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林

作品数:183 被引量:793H指数:15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6篇期刊文章
  • 38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8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129篇杂交
  • 96篇中稻
  • 95篇杂交中稻
  • 61篇水稻
  • 37篇冬水田
  • 37篇水田
  • 29篇栽培
  • 29篇再生稻
  • 21篇施氮
  • 20篇杂交稻
  • 18篇氮肥
  • 18篇高产
  • 17篇杂交水稻
  • 15篇栽培技术
  • 15篇直播
  • 14篇利用率
  • 13篇氮量
  • 13篇稻米
  • 12篇开花
  • 10篇稻米品质

机构

  • 182篇四川省农业科...
  • 6篇泸县农业局
  • 5篇泸州市农业局
  • 5篇四川省农业技...
  • 5篇内江市农业科...
  • 3篇西南科技大学
  • 3篇宜宾市农业科...
  • 3篇绵阳市农业科...
  • 2篇贵州省农业科...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云南省农业科...
  • 2篇重庆市农业科...
  • 2篇遂宁市安居区...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泸州市纳溪区...
  • 1篇合江县农业局
  • 1篇四川省南充市...
  • 1篇富顺县农业局
  • 1篇德阳市农业局

作者

  • 182篇张林
  • 176篇徐富贤
  • 169篇熊洪
  • 167篇朱永川
  • 164篇郭晓艺
  • 163篇刘茂
  • 142篇周兴兵
  • 109篇蒋鹏
  • 14篇陈琳
  • 4篇曾正明
  • 4篇范青华
  • 3篇万先齐
  • 3篇王学春
  • 2篇文绍山
  • 2篇王贵雄
  • 2篇何希德
  • 2篇孙永健
  • 2篇陈应平
  • 2篇谢戎
  • 2篇陈琨

传媒

  • 47篇中国稻米
  • 1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0篇杂交水稻
  • 8篇Agricu...
  • 7篇植物营养与肥...
  • 6篇中国农学通报
  • 6篇作物研究
  • 5篇作物学报
  • 4篇中国农业科技...
  • 4篇中国生态农业...
  • 4篇核农学报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农业科技通讯
  • 2篇中国水稻科学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第12届全国...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种子
  • 1篇中国农村小康...

