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志 作品数:19 被引量:37 H指数:4 供职机构: 郑州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郑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血清IL-8和IL-1β在胃癌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胃癌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胄癌患者162例以及同期在本院就诊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抽取患者外周血并分离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8、IL-1β,同时测定胃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IgG抗体水平。结果胃癌组血清IL-8和IL-1β明显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患者血清IL-8和IL-1β明显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TNM分期的胃癌患者血清IL-8和IL-1β水平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癌患者血清IL-8和IL-1β水平明显高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IL-8与IL-1β联合诊断胃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敏感度为92.59%、特异性为80.27%。结论血清IL-8和IL-1β在胃癌发展过程中呈升高趋势,与胃癌生长、浸润及转移明显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对胃癌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张德志 刘猛 季节关键词:白细胞介素-8 白细胞介素-1Β 病理指标 PD-L1表达对术后接受氟尿嘧啶用药方案为基础辅助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影响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PD-L1表达对术后接受氟尿嘧啶用药方案为基础辅助化疗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影响总生存的关键因素。方法本研究选择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普外科89例术后接受氟尿嘧啶用药方案为基础辅助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整理患者的基线及接受治疗的预后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9例患者术后病理组织标本中PD-L1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分析PD-L1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通过Cox模型对其他变量进行校正。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PD-L1的表达较正常组织明显上调,在总生存期(OS)方面,PD-L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的中位总生存期(mOS)分别为3.90年和5.8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Cox模型当中除PD-L1的表达外,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为ECOG评分(OR=2.85,P=0.006)、肿瘤分期(OR=3.11,P<0.001)。结论PD-L1的表达可作为术后结直肠癌患者接受氟尿嘧啶用药方案为基础辅助化疗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免疫治疗及预后评估奠定基础。 张德志 刘猛 朱少功 梅家转 季节关键词:结直肠癌 VEGFR2基因rs10013228多态性对R_(0)切除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基因rs10013228位点多态性与R0切除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R0手术切除的15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外周血及术后93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采用Tagman探针PCR基因分型技术对VEGFR2基因rs10013228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组织中VEGFR2 mRNA水平,分析rs10013228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病理特征(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和辅助化疗)及VEGFR2 mRNA水平的关系,根据随访数据分析rs10013228不同基因型的预后情况,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因素。结果全组154例患者外周血中共有VEGFR2基因rs10013228 AA型95例(61.69%)、AG型51例(33.12%)和GG型8例(5.19%),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22。不同基因型分布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和辅助化疗均无关(P>0.05)。15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4.90年。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和肿瘤部位与OS无关,而年龄、分化程度、病理分期、辅助化疗和rs10013228基因型与OS有关,其中rs10013228 AG/GG型的中位OS为5.60年,长于AA型的4.40年(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理分期及rs10013228基因型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QPCR检测发现结直肠癌组织中rs10013228 AA型的VEGFR2 mRNA水平高于AG、GG型(4.26±1.21 vs.2.94±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中VEGFR2 rs10013228与VEGFR2表达和预后有关,其中携带突变等位基因者的VEGFR2表达降低且预后较好,该位点可能是通过影响VEGFR2表达来影响预后。 张德志 张宇 朱少功关键词:结直肠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基因多态性 预后 大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 2012年 目的探讨大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1年12月期间,采取外科手术治疗的大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患者50例,研究其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以及出院后跟踪随访3年的调查结果,从而探讨大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50例患者中治愈的有47例,好转的有2例,出院1年后因发生其他疾病导致癌症复发而死亡的有1例。结论及时合理的外科手术对大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张德志关键词:大肠癌 急性肠梗阻 外科治疗 肝癌疼痛与血清HIF-1及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肝癌疼痛与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HIF-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抽取郑州人民医院与河南省人民医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肝癌疼痛患者130例设为研究组(轻度疼痛41例、中度疼痛53例、重度疼痛36例),另选取同期收治的未发生疼痛的肝癌患者130例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于第2天晨起抽取空腹静脉血2 ml,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IF-1及VEGF水平。研究组肝癌疼痛患者采用"三阶梯止痛"法治疗。统计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不同疼痛程度患者血清HIF-1及VEGF水平。分析研究组治疗前后血清HIF-1及VEGF水平,并统计分析血清HIF-1及VEGF水平与肝癌疼痛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HIF-1[(163.82±31.18)pg/ml]及VEGF[(272.53±33.37)pg/ml]水平高于对照组[(62.71±20.79)、(101.67±22.31)pg/ml],P<0.05。研究组重度疼痛患者血清HIF-1[(189.93±30.67)pg/ml]及VEGF[(298.78±32.15)pg/ml]水平高于中度疼痛患者[(168.69±27.79)、(274.61±28.26)pg/ml],P<0.05;中度疼痛患者血清HIF-1及VEGF水平高于轻度疼痛患者[(151.71±23.07)、(249.42±24.29)pg/ml],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HIF-1及VEGF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Pearson检验显示,血清HIF-1及VEGF水平与肝癌疼痛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812、0.781,P均<0.05)。结论:肝癌疼痛患者血清HIF-1及VEGF表达水平异常增高,在不同疼痛程度患者间其血清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两者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且患者经对应止痛治疗后血清HIF-1及VEGF表达水平均降低。 