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微小心肌损伤的预后观察被引量:4
- 2000年
- 目的 根据血清cTnⅠ免疫放射测定的结果 ,判断不稳定性心绞痛 (UnstableAngina ,UA)患者的微小心肌损害(Minormyocardialdamage ,MMD)的情况 ,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UA患者高危亚组的筛选。 方法 在David提出的UA临床预后分级标准的基础上 ,以 41例健康人的血清标本为对照 ,对 10 3例UA患者进行血清肌钙蛋白Ⅰ (cTnⅠ )的免疫放射检测及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的检测 ,观察 6个月随访期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Ⅳ级患者中cTnⅠ阳性持续 72小时以上者的比率和CK MB的阳性率与其他各级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Ⅲ级和Ⅳ级患者中cTnⅠ阳性率、cTnⅠ阳性者平均峰值浓度比Ⅰa级、Ⅰb级和Ⅱ级显著增高 (P <0 .0 5 )。但这两级间无显著差异。 6个月随访期内 ,Ⅳ级患者中的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与其他各级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在David的UA临床预后分级中 ,Ⅳ级患者合并微小心肌损害者的比率最高 ,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也最高 ,两者之间密切相关。
- 赵健李顺辉张皑魏友平张忠平
-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
- 穴位内胰岛移植治疗Ⅰ型糖尿病1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6
- 1999年
- 采用培养的人胎儿胰岛组织穴位内移植治疗Ⅰ型糖尿病患者10例,至1998年12月,其中3例已完全撤离胰岛素治疗3~12个月,5例每日胰岛素剂量较移植前分别减少33%~66%,病情控制良好,原有微血管、神经并发症明显改善,无效者2例,结果表明,穴位内胰岛移植治疗Ⅰ型糖尿病临床效果肯定,是一种简便、安全、可靠的方法。
- 谌剑飞凌冰张建华何兴伟魏稼邓水生谭云生张忠平
- 关键词:糖尿病穴位疗法胰岛穴位疗法
- 硝酸盐类药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PY相关水平的探讨
- 2003年
- 杨小端李萍吴培斌张忠平
- 关键词:硝酸盐类药物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浆NPY
- 100例心脏病心肌钙蛋白Ⅰ检测的价值被引量:2
- 1997年
- 100例心脏病心肌钙蛋白Ⅰ检测的价值罗一湛邹继红张忠平(南昌市第一医院,南昌330008)本文观察100例心脏病的心肌钙蛋白Ⅰ(CardiactroponinⅠ,CTnⅠ)、肌酸激酶的MB同功酶(CK-MB)及心电图(ECG)的变化,旨在探讨上述指标...
- 罗一湛邹继红张忠平
- 关键词:心血管心肌钙蛋白I心电图
- 心脏扩张肽RIA的初步临床应用
- 1995年
- 关于心脏扩张肽(CDN)与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之间的关系报道甚少,本文采用RIA法测定4组人群血浆心脏扩张肽(CDN)浓度,旨在探讨该激素的临床应用。
- 何晓星邱海云张忠平
- 关键词:心脏风心病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
- ^(14)C-尿素呼气试验与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感染的比较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通过比较HP感染的两种检测方法,寻找更理想的检测手段。方法同时使用快速尿素酶试验(RUT)、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对慢性胃炎168例、消化性溃疡164例、胃癌68例进行HP检测,并对各组HP的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种HP感染的检测方法在慢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胃癌组中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4C-UBT与RUT检测HP感染效果相当,但14C-UBT具有快速、可靠、安全、无痛苦的优点,且操作简便,易为患者接受,值得临床应用。
- 曹友钊万志强邹晓雅张忠平杨铁一范文福叶华曦
- 关键词:快速尿素酶试验
- 肝病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及一氧化氮、内皮素的临床评价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肝病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 (PCⅢ )、透明质酸 (HA)、及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 6 0例肝病患者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重度、肝炎后肝硬化及健康对照组 5组 ,采用放免法分别测定其PCⅢ、HA、NO、ET水平 ,进行统计学处理 ,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PCⅢ与HA在慢性肝炎组随病情加重而逐渐升高 ,表明肝纤维化程度更趋明显。PCⅢ在急性肝炎、肝硬化组中升高无显著意义。NO与ET与肝脏损伤有关 ,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中、重度及肝硬化组中明显增高 ,在慢性肝炎轻度组中增高无显著意义。结论 以上检测即可反映肝脏损伤程度及病情进展 ,又可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 。
- 曹友钊张忠平
- 关键词:肝病透明质酸一氧化氮内皮素
- 肝硬化患者血清性激素测定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1996年
- 肝脏是性激素代谢、降解、转化、清除的主要器管。男性肝硬化患者容易女性化的倾向,早为人们所熟知,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为此,我们对60例男性肝硬化患者的基础血清性激素进行了测定,了解性激素与肝硬化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临床资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选择1992年~1995年在本院住院,经病史、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及B超、CT等检查确诊为肝硬化的男性患者60例,且一个月内均未应用任何能导致血清性激素增高的药物,年龄为32~79岁(平均54.9岁),其中肝炎后肝硬化43例,酒精性肝硬化11例,血吸虫性肝硬化6例。按Kely分组标准分为2组:肝硬化代偿期组1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组50例。伴腹水36例,食道静脉曲张46例,乳房发育8例,肝掌、蜘蛛痣28例,肝功能异常(A/G≤1,ALT、
- 徐铿刘蔚张忠平
- 关键词:肝硬变
- 氨甲苯酸在体外循环中对血小板的作用被引量:3
- 1999年
- 目的 :观察大剂量氨甲苯酸在体外循环术中对血小板的保护作用。 方法 :2 2例心脏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氨甲苯酸组 (n=14)和对照组 (n=8)。氨甲苯酸组于手术开始前静脉滴注和预充液中一次性加入氨甲苯酸各 15 mg/kg(共 30 mg/kg) ,分别于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转流 30分和手术结束时测定血浆凝血烷 (TXB2 )、前列腺素 E2 (PGE2 )、血浆 α颗粒膜蛋白 - 140 (GMP- 140 )的浓度 ,并记录 2 4小时纵隔心包引流量以进行对比。 结果 :对照组测定的 TXB2 、PGE2 、GMP- 140的浓度在转流 30分和手术结束时段显著高于氨甲苯酸组 (P<0 .0 1)术后 2 4小时纵隔心包引流量氨甲苯酸组较对照组减少 (P<0 .0 5 )。 结论 :预防性大剂量氨甲苯酸在体外循环中能有效地保护血小板功能 ,减少术后出血。
- 王浩彭一培汤祖辉张忠平张悦章志龙刘勇
- 关键词:体外循环氨甲苯酸血小板功能
-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内皮素含量的变化被引量:1
- 1999年
- 本文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内皮素(ET)的含量,了解其在脑出血病变过程中的作用,以便能更好地指导临床。
- 吴志强区美馨张忠平
-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血浆脑脊液内皮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