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玥

作品数:9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肿瘤
  • 3篇甲状腺
  • 2篇胰腺
  • 2篇上腹
  • 2篇手术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腺肿瘤
  • 2篇淋巴
  • 2篇喉返神经
  • 2篇恶性
  • 1篇低度
  • 1篇低度恶性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分布
  • 1篇血糖
  • 1篇炎性
  • 1篇氧化性应激
  • 1篇样癌
  • 1篇胰母细胞瘤

机构

  • 9篇中山大学孙逸...

作者

  • 9篇朱玥
  • 5篇王捷
  • 4篇殷子
  • 4篇谭浪平
  • 3篇黎洪浩
  • 3篇龙淼云
  • 3篇孙健
  • 2篇彭新治
  • 2篇罗定远
  • 2篇张建龙
  • 2篇黄楷
  • 2篇黄明清
  • 2篇唐启彬
  • 2篇徐鋆耀
  • 2篇叶华
  • 1篇梁思华
  • 1篇褚忠华
  • 1篇彭耀荣
  • 1篇林少建
  • 1篇徐康

传媒

  • 3篇岭南现代临床...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中华肝脏外科...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胰腺中段切除术在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探讨胰腺中段切除术治疗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普外科接受胰腺中段切除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的2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14例;年龄16~59岁,中位年龄46岁。胰岛素瘤5例,实性假乳头状瘤4例,黏液性囊腺瘤4例,浆液性囊腺瘤3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3例,胰腺囊肿2例,无功能内分泌肿瘤1例和血管瘤1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于肿块两侧约1 cm处分别切断胰腺,胰腺近端行U型缝合或褥式缝合关闭,主胰管单独结扎,胰腺远端行胰腺-胃吻合或胰腺-空肠吻合。观察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手术时间,术后血糖水平、胰瘘发生情况。患者术后接受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肿瘤复发、生活质量、血糖水平。结果患者术中出血量50~400 ml,中位出血量159 ml;术中输血1例;手术时间149~386 min,中位时间225 min。本组患者无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血糖水平升高者1例,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本组患者11例(48%)发生胰瘘,其中A级胰瘘10例,B级胰瘘1例。A级胰瘘无需处理自愈,B级胰瘘经腹腔冲洗和抗感染后治愈。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5年,中位时间23个月。随访期间失访1例,其余22例患者均存活,无肿瘤复发。1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血糖升高,口服降糖药1年后停药,血糖维持正常水平。3例患者体重半年内无法恢复至术前水平,但无消化不良症状,且均未使用外源性胰酶替代药物。结论对于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的患者,胰腺中段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合理的手术方式。
孙健张建龙叶华朱玥殷子唐启彬徐鋆耀王捷
关键词:胰腺切除术胰腺肿瘤胰腺瘘高血糖症
微波消融治疗直径大于4cm的混合型良性甲状腺结节疗效分析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观察微波消融对直径大于4 cm的混合型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采用微波消融治疗68例混合型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治疗后甲状腺结节的体积变化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68例患者(68个结节)进行了微波消融治疗。超声造影显示,术后第1、3和6个月,达到完全消融效果的患者分别为63例(92.65%)、62例(91.18%)和61例(89.71%),肿块体积分别缩小68.75%、84.88%和91.29%,患者消融效果满意。结论微波消融治疗混合型良性甲状腺结节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可作为大于4 cm的混合性甲状腺结节的治疗首选。
龙淼云朱玥谭浪平林少健彭新治罗定远黎洪浩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消融技术微波
HMGB1介导自噬保护肝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脓毒血症中HMGB1迁移介导自噬保护肝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 Lewis雄性大鼠72只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内毒素组(n=18)、自噬诱导组(n=18)、自噬抑制组(n=18)和空白组(n=18),建立内毒素血症的大鼠模型,内毒素组经腹腔给予内毒素(LPS,25 mg/kg)诱导内毒素血症;自噬诱导和抑制组首先分别经腹腔给予雷帕霉素或渥曼青霉素进行预刺激,预刺激1 h后腹腔注射LPS诱导内毒素血症;空白组腹腔注射林格液1 m L;术后6 h、24 h、48 h进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自噬、肝脏功能与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内毒素组肝脏HMGB-1出现转位,术后6 h胞质HMGB1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酶及IL-1β水平显著升高,肝脏自噬增加;自噬抑制组较内毒素组术后肝酶、IL-1β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而自噬诱导组与内毒素组相比,肝酶、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脓毒血症HMGB1迁移介导自噬调控IL-1β减轻内毒素血症时的肝细胞损伤,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在感染致肝细胞损伤中起保护作用。
孙健徐康彭耀荣朱玥唐启彬林浩铭王捷
关键词:脓毒血症HMGB1肝细胞损伤
预防性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清扫术在右侧甲状腺乳头状非微小癌术中的必要性探讨
2017年
