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华琼 作品数:9 被引量:78 H指数:3 供职机构: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安度利可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 被引量:2 1992年 不少精神分裂症病人往往不能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以巩固疗效,因此常常屡治屡发,病情逐渐恶化,导至慢性衰退状态。80年代初,国际上出现新的长效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癸酸酯(Haloperidol Decanoate 简称HD)。1985年由我国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为安度利可。作者在杨森科学研究委员会支持下,对382例难治性不合作精神分裂症进行了 HD 治疗及维持的研究。 张永芳 兰长安 况利 杨德兰 陈德祥 段成美 唐行 曹华琼 王显彬 茅有才 何辉碧 李克艺 黄蜀礼 段成凤 唐中正 曹兴元 贺德碧 何代韩 刘永畅 刘学文 熊达泉 王兴容关键词:安度利可 精神分裂症 情感性精神病亚型家系调查 2004年 朱泽亮 李小平 曹华琼 何辉碧关键词:系谱 单相抑郁与双相情感障碍遗传效应及方式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1 1997年 为寻找情感性障碍可能是一组异源性疾病的根据,调查了17例单相抑郁和9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一、二级亲属中的情感性障碍患病率,并对二组亚型的遗传效应及方式作了对照分析。结果显示,单相抑郁的家族聚集性明显高于双相情感障碍。单相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分别为131.2%和88.9%。单相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都符合多基因遗传,但单相抑郁的遗传率明显高于双相情感障碍,且单相抑郁的二级亲属同病者均集中在母系。提示两者可能属异源性疾病。 徐文炜 查富树 许律西 刘士勇 陈友之 梁文香 詹家训 曹华琼 彭超英 李茂臻 何耀辉关键词:抑郁症 遗传学 精神病 情感性精神障碍 118例精神病人服抗精神病药物自杀的临床资料分析 被引量:2 2004年 胡世碧 雷达 曹华琼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物 自杀行为 抢救时间 帕罗西汀治疗69例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00年 苏华龙 曹华琼 胡世碧关键词:帕罗西汀 抑郁症 疗效观察 42例住院精神病人自杀分析 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为调查住院精神病人自杀状况。方法对我院35年间全部42例自杀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39.39±8.4)岁,病程平均(9.7±6.6)年。以精神分裂症诊断为主(66.67%)。自杀原因以受症状支配最多(69.05%)。自杀方式以自缢最多(35.71%)。结论住院精神病人自杀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应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尽力避免和减少其自杀。 雷达 肖琳 曹华琼关键词:住院 精神病人 自杀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121例 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应用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进一步验证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研究,共121例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者入组,并完成为期8周的治疗观察。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来用全国多中心开放性研究课题组设计的观察表评定,并比较结果。结果:利培酮治疗总有效率81.81%,显效率59.50%。治疗后病人对生活满意度显著提高,家属对该药治疗效果总体满意,副反应出现率极低。结论: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有效,副反应轻、安全性高、依从性好,可作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首选药物之一。 聂兵 曹华琼 牟绍蓉 苏月桐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利培酮 药物治疗 临床疗效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长期疗效及安全性临床观察 被引量:45 2011年 目的:观察利培酮片对精神分裂症长期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对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212例使用利培酮片剂治疗患者。平均剂量为(2.35±2.61)mg/d,疗程2年。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rief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评定疗效。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TESS)评价药物副反应严重程度。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ocial dis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评定社会功能的影响程度。结果:利培酮具有良好疗效,有效率83.6%。SDSS量表评定:治疗前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锥体外系副反应(Extrapyramideal side effects,EPS)中静坐不能、抗胆碱能反应(视物模糊)、窦性心动过速,症状程度较轻;白细胞减少症1例,约10%患者体重增加(体重增加超过5%)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利培酮长期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效且安全,长期服用能够保持良好的社会功能。 曹国兴 曹华琼关键词:利培酮 精神分裂症 长期疗效 社会功能 快速循环型情感性精神障碍1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996年 目的 了解快速循环型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 从10年门诊及住院诊断为躁狂抑郁症的164例中筛选出符合快速循环者16例,对病史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快速循环型占总数10.52%。临床特点为:女性多于男性,发作周期往往愈来愈频繁,循环发作比较难以控制。结论 临床医生均应重视快速循环型的治疗及预防。 曹华琼 黄艮付关键词:情感性精神障碍 快速循环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