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
- 作品数:2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德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 汶川地震225位遇难学生父母精神状况的横断面调查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调查5·12汶川地震遇难学生父母的精神状况,为灾后心理重建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随机抽取绵竹市122户遇难学生家庭,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法对225名丧子父母展进行调查,获取相关资料(人口学特征、家庭受灾情况、经济状况及心理行为状况),而后结合二次文献,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①123名遇难学生中独生子女占91.87%;女生占50.41%;小学及幼儿园学生占48.78%,中学生占50.41%,中专生占0.81%;丧子父母小学文化及以下占29.78%,初中或高中学历占64%,中专以上学历占6.22%。②丧子父亲与母亲在心理行为表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接受现实(P=0.042)、躯体化(P=0.040)、外出打工(P=0.000);夫妻之间的心理互动与敌对情绪产生具有强关联性。③仅18.03%的丧子父母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不愿接受现实的丧子父母均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④经济状况较好,教育文化程度高的更易接受现实;对尚未找到孩子遗体的丧子父母来说,易合并抑郁和躯体化,更难以接受现实;目睹现场惨境的父母更易受噩梦困扰,未见到子女最后一面而接到死亡通知的父母更易产生自责。结论 ①应研究适合快速普及的心理危机干预操作模式并进行广泛传播(如哀伤抚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来实现低成本、广受众、好效果的新时期心理援助。②建立"丧子家庭互助组织",帮助丧子父母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其在心理上的"重生"及生活上的"重建"。③利用村镇卫生站/院的特殊优势,在其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长期、规范、制度化的心理干预长效机制。④分类分期展开心理干预工作,体现针对性。
- 刘平蒋兰慧杨磊王力林明福邱仁义吴坎坎张林李幼平
- 关键词:汶川地震心理干预
- 汶川地震截肢患者5年后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截肢患者5年后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和一般情况问卷对153例汶川地震中截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汶川地震截肢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独立性、精神领域的得分均低于我国常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环境领域与我国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截肢患者的各领域得分无统计学差异;老年截肢患者在生理、心理领域得分均低于中青年截肢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患者年龄与其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呈负相关(P<0.05);残疾程度与生存质量无等级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固定收入、教育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截肢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汶川地震后无固定收入、文化程度低、日常活动能力差、老年截肢患者,全社会应给与更多支持和关注,帮助其提高生存质量。
- 覃波邵晨兰张林
- 关键词:汶川地震截肢患者WHOQOL-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