年份

  • 3篇2024
  • 12篇2023
  • 8篇2022
  • 13篇2021
  • 16篇2020
  • 9篇2019
  • 10篇2018
  • 18篇2017
  • 14篇2016
  • 6篇2015
  • 16篇2014
  • 11篇2013
  • 8篇2012
  • 8篇2011
  • 15篇2010
  • 8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1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研究(英文)
2011年
[目的]总结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在中国的研究。[方法]通过组合筛选和因素分析,测定适宜强化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该技术在中国适应性强,增产效果好,改善了田间的通风透光,降低了纹枯病的发病率,增加了水稻植株的光合能力,增加了根系活力,加强了营养物质的运输,提高了稻谷的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并且能省工省种,增收节支。[结论]水稻强化栽培体系打破了在中国的较大栽培密度的传统习惯,初步显示了较大的增产潜力。
朱永川熊洪徐富贤郭晓艺张林
关键词:水稻强化栽培
冬水田杂交中稻品种适应氮肥后移的筛选指标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水稻采用前氮后移的施肥方式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并获得高产,但不同杂交组合是否适应尚无研究报道。为此,本文以2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施氮方式与杂交组合间的产量及库源结构的互作效应。【方法】在冬水田高产栽培条件下,试验设"前氮后移(底肥∶促花肥∶保花肥=6∶2∶2)"与"重底早追(底∶蘖=7∶3)"两种施氮方式,采用裂区设计,以施氮方式为主处理,杂交组合为副处理进行田间试验。对两种施氮方式的产量差值与各施氮方式下产量性状间进行了相关、回归与通径分析。【结果】20个杂交组合分别在两种施氮方式下的产量相关性状均达极显著,方差分析F值8.89 149.08(P<0.01)。两种施氮方式下,20个杂交组合的产量性状及粒叶比的成对数据平均值的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前氮后移处理的有效穗数比重底早追显著降低,但其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显著或极显著提高,最高苗数、穗粒数和粒叶比在两种施氮方式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杂交组合在两种施氮方式间的产量表现不尽相同。20个杂交组合前氮后移平均产量8981.90 kg/hm2,比重底早追增产1.62%;前氮后移处理中,内5优306、蓉18优447、内5优317和川谷优7329四个组合不仅产量较高,而且均分别比重底早追法极显著增产。前氮后移比重底早追的增产效果与两种施氮方式下杂交组合的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70和-0.7986(P<0.01)。其原因在于,穗粒数较少的组合,其分蘖力较强,在前氮后移情况下,仍能确保较多的有效穗数,而且穗粒数和结实率因施用穗肥有一定提高,最终表现为"前氮后移"比"重底早追"法显著或极显著增产;而穗粒数过大的组合,其分蘖力较弱,在前氮后移前期施氮量较少情况下,因最高苗数明显不够,有效穗数显著下降,加之穗粒数有所降低而减产。【结论】前氮后移增产量
徐富贤张林熊洪朱永川刘茂郭晓艺
关键词:冬水田杂交中稻前氮后移
两种产量水平下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11
2020年
为探究不同产量水平下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杂交中稻蓉优1015为试验材料,于2016-2017年在四川泸州和德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产量水平下减量施氮[常规施氮量(195 kg·hm-2,NCK)、减量23%(N-23%)、减量46%(N-46%)、不施氮(N0)]对杂交中稻产量、吸氮量、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点间杂交中稻产量差异显著,泸州点平均产量为8.54 t·hm-2(中产点),德阳点平均产量为11.60 t·hm-2(高产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对减量施氮的响应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中产点:N-46%处理杂交中稻产量与NCK相当,但N-46%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氮收获指数较NCK平均分别增加了93.4%、87.5%、123.4%、6.8个百分点;稻草吸氮量、总吸氮量和生产单位籽粒需氮量较NCK平均分别下降了32.1%、20.6%、21.4%。高产点:N-46%处理杂交中稻氮肥利用率高于NCK,但其产量较NCK平均下降了7.3%,且两者差异显著。与NCK相比,高产点N-23%处理杂交中稻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收获指数平均分别增加1.3%、36.1%、31.7%、4.4个百分点、21.0%、3.2个百分点,稻草吸氮量、总吸氮量、生产单位籽粒需氮量平均分别降低了12.8%、5.6%、6.4%。减氮处理较高的氮肥利用率与其成熟期相对较低的稻草吸氮量和较高的氮素收获指数有关。同时,相关性分析表明,生产单位籽粒需氮量与稻草吸氮量、总吸氮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氮素收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可见,根据产量水平合理确定的氮肥减施量,有利于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协同提高。本研究结果为不同产量水平下杂交中稻减量施氮提供了科学依据。
蒋鹏徐富贤熊洪张林朱永川郭晓艺陈琳明静
关键词:杂交中稻氮肥利用率
一种冬水田减排固碳水稻栽培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冬水田减排固碳水稻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取土壤容重<1g/cm<Sup>3</Sup>的冬水田,将秸秆粉碎还田,并施加发酵有机肥、生物质炭和化学合成肥料;选用节水节肥水稻品种幼苗,采用免耕进行栽培;水...
张林刘茂陈琳徐富贤蒋鹏郭晓艺周兴兵朱永川熊洪
高温高湿区增密减氮对杂交稻‘内6优107’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8
2021年