目的探讨预防性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LN-pr RLN)清扫术在右侧甲状腺乳头状非微小癌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甲状腺外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395例右侧甲状腺乳头状非微小癌行中央区淋巴结(CCLN)清扫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行清扫术分为清扫组和未清扫组,其中清扫组205例,非清扫组190例。统计两组患者CCLN及LN-pr RLN的转移情况。结果清扫组发生CCLN转移53.17%,非清扫组5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4,P=0.345)。清扫组LN-pr RLN转移率为14.15%,低于中央区其他部位淋巴转移率(5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57,P=0.001)。清扫组患者的平均中央区阳性淋巴结为(6.7±1.4)个,而非清扫组为(5.2±1.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8,P=0.036)。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永久性声嘶或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清扫组和非清扫组各有5例患者出现暂时性声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4%vs 2.63%,x^2=0.01,P=0.939);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分别为17.07%(35/205)和9.47%(18/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42,P=0.027)。结论 LN-pr RLN是右侧甲状腺乳头状非微小癌的淋巴转移好发位置之一,预防性行LN-pr RLN清扫术增加了CCLN的阳性检出率,并可使分期更为准确。
龙淼云梁思华谭浪平朱玥黄明清罗定远黄楷黎洪浩
关键词:喉返神经
45例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侧颈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因素分析
2023年
目的回顾分析甲状腺髓样癌(MT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侧颈淋巴结转移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3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初次手术且术后病理报告为甲状腺髓样癌的患者45例,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结果临床病理特征中,男女比例为1.25∶1,中央区淋巴结转移29人(64.4%),颈外侧区淋巴结15人(33.3%)。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肿瘤直径≥1.9 cm、肿瘤侵犯被膜/腺体外、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个数≥4个的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风险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仅肿瘤直径是影响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较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本文中MTC的患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对于肿瘤直径≥1.9 cm、肿瘤侵犯被膜、颈中央区淋巴结考虑多发转移的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术前更应充分评估患者侧颈区淋巴结以免遗漏。
于伟明钱俞彤郭倩囡朱玥谭浪平张乘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髓样癌淋巴结转移
喉返神经监测仪在甲状腺再次手术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喉返神经探测仪在甲状腺再次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5例患者采用采用美国Medtronic Xomed公司生产的NIM-Response 3.0行术中喉返神经监测,50例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暴露喉返神经,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率、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率、确认喉返神经发现时间、手术操作时间的差异。结果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率、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率在术中监测组的均要比常规手术低,为1.53% vs 8.0%(P<0.01)、0 vs 4.0%(P<0.01);术中监测组喉返神经确认时间及手术时间均比常规手术暴露组低,为5.56±1.95 min vs15.92±2.69 min(P<0.001,t=-23.94)、113.90±9.40 min vs 132.40±21.40 min(P<0.001,t=-6.23)。结论和常规手术相比,术中喉返神经监测能显著降低术后喉返神经损伤率,而且确认喉返神经和手术时间均能明显降低,缩短手术时间。
吴嘉瑜黎洪浩龙淼云罗定远黄楷彭新治黄明清林少建朱玥谭浪平陈志波
关键词:甲状腺再次手术喉返神经
成人胰母细胞瘤一例报道被引量:2
2013年
患者男性,21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半年,伴皮肤黄染10余天”入院。体检:中上及右上腹局部压痛明显,Murphy征阳性,余无异常。B超示:胰头部实性占位,肝内、外胆管稍扩张,胆囊增大并胆汁淤积,肝、脾、双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未见异常。
朱玥殷子龚义伟王捷
关键词:胰母细胞瘤MURPHY征成人皮肤黄染实性占位右上腹
不同食物诱导的大鼠脂肪肝模型的比较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比较3种不同食物诱导的大鼠脂肪肝模型中脂肪变类型及代谢表型之间的差异.方法 将雄性LEWs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NC组)、胆碱-蛋氨酸缺乏饲料(MCD组)、低胆碱-蛋氨酸加高脂饲料(MCD+ HF组)和低胆碱-蛋氨酸加高糖饲料(FLD组)饲养l、2、4、6周及3个月.评估不同组各时间点大鼠肝脏脂肪变的程度,观察脂肪变病理类型、肝脏酶学改变及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水平变化.结果 MCD组大鼠体质量减轻约30%并有超过66%的肝脏细胞脂肪变性,肝脏酶学以谷丙转氨酶(ALT)升高为主(与NC组比较,P<O.05),脂质过氧化产物(LP0)较NC组升高160倍(P<0.05),谷胱甘肽(GSH)含量第1周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饲养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至MCD+ HF组及FLD组水平;MCD+ HF组大鼠体质量曲线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有超过66%的肝脏细胞脂肪变性,以谷草转氨酶(AST)升高为主,LPO升高约4倍(与NC组比较,P<0.05),GSH含量自第1周起较NC组降低(与NC组比较,P<0.05);FLD组大鼠体质量曲线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但仅表现轻度脂肪变,其肝脏酶学结果与NC组相似,但其LPO及GSH变化与MCD+ HF组相似.结论 不同的食物诱导的脂肪肝形成机制不同,这可能导致了脂肪肝研究中不同的实验结果.
孙健张建龙褚忠华叶华徐鋆耀殷子朱玥王捷
关键词:脂肪肝酶学氧化性应激谷胱甘肽
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热点问题浅析被引量:2
2013年
胰腺是具有强大的内外分泌功能的器官,其位置在后腹膜处,周围血管分布复杂,使得胰腺手术较其他外科手术更为复杂,风险更高,术中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胰头癌是一种常见的胰腺恶性肿瘤,大多数患者临床确诊时已发展为中晚期。尽管每年每10万人口中只有4~6人罹患胰腺癌,但其病死率极高。一般来说,患者出现胰腺癌症状(如上腹不适、隐痛、黄疸等)后,平均寿命约9个月,
王捷朱玥殷子
关键词: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恶性肿瘤胰腺手术外分泌功能血管分布上腹不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