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丽
- 作品数:29 被引量:191H指数:7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学更多>>
- 不典型乳腺纤维腺瘤的DBT、DM和US比较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对比分析数字乳腺断层合成(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摄影新技术与常规数字乳腺摄影(digital mammography,DM)以及超声扫描(ultrasonography,US)对乳腺纤维腺瘤(breast fibroadenoma,FA)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73例共868个经微创旋切或手术病理证实的FA的DBT、DM和US资料,以DM及US图像为基准,将有一项影像表现不典型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边缘成角或毛刺、高密度、纵横比>1、后方回声衰减、伴有可疑恶性钙化、不对称致密、结构扭曲、杂乱腺体区、低回声区或单一某种检查方法假阴性归为不典型,其中影像表现为不典型688个。以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 and data system,2013,BI-RADS第五版)为诊断标准,比较DBT、DM及US检查对FA、不典型FA的检出率、诊断准确率的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所有FA,DBT较DM对FA的检出率(75.8%vs 55.4%)及诊断准确率(68.8%vs 38.8%)均较高,DBT较US的检出率(75.8%vs 99.5%)及诊断准确率(68.8%vs 93.0%)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影像表现为不典型FA,DBT较DM的检出率(69.5%vs 43.8%)及诊断准确率(60.8%vs 23.3%)均较高,DBT较US的检出率(69.5%vs 99.4%)及诊断准确率(60.8%vs 91.1%)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BT较DM大大提高了乳腺纤维腺瘤,尤其是影像表现不典型纤维腺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但弱势于US。
- 许洪芬林青崔春晓苏晓慧费洁李丽丽马锦竹
- 关键词:乳腺纤维腺瘤超声检查乳腺X线摄影
- 年轻乳腺癌与中老年乳腺癌分子分型及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分析
- 目的:探讨年轻患者乳腺癌分子分型与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中老年乳腺癌的差异。 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5年8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年轻浸润性乳腺癌(≤35岁)177例,分析其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
- 李丽丽
- 关键词:乳腺癌分子分型临床病理特征荧光原位杂交
- 物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质量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常规综合护理治疗联合物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早产儿中,纳入10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所有早产儿均留置胃管,每3小时重力管饲喂养1次。对照组常规综合护理、口腔护理;干预组增加物理干预措施,包括初乳口腔护理、口腔运动干预以及腹部按摩,共10 d。记录并分析两组干预后的喂养质量及喂养进程的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基本情况:干预组与对照组在胎龄、性别、出生体重、呼吸机辅助通气、母亲疾病、产前激素使用及生后1周排便次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喂养质量:研究第1天,干预组与对照组患儿的腹围、呕吐频率、胃潴留量、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第10天,干预组患儿的体重、奶量均高于对照组[体重(1775±401)与(1563±336)g,奶量(91±43)与(73±46)ml/(kg·d),P<0.05],腹围、胃潴留量均低于对照组[腹围(23.7±2.1)与(24.6±2.2)cm,胃潴留量(2.8±2.2)与(4.9±1.9)ml,P<0.05]。③喂养进程:干预组早产儿的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及管饲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开始经口喂养时间[(11.5±10.0)与(18.5±15.0)d,管饲时间(18±15)与(26±17)d,P<0.05]。结论对早产儿早期进行初乳免疫疗法、口腔运动干预及腹部按摩等物理干预措施,可改善早产儿喂养质量,缩短管饲时间,促进喂养进程,从而改善预后。
- 骆丽华刘冬云杜钦霞苏林娜李瑞李丽丽王丽华
- 关键词:早产儿经口喂养预后
- 胎龄 < 32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临床危险因素及并发症的分析与防治策略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胎龄 18 h、羊水污染、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Apgar评分、5分钟Apgar评分、单剂PS应用、多剂PS应用、侵入性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面罩/鼻导管吸氧时间、吸入氧浓度 ≥ 30%、输血和输血次数等因素相关(P均<0.05);BPD与新生儿肺炎、败血症、NRDS、PDA、早产儿脑损伤、ROP、代谢性骨病、胆汁淤积、肺动脉高压等疾病有统计学关联(P均<0.05)。结论:避免早产、减少孕母产前感染及早产儿生后感染、缩短机械通气和用氧时间、降低用氧浓度和积极防治并发症,以期预防BPD的发生并改善预后。
- 李丽丽李瑞曾月瑶刘冬云
- 关键词: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高危因素并发症
- 微课结合Simbaby教学在新生儿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 探索微课结合Simbaby教学在新生儿本科实习带教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级至2015级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见习生共160人,分为A、B两组,每组男生40人,女生40人。A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法;B组采用微课结合Simbaby教学。A组教师采用讲课和应用普通模具进行示范教学,学生模仿练习。B组学生通过微课进行课前预习,而教师制作Simbaby模拟病例模型并进行讲解,之后学生对Simbaby模型进行体格检查并作出诊断及处理。最后,通过基础理论考核及问卷调查进行教学效果评价。采用SPSS 24.0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B组理论考试平均成绩[(88.40±9.40)分]和技能考试平均成绩[(79.53±8.84)分]明显高于A组理论考试平均成绩[(84.86±9.50)分]和技能考试平均成绩[(72.35±9.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更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并且有利于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及临床思维能力(P<0.05)。但在提高团队意识方面,两组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课结合Simbaby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生儿疾病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临床操作技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临床思维能力,值得在新生儿临床教学中推广。
- 李丽丽李亮亮王倩孙梦雅刘冬云