朱少功 王维伟 汤高枫 彭江涛 张德志关键词:肝癌 疼痛 疼痛程度 缺氧诱导因子-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与局部麻醉下Lichtenstein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比较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与局部麻醉下Lichtenstein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将60例接受TAPP治疗的患者纳入TAPP组,50例接受局部麻醉下Lichtenstein术治疗的患者纳入Lichtenstein组。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术后随访1~2 a,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疝复发情况。结果TAPP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Lichtenstein组,住院费用高于Lichtenstein组,术后24、48 h VAS评分均低于Lichtenstein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疝复发。结论TAPP与局部麻醉下Lichtenstein术治疗腹股沟疝均安全有效,TAPP具有术后创伤小、恢复快、舒适度高、局部美观等优点,但手术费用偏高,局部麻醉下Lichtenstein术尤其适合于有心肺功能障碍的患者。 刘猛 张德志 朱少功 李荣振 夏云展 季节关键词:腹股沟疝 局部麻醉 LICHTENSTEIN术 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8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水平对老年结肠癌根治术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水平在老年结肠癌根治术预后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行结肠癌根治术的老年结肠癌患者164例,检测其术前外周血清的MMP-8和TIMP-1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血清MMP-8和TIMP-1水平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的相关性。结果:不同MMP-8组间肿瘤分化程度及TNM分期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TIMP-1组间淋巴结转移比例及TNM分期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MMP-8组的PFS和OS均明显高于高MMP-8组(χ^(2)=6.521,P=0.011;χ^(2)=7.407,P=0.006);低TIMP-1组的PFS和OS均明显高于高TIMP-1组(χ^(2)=12.33,P=0.000;χ^(2)=5.768,P=0.016);高MMP-8水平是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TIMP-1水平是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外周血中MMP-8及TIMP-1水平均与老年结肠癌根治术患者预后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潜在的预后评估有效指标。 刘猛 张德志 朱少功 季节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8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结肠癌 预后 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LRYGB)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人民医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57例,均行LRYGB,并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统计手术效果、手术前后血糖控制及体质量变化[餐后2 h血糖(2 h PG)、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2个月,57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治愈48例(84.21%),有效9例(15.79%),无效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77%(5/57)。术后12个月,患者FBG、2 h PG、HbA1c、BMI水平低于术前(P<0.05)。结论LRYGB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确切,可控制血糖,减轻体质量指数,安全可靠。 朱少功 彭江涛 张德志 刘猛关键词:肥胖 2型糖尿病 LncRNA CASC2靶向调控miR-155-5p及其对HCC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 2024年 目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癌易感性候选基因2(cancer susceptibility candidate gene 2,CASC2)在卵巢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但其在HCC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分析CASC2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探讨CASC2对人肝癌细胞系Huh-7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real-time RT-PCR检测HCC组织和HCC细胞系中CASC2和miR-155-5p的表达水平,分析CASC2的表达水平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CASC2和miR-155-5p的靶向关系;将pcDNA3.1-CASC2重组质粒、pcDNA3.1空质粒、miR-155-5p模拟物(mimic)及miR-155-5p模拟物的阴性对照(miR-NC)分别或共同转染至Huh-7细胞中,并根据感染物的不同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pcDNA3.1组、pcDNA3.1-CASC2组、pcDNA3.1-CASC2+miR-155-5p组、pcDNA3.1-CASC2+miR-NC组,再分别采用四甲基噻唑蓝(methyl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Annexin V/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双染色法、Transwell实验检测CASC2靶向调控miR-155-5p对Huh-7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影响。结果:CASC2在HCC组织和细胞系中均表达下调,miR-155-5p在HCC组织和细胞系中均表达水平升高,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0.388,P<0.05)。HCC患者中CASC2的表达与甲胎蛋白水平、肿瘤大小、TNM分期、分化程度、肝内转移及不良预后均密切相关(均P<0.05)。CSAC2靶向负调控miR-155-5p的表达,pcDNA3.1-CASC2组细胞增殖活力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pcDNA3.1组(均P<0.05);与pcDNA3.1-CASC2组相比,pcDNA3.1-CASC2+miR-155-5p组细胞的增殖活力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DNA3.1-CASC2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pcDNA3.1组(均P<0.05);与pcDNA3.1-CASC2组相比,pcDNA3.1-CASC2+miR-155-5p组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pcDNA3.1组相比,pcDNA3.1-CASC2组迁移� 刘猛 张德志 朱少功 季节关键词:肝细胞癌 HUH-7细胞 凋亡 术前内镜下注射纳米碳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术前内镜下注射纳米碳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01—2020-06间于郑州人民医院普外科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术前是否行内镜下注射纳米碳分为纳米碳标记组和非标记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情况、术后临床指标,以及淋巴结检出效果。结果共纳入75例患者,其中非标记组35例,纳米碳标记组40例。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碳标记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少)于非标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碳标记组的淋巴结清扫数、阳性转移数,以及<5 cm的淋巴结清扫数和肿瘤与病灶环周切缘距离均优于非标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5 cm的淋巴结阳性转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前行内镜下注射纳米碳,可提升淋巴结检出率和准确进行病理分期,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以及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和减少住院时间,手术效果满意。但仍需更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予以证实。 朱少功 张德志 刘猛 杨丽关键词: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 内镜 纳米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