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 作品数:12 被引量:24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电子电信 更多>>
西藏米林Ms6.9级地震余震定位和地壳浅层速度结构 被引量:6 2020年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06时34分,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发生了Ms6.9级地震.为监测余震活动,震后围绕震中架设了28套宽频带地震台站获取了180 d观测数据.利用hypoDD双差地震定位法和LOTOS-12算法对余震事件进行精定位.结果表明,余震以主震为中心NW-SE向展布长约50 km、宽约30 km,根据余震分布推测存在3条与西兴拉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倾角自西北端向东南端逐渐变陡的活动断裂.结合LOTOS-12算法同时获得地壳浅层约20 km深度以上的P波和S波速度扰动分布结果.主震处于波速高低异常转换带,余震主要发生在地震波P波和S波速度负异常区,反映震源区地层破碎、断裂分布集中的特点.整体上,以南迦巴瓦峰为界, P波和S波大致呈北部高速异常,南部低速异常特点.该现象可能与北侧拉萨地体相对完整且岩性古老刚冷,而南侧及南迦巴瓦变质体相对破碎且岩石生成年代较新岩性软热有关.此外,紧邻南迦巴瓦峰西北侧区域的体波高速异常现象可能与该区域石榴子石矿物富集有关. 叶进 赵俊猛 刘红兵 张衡 徐强 陈树泽关键词:地震定位 发震构造 青藏高原中南部莫霍面结构形态 <正>1.引言莫霍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地震波在通过该界面时其速度、能量都会出现台阶式跃变。莫霍面的埋藏深度直接影响地壳厚度,莫霍面的起伏形态直接反映了岩石圈地幔的变形特征,而莫霍面自身的组成与复杂程度又指示了构造活动... 赵俊猛 王伟 刘宏兵 裴顺平 徐强 程宏岗 唐伟 张衡 刘启明文献传递 全球典型大陆造山带中榴辉岩的折返机制:来自变质岩和地球物理的限制 被引量:1 2022年 大陆岩石圈深俯冲作用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热点,榴辉岩的折返机制是板块构造及动力学的关键科学问题。全球著名的大陆造山带中榴辉岩的p-T轨迹呈现差异性折返特征,为了揭示榴辉岩的折返机制,本文结合变质岩石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选取3个典型大陆造山带——中生代—新生代的阿尔卑斯造山带、中生代的苏鲁—大别造山带和新生代的喜马拉雅造山带中的榴辉岩进行阐述。在阿尔卑斯造山带地区,地球物理研究结果发现,欧洲板块的俯冲造成了Adria地区下方的岩石圈存在明显厚度差异。同时,阿尔卑斯造山带Doria Maria和Pohorje地区以及Pohorje地区内部,榴辉岩折返历史也不尽相同,原因可能是亚德里亚大洋岩石圈断离后不同期次的逆冲推覆作用使其差异性斜向挤出。苏鲁—大别造山带中榴辉岩的快速折返,原因可能是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后岩石圈的拆沉或断离作用。在喜马拉雅造山带,西构造结和中喜马拉雅榴辉岩的折返存在差异性。在西构造结,那让和卡甘榴辉岩呈现不同的p-T轨迹和折返速率,变质岩石学和地球物理研究结果都表明它们的差异性折返很可能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的构造挤压作用以及印度大陆岩石圈的断离作用有关。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年轻的正在进行造山活动的造山带,相较于古老的苏鲁-大别造山带,它更适合变质岩石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综合研究。因此西构造结高压/超高压榴辉岩的折返机制——构造挤压和俯冲板块断离可应用于全球造山带。 张丁丁 张衡关键词:造山带 榴辉岩 折返 地球物理 变质岩石学 中国西部壳幔结构与动力学过程及其对资源环境的制约:“羚羊计划”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21年 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西部盆(盆地)、山(山脉)、原(高原)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2003年我们提出并领导实施了“羚羊计划”(ANTILOPE-Array Network of Tibetan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ic Observation and Probe Experiments),在青藏高原先后完成了羚羊-I(ANTILOPE-I)到羚羊-IV(ANTILOPE-IV)4条二维宽频带台阵剖面,而在青藏高原东西构造结则实施了羚羊-V和羚羊-VI两个三维宽频带台阵探测。另外,我们将前期在准噶尔盆地、天山造山带、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开展的九条综合地球物理观测剖面也纳入羚羊计划的总体框架中来。