探明高温高湿稻区增密减氮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可为高温高湿稻区氮肥优化管理和合理密植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杂交稻‘内6优107’为材料,于2018—2019年在典型的高温高湿稻区四川省泸州市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6个密度与施氮量组合,分别为低密高氮(习惯移栽密度16.5万穴∙hm^(−2),施氮量为180 kg∙hm^(−2),LDNck)、低密减氮15%(LDN_(−15%))、低密减氮30%(LDN_(−30%))、增密减氮15%(增密27%,HDN_(−15%))、增密减氮30%(HDN_(−30%))和低密不施氮(LDN0)。结果表明:不同密肥组合对杂交稻产量影响显著(P<0.01)。与LDNck相比,HDN_(−15%)和HDN_(−30%)杂交稻产量分别增加4.3%~4.9%和2.3%~3.6%,其优势主要表现在每穗粒数、结实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前干物质转运效率、花前干物质转运对产量的贡献率和收获指数上。LDN_(−15%)和LDN_(−30%)杂交稻产量较LDNck分别降低2.3%~2.5%和4.8%~5.0%,较低的有效穗、干物质、花后干物质积累及花后干物质积累对产量的贡献率是其减产的主要原因。HDN_(−15%)和HDN_(−30%)杂交稻花后氮素积累量、成熟期氮素吸收量低于LDNck处理,但其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前氮素转运效率、花前氮素转运贡献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高于LDNck处理,因而HDN_(−15%)和HDN_(−30%)处理每生产100 kg稻谷需氮量分别减少6.8%~8.4%和9.0%~9.9%。与LDNck处理相比,HDN_(−15%)和HDN_(−30%)杂交稻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增加36.7%~37.4%和55.5%~60.4%、氮肥偏生产力增加22.8%~23.5%和46.3%~48.2%、氮肥吸收利用率增加5.6%~12.0%和17.0%~20.0%。可见,在高温高湿稻区杂交稻生产上宜采用栽插密度为21.0万穴∙hm^(−2)和施氮量为126~153 kg∙hm^(−2)的组合。
蒋鹏徐富贤张林周兴兵朱永川郭晓艺刘茂陈琳张容熊洪
关键词:杂交稻氮肥利用率高温高湿
直播条件下播种量对不同千粒重杂交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为了探明直播条件下播种量对不同千粒重杂交稻产量形成特点和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以雅5优2199(小千粒重)和内6优103(大千粒重)为材料,于2017年采用人工撒播栽培方式在四川德阳进行不同播种量(7.5、15.0、22.5、30.0、37.5 kg/hm^2)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杂交稻产量影响显著,有效穗数和干物质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每穗粒数呈下降趋势,播种量对结实率、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影响不显著。雅5优2199产量随着播种量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播量为22.5 kg/hm^2的处理最高,达10.86 t/hm^2,较播量为7.5 kg/hm^2的处理增加了20.53%,差异显著;内6优103产量以播量为37.5 kg/hm^2的处理最高,达10.82 t/hm^2,较播量为7.5 kg/hm^2的处理增加了11.20%,差异显著;2个品种在15.0、22.5、30.0、37.5 kg/hm^2播量时,处理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千粒重杂交稻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产量和种子成本,小千粒重杂交稻的适宜播种量为15.0~22.5 kg/hm^2,大千粒重杂交稻的适宜播种量为22.5~30.0 kg/hm^2。
刘茂徐富贤熊洪张林郭晓艺周兴兵朱永川陈琳蒋鹏
关键词:直播稻播种量杂交稻千粒重
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植株地上部农艺性状关系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以16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正常施氮和不施氮2个施氮水平下研究了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植株地上部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中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存在较大的基因型差异,组合间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施氮处理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高产正常施氮水平条件下,杂交中稻氮肥高效利用率组合要求最高苗数(x1)多,株高(x6)较高,倒3叶(x13)较窄,生物产量(x18)和结实率(x21)较高,上述性状与氮肥农学利用率(y)间存在极显著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75.8901+0.335 9x1+0.449 2x6-15.859 5x13+0.199 9x18+0.345 4x21,决定系数为89.53%。因此,这些性状可作为杂交后代及组合鉴定时田间选择的参考指标。
徐富贤张林万绪奎朱永川熊洪郭晓艺周兴兵刘茂
关键词: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农艺性状
杂交中稻分蘖期干旱对产量的影响及其缓解技术研究
2017年
以杂交中籼迟熟组合宜香优300和川谷优642为材料,在海南陵水旱季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分蘖期干旱处理对中籼迟熟杂交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缓解技术。结果表明,干旱会造成水稻减产,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显著降低;干旱期间平均田间持水量可作为预测产量损失度的依据;分蘖期干旱处理下,稻谷产量随着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适当提高本田施氮水平和移栽密度,可显著降低分蘖期干旱的产量损失度。
徐富贤蒋鹏蒋鹏张林周兴兵熊洪刘茂周兴兵
关键词:杂交中稻分蘖期干旱
一种冬水田农机入田下陷防止方法
本发明属于水稻种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冬水田农机入田下陷防止方法,包括:耕层深度大于20cm的冬水稻田通过连续免耕降低耕层深度,连续免耕年限2‑4年;降低耕层深度后稻田通过旋耕机旋耕保持土壤耕层在10‑15cm,旋耕机旋...
张林徐富贤熊洪刘茂郭晓艺蒋鹏周兴兵朱永川
文献传递
杂交中稻齐穗后叶片SPAD值衰减对再生力的影响被引量:21
2009年
【目的】探明影响再生力的主作关键植株性状,为杂交水稻及其再生稻的高产育种与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18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通过相关、回归与通径分析,研究了杂交中稻植株性状与再生力关系及主作和再生总体高产组合的穗粒结构。【结果】活芽率、发苗力、再生稻有效穗和产量4个性状是代表品种再生力的关键因子,增加有效穗是进一步提高再生稻产量的重要途径;穗粒数、叶颖花比、叶粒数比、叶粒重比、LAI衰减指数和SPAD值衰减指数分别与活芽率、发苗力、再生稻有效穗和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仅有头季稻齐穗期至成熟期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对活芽率、发苗力、再生稻有效穗和产量的偏相关均达显著以上水平;同一个组合同时实现头季稻和再生稻均分别达到最高产量的可能性小,两季总产同时满足理论产量达11.5t·hm-2和产量潜力达14t·hm-2的高产组合的主作群体主要特征最佳取值范围:穗粒数为160~190粒,叶粒重比0.0737~0.0827cm2·mg-1、SPAD值衰减指数0.4029~0.5409、有效穗232.12万~249.40万/hm2、结实率81.54%~85.74%、千粒重28.58~30.07g、单穗重4.13~4.43g。【结论】再生稻进一步高产的主攻目标是增加有效穗,头季稻齐穗到成熟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可作为鉴定再生力的新指标,中等偏大穗品种是中稻-再生稻总体高产的重要特征。
徐富贤熊洪张林郭晓艺朱永川周兴兵刘茂
关键词:杂交中稻再生力库源特征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