 2篇王志刚
  • 1篇薛新红
  • 1篇刘传松

传媒

  • 2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生物数学学报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农学会耕...

年份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冬大麦叶龄与单株叶面积模拟的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2005-2006年在扬州大学实验农场进行了发育特性明显差异的4个冬大麦品种不同播期的田间试验。通过对大麦出叶、叶龄和单株叶面积的系统观测,以生理发育时间为基础,构建了大麦叶龄和单株叶面积动态模型,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和播期大麦叶热间距观测值与模拟值绝对误差为0.2~9.9℃d,根均方差(RMSE)为3.8~5.4℃d;叶龄预测绝对误差为0~1.9,RMSE为0.6~0.7;最终叶片数预测绝对误差为0.2~2.0,RMSE为0.7~1.0。不同品种在各生育时期单株叶面积观测值与模拟值绝对误差为0.72~9.09cm^2,RMSE为1.20~3.53cm^2。
徐寿军顾小莉田舜张宝生卜义霞许如根庄恒扬
关键词:大麦叶龄叶面积器官建成
太湖地区稻田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水稻生育期土壤肥力变化
在小麦-水稻、黑麦草-水稻和油菜-水稻3种种植模式下,研究土壤保护性耕作对太湖地区稻田水稻生育期土壤主要养分的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水稻成熟期土壤平均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及速效磷含量均比移栽期有不同程...
陈留根张宝生庄恒扬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肥力水稻产量
文献传递
太湖地区稻田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水稻生育期土壤肥力的变化被引量:14
2008年
在小麦—水稻、黑麦草—水稻和油菜—水稻3种种植模式下,研究土壤保护性耕作对太湖地区稻田水稻生育期土壤主要养分的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种植模式下水稻成熟期土壤平均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及速效磷含量均比移栽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速效钾含量则呈下降趋势;水稻产量以油菜—水稻种植模式为最高,其次为小麦—水稻和黑麦草—水稻种植模式。保护性耕作(秸秆全量还田、小麦或油菜免耕、水稻2次旋耕)和常规耕作Ⅱ(秸秆全量还田、小麦或油菜旋耕、水稻耕翻加旋耕)处理较少耕秸秆不还田、小麦或油菜免耕、水稻2次旋耕和常规耕作Ⅰ(秸秆不还田、小麦或油菜旋耕、水稻耕翻加旋耕)处理更有利于提高小麦—水稻和油菜—水稻种植模式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也有利于提高黑麦草—稻种植模式下的全氮、速效氮及速效钾含量。保护性耕作对麦—稻和黑麦草—稻种植模式的增产作用明显。
陈留根张宝生庄恒扬薛新红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肥力水稻产量
冬大麦花后穗部氮素积累及转移的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在大田条件下,以扬饲麦3、扬饲麦1、苏啤2号和扬农啤2号等4个品种为供试材料,在07、5、1502、25 kg/hm24个氮肥处理水平下,研究了大麦花后穗部氮积累及转移的规律。结果表明,在扬饲麦3、扬饲麦1、苏啤2号和扬农啤2号4个品种各氮肥处理的平均值中,开花期绿叶的含氮量依次为2.64%、2.76%、2.63%和2.45%,穗部含氮量依次为1.43%、1.83%、1.69%和1.51%。成熟期子粒含氮量分别为2.65%、2.63%、2.48%和2.14%。氮的花前积累量(NABF)依次为17.68、15.27、19.80和14.85 mg/plant,总积累量(NTA)分别为33.75、25.51、54.24和28.83mg/plant,花后积累量(NAAF)依次为16.061、0.25、34.45和13.98 mg/plant,转移量(NT)依次为12.60、10.551、3.48和9.54 mg/plant,转移效率(NTE)分别为71.49%、69.84%、68.42%和64.97%。收获指数(NHI)分别为84.91%、81.95%、88.47%和81.90%;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各品种的花前氮积累量、总积累量、花后积累量和氮转移量均呈上升趋势,而氮转移效率、氮转移对子粒的贡献(NCR)率则成下降趋势;大麦花后穗部氮积累过程可以用Richards方程W=A/(1+be-kt)m来描述,通径分析方程各特征参数与氮积累和转移的关系表明,影响大麦穗部氮积累和转移的主要因素是最大积累速率,其次是起始积累势,最大积累速率越高,起始积累势越小,越有利于氮的积累和转移。同时,积累中期和前期的积累速率和积累量对大麦穗部氮积累和转移的影响也较大。
徐寿军顾小莉卜义霞田舜张宝生许如根庄恒扬
关键词:大麦氮素积累氮素转移
冬大麦花后穗部氮素积累的特征分析及动态模拟被引量:4
2007年
以扬饲麦3、扬饲麦1和扬农啤2号等3个大麦品种为供试材料,构建了冬大麦花后穗部氮素积累的动态模型,即Richards方程W=A/(1+be^(-kt))~m.定量分析表明,方程的积累速率参数k和形状参数m相对稳定,分别取值0.240481和0.364499.终极积累量A与大麦花前穗部氮含量N呈幂函数关系.A=0.0034e^(127.79N);初值参数b与大麦花前穗部氮含量N呈指数函数关系.b=le-24N^(-14.978).运用苏啤3号的实测结果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大麦花后穗部氮积累的模拟值和实测值的绝时误差都在7mg/株以内,误差最小为0.066 mg/株,最大的为6.321mg/株;平均差平方和的根值(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在5mg/株之内,最大为4.768mg/株,最小为2.058mg/株.模拟值与实测值间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
徐寿军顾小莉卜义霞张宝生许如根庄恒扬
关键词:大麦氮素积累
我国主要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05年
作物生长模拟包括阶段发育、形态发生、光合与呼吸作用、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作物与水分的关系、作物的养分效应、作物气象环境的模拟等几部分内容.综述了近10年我国主要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玉米等的生长模拟模型研究状况,将其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专家咨询系统结合,建立更完善的作物生产计算机决策管理系统,是这一研究领域在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
徐寿军顾小莉王志刚卜义霞张宝生刘传松庄恒扬
关键词:作物
我国麦类作物生长模拟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06年
综述了我国麦类作物关于阶段发育、形态发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田间土壤水分和养分效应、作物气象环境和灾害的模拟研究及其在大田生产中的应用概况.将作物模拟技术与麦类作物栽培学相结合的同时,将麦类作物栽培优化原理和专家知识相结合,使麦类作物生产向动态、定量、目标与优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智能化、精确化与科学化管理,是这一研究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
徐寿军顾小莉庄恒扬张宝生张网定章祥玲
关键词:麦类作物
黑麦草—水稻种植模式生态经济评价被引量:8
2006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黑麦草—水稻和小麦—水稻两种种植模式的水稻产量、经济效益和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种植模式中水稻的产量差异不明显;在施氮0、75kgh/m2情况下,黑麦草—水稻的经济效益分别比小麦—水稻低23.91%、10.12%,而在施氮150、225kgh/m2情况下,黑麦草—水稻经济效益分别比小麦—水稻高2.54%、15.28%;黑麦草—水稻种植模式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比小麦—水稻模式高,速效磷、速效钾则相反。
田舜王志刚卜义霞张宝生庄恒扬
关键词:黑麦草水稻土壤肥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