通过“羚羊计划”的实施,我们在中国西部(包括西北部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以及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取得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综合的第一手观测数据,获得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精细的壳幔结构,系统地揭示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主要结论总结如下:确定了准噶尔盆地基底的结构与属性,优化了盆地的基底构造格架;建立了天山造山带“层间插入削减”新的陆内造山模式,揭示了印欧碰撞在天山岩石圈缩短44%的去向以及由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俯冲的转换机制;揭示了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盆山接触关系;获得了塔里木盆地顺时针旋转的深部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证据;确定了青藏高原之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边界;发现目前的青藏高原由南部的印度板块、北部的欧亚板块和夹持于二者之间的巨型破碎区——西藏“板块”构成,首次确定了各自的岩石圈底边界;修正了高原变形的两个端员模型;建立了深部构造对地表地形的制约关系;系统地揭示了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造山带俯冲的水平距离与俯冲角度的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羚羊计划”以其巨大的观测网络与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采用 赵俊猛 张培震 张培震 张先康 Rainer KIND Robert van der HILST 甘卫军 甘卫军 孙继敏 邓涛 刘红兵 裴顺平 张衡 徐强 张衡 嘉世旭 颜茂都 杨小平 邓攻 卢占武关键词:天山造山带 阿尔金造山带 帕米尔高原 壳幔结构 地球系统科学 一种基于自相关噪音成像的地球内部结构探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自相关噪音成像的地球内部结构探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用单一台站自相关处理背景噪音;基于地震波卷积模型获取源和接收仪器的近似耦合信号;获取其他位置接收器下方的反射率,将反射率以波形表示;基于反射率波形... 张衡 李云月利用分布式光纤声传感设备开展青藏高原易贡湖浅层结构探测 被引量:4 2021年 地震数据是利用地震学方法探测地下结构的基础条件,然而传统地震仪器难以获得极端环境地区(水下、高原等)的长时间、高密度连续数据。较之国际仪器厂商,国内的DAS研制相对较晚。自2016年起,国产DAS逐步应用于石油测井和城市区域地下结构探测,而运用在极端环境下的探测工作尚未见报道。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与青藏高原研究所经过多年合作研究,于2021年4月将自主研发的DAS系统首次应用于青藏高原的野外数据采集。本次试验同时记录了地面和水下的连续背景噪声和重锤数据。该研究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技术,获得了西藏易贡湖地区地表70 m以内的横波速度结构。本次研究为极端环境下的低成本、高密度数据采集和地下结构探测提供了理论和试验依据。 张衡 徐团伟 裴顺平 裴顺平关键词:青藏高原 辽宁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被引量:2 2020年 利用辽宁数字地震台网2013-2017年间15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到的震中距在85°到140°之间的且Mw≥5.5的远震SKS波形数据,基于SplitLab软件,使用旋转相关法、最小切向能量法和最小特征值法,计算每一个台站的SKS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的延迟时间,获得辽宁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参数共398对。结果显示,辽宁地区存在比较明显的上地幔各向异性,快波偏振方向大部分呈NWW方向,与中生代晚期岩石圈伸展形变方向一致;各向异性快慢波延迟时间在0.4~1.2s之间,可以推测软流圈对各向异性的影响比较小,主要是由残留在岩石圈的古老形变所导致。 李子昊 琚长辉 李国辉 张衡 王承伟 安祥宇关键词:上地幔各向异性 青藏高原中部及西部地区的远震P波成像结果 <正>1.前言青藏高原被公认为是地球上最年轻的陆陆碰撞形成的造山带,它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科学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揭示陆陆碰撞的过程,仅靠地表观察显然是不够的,而通过层析成像方法得到的西藏岩石圈深部的速度结构将为研究该... 张衡 赵俊猛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自相关噪音成像的地球内部结构探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自相关噪音成像的地球内部结构探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用单一台站自相关处理背景噪音;基于地震波卷积模型获取源和接收仪器的近似耦合信号;获取其他位置接收器下方的反射率,将反射率以波形表示;基于反射率波形... 张衡 李云月西藏东部地区层析成像及东南部裂谷成因讨论 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西藏东部南迦巴瓦地区的51个临时地震台站所记录的169个远震事件,从中提取出4767条P波射线,通过反演计算得到了西藏东部地壳和上地幔的P波速度结构.水平剖面显示,在西藏东南部裂谷附近从近地表到250km的深度范围均表现为低速异常;从纵剖面结果看,这个低速异常非垂直地向下延伸到约400km深度.综合分析认为,此低速异常可能意味着地幔高温物质上涌,从而为该区裂谷成因的探讨提供了地震学的证据;在此低速异常的东侧出现明显的高速异常,深度从40km延伸到200km,该高速异常可能是大陆闭合遗留的产物,并非俯冲的印度板块;在250~400km的深度范围内,嘉黎断裂以北为低速异常区,以南为高速异常区.该高速异常可能反映了印度板块的北部边界,并在此发生了拆沉.同时表明,在西藏东部印度板块的俯冲未超过嘉黎断裂. 张衡 赵俊猛 徐强关键词:层析成像 地幔上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