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琳
- 作品数:82 被引量:95H指数:5
-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文体学视野下明传奇的“记”--兼论中国古代戏曲制题的发展
- 2014年
- 戏曲以"记"为名出现于宋元,在明传奇里极为繁盛,成为传统"记"体具有戏曲特色的吸收和发展。戏曲制题史上"记"的被选择,显示了形成中的戏曲文体观念。"记"所具有的记史、记事、志怪、传奇、讽箴等作用为戏曲所肯定,特别它对叙事功能的强调、对虚实关系的处理深为明代曲家认可,而"传""纪"等倾向完整或顺序志人、强调真实性的文体类型则逐渐与戏曲走上两途。"记"与"纪""传"的分野,成就了戏曲叙事性的发展,反映了传奇体制成熟化规范化的过程。"记"的创作追求和美学特色,与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记"的普遍使用因此成为明传奇文体自觉性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戏曲形式与风格的形成和确立。
- 徐燕琳
- 关键词:明传奇叙事性文体学
- 广州重阳登高古今谈
- 2008年
- 广州人重阳登白云山的风俗,历史并不久。最早人们是登越秀山的。唐昭宗时的刘恂记载:“越井冈,冈头有古台基址。连帅李砒于遗址上构亭,郑公愚又加崇饰。今在悟性寺后,郡人呼为越王台。相传尉陀曾张乐于此。故老云:‘旧皆夹道栽菊,黄花迤逦,为九日登高之所。’”(《鲁迅辑录古籍丛刊·岭表录异补遗》)《图书集成·职方典》则说:“越秀山,按县志:会城主山,在城内稍北。上有越王台,台西一里许,有歌舞岗,其阳有越台井,西为鲍姑井。
- 徐燕琳
- 关键词:广州人登高重阳越王补遗
- 湛若水名号考论
- 2016年
- 湛若水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成化二年(1466)生于增城县甘泉都(今广州增城区新塘镇)沙贝村,自号甘泉,人称甘泉先生。又于各地建书院,许多名以甘泉。据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三载,嘉靖年间湛若水扬州考绩,早年学生葛涧等人在广储门外甘泉山下建行窝为讲道之所。'门人吕柟以湛公之号与山名不约而同,书‘甘泉’二字于门,又撰《甘泉行窝记》','通山朱廷立为巡盐御史,改名甘泉山书馆。'[1]扬州有甘泉山,
- 徐燕琳
- 关键词:湛若水名号
- 明代剧论与画论
- 徐燕琳
- 关键词:戏曲戏剧理论绘画理论明代
- 加拿大的印度客家餐厅考察
- 2021年
-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多伦多、温哥华等地区,更是集中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种族和美食。印度客家菜,即是其中很特别的一种。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的经典节目《第九号》主持人杰森·德索萨(Jason D'Souza)曾评价说:温哥华汇聚了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而印度式中餐是“是融合的最好部分,你可以真正尝到多种元素。”
- 徐燕琳
- 关键词:客家菜主持人
- 新加坡蔡曙鹏博士编创华族戏剧的实践及启示
- 2016年
- 唐宋时期,新加坡已与中国发生人员、贸易往来。当地曾出土宋真宗、仁宗年间的铜钱与瓷片,《诸蕃志》《南洋测蠡》乃至《马来纪年》《岛夷志略》等文献也有诸多记载。鸦片战争以后大批华工出洋,促成了中国戏曲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1在东南亚的发展和繁荣。最早记录新加坡华人戏曲的文献是1842年1月19日美国远征探险队的司令官威尔基斯舰长一行在码头登岸时所见华人的游行神会。
- 徐燕琳
- 关键词:新加坡华人《屈原》
- 印度代奥利集中营受难者郑云满口述史
- 2022年
- 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印度政府无理抓捕约三千名在印度生活的华侨平民,关押到拉贾斯坦邦的代奥利集中营,并查封财产。原居印度大吉岭的广东梅县籍华侨少年郑云满,与家人共同遭遇这场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无辜被囚的惨痛经历,对华侨家庭和个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促使郑云满后来离开印度,再次移民。
- 徐燕琳
- 关键词:集中营口述史移民史
- 论辛亥革命对岭南艺术发展的影响——以岭南画派和粤剧改革为中心
- 2013年
- 二十世纪初的广东是“革命策源地”,亦成为“艺术革命策源地”。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在前,孙中山革命于后。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在变法维新的同时,亦大力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以及“戏剧改良”,如其《班定远平西域》,自谓“在俗剧中开一新天地”[1]。
- 徐燕琳
- 关键词:辛亥革命岭南画派艺术发展
- 戏曲史料建设的一大贡献——读吴晟教授《明人笔记中的戏曲史料》
- 2008年
- 徐燕琳
- 关键词:中国古典戏曲史料建设明人明代戏曲演出形式
-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文体建构述论被引量:3
- 2016年
- 中国戏曲学科开山之作——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是王国维戏曲研究的理论总结和戏曲文体思想的系统阐述。它在前代理论成果基础上和西学的影响下,针对长期以来戏曲归类、称名、体貌、源起模糊混乱、戏曲被目为"体卑"等而下之的情况,以明确的文体意识将戏曲作为"一代之文学"而高抬曲体;在研究思路上,探讨"体"的观念并梳理戏曲之"体"的演进;在研究方法上,通过考源、定名、辨体,"考史""建体"两条线索交叉并进,确定了"成一定之体段""由叙事体而变为代言体""合动作、言语、歌唱三者而成"的戏曲文体观念,说明"真正之戏曲"具有"以歌舞演故事"的表演形态和代言体的语言形式、"自然""有意境"的风格特征,最终达到"体制遂定""纯粹之戏曲"的逻辑构建和现实结论。《宋元戏曲史》开启了戏曲史写作的先河,奠定了戏曲研究的基本框架及研究范式,更发明了戏曲的文体意义,明确了"真戏曲"的文体形态和文体风格,展现了戏曲卓尔不群的风貌,戏曲之"学"由此创立。
- 徐燕琳
- 关键词:《宋元戏曲史》戏曲理论文体学文体形态文体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