- 关键词:新生儿临床教学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观察并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及其严重程度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BPD早产儿126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9例,女性57例;出生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 g。BPD分级Ⅰ、Ⅱ、Ⅲ级分别为63、40、23例。根据有无ROP将患儿分为ROP组、非ROP组,分别为48(38.1%)、78(61.9%)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临床资料的差异性。组间定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行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BPD早产儿发生ROP的危险因素。BPD严重程度与ROP严重程度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与无ROP组比较,ROP组患儿出生胎龄小(t=5.988)、出生体重低(t=7.371)、氧浓度>30%(持续使用时间>24 h)比例高(χ^2=17.244)、无创通气时间长(t=-7.1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创通气时间是BPD早产儿发生ROP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54,P<0.05),胎龄和出生体重是BPD早产儿发生ROP的保护因素(OR≈0.938、0.996,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PD严重程度与ROP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s=0.306,P<0.035)。结论小出生胎龄、低出生体重、高氧和长期无创机械通气是BPD早产儿发生ROP的主要危险因素。BPD严重程度与ROP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 李丽丽李瑞曾月瑶刘冬云
- 关键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 乌司他丁联合早期血液灌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早期血液灌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乌司他丁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早期血液灌流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症状评分、免疫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后,两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CRP(5.89±1.06)mg/L、PCT(0.46±0.15)ng/ml、TNF-α(10.83±2.07)ng/L低于对照组的(7.02±1.27)mg/L、(0.69±0.23)ng/ml、(13.49±2.46)ng/L(P<0.05)。治疗后,两组腹痛、发热、恶心呕吐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腹痛评分(1.17±0.39)分、发热评分(1.06±0.31)分、恶心呕吐评分(1.16±0.40)分低于对照组的(1.58±0.43)、(1.52±0.48)、(1.61±0.45)分(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8^(+)比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CD3^(+)(41.92±2.43)%、CD4^(+)/CD8^(+)(1.89±0.34)高于对照组的(38.05±2.18)%、(1.52±0.31)(P<0.05)。治疗后,两组生理、心理、环境和社会关系评分比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生理评分(89.75±6.48)分、心理评分(89.07±6.02)分、环境评分(90.14±6.15)分和社会关系评分(89.96±6.2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2.93±6.85)、(82.40±6.13)、(83.27±6.30)、(83.14±6.54)分(P<0.05)。结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早期血液灌流与乌司他丁联合治疗可增强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症状、炎症反应,提升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
- 李丽丽周超
-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血液灌流乌司他丁
- 乳腺断层摄影和超声对不同病理级别非钙化型导管原位癌的诊断效能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比较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数字乳腺X线摄影(DM)及超声检查(US)对不同病理级别乳腺非钙化型导管原位癌(NCDCIS)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3月—202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7例NCDCIS的病例资料。以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为诊断标准,比较DBT、DM、US对不同病理级别NCDCIS的诊断价值,以及同一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病理级别NCDCIS的诊断价值,并与钙化型原位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US对低中级别NCDCIS的检出率(98.1%,89/90)高于DBT(81.1%,73/90)及DM(71.1%,64/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802、27.233,P均<0.001)。US及DBT对高级别NCDCIS的检出率(97.9%,46/47;85.1%,40/47)均高于DM(61.7%,29/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064,P<0.001;χ^(2)=6.594,P=0.010)。US及DBT对低中级别NCDCIS的诊断准确率(65.6%,59/90;63.3%,57/90)均高于DM(44.4%,40/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103,P=0.004;χ^(2)=6.461,P=0.011)。US(70.2%,33/47)及DBT(66.0%,31/47)对高级别NCDCIS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DM(27.7%,13/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029、13.844,P均<0.001)。钙化型原位癌中,低中级别及高级别病变分别为37.7%(114/302)、62.3%(188/302);NCDCIS中,低中级别及高级别病变分别为65.7%(90/137)、34.3%(47/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87,P<0.001)。结论US对乳腺NCDCIS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均具有明显优势,与病理级别无关。同一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病理级别NCDCIS的诊断价值无明显差异。高级别DCIS病变以钙化型居多,低中级别DCIS病变以非钙化型居多。
- 苏晓慧李超林青崔春晓边甜甜李丽丽
- 关键词:原位乳房X线摄影术
- 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对影像表现为不典型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DBT)对乳腺影像表现为不典型纤维腺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纤维腺瘤,以数字乳腺摄影(DM)及超声检查(US)图像为基准,影像表现不典型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边缘成角或毛刺状、高密度、纵横比>1、后方回声衰减、伴有可疑恶性钙化、局灶性不对称致密、结构扭曲以及单一检查结果为假阴性的545例患者共688个病灶;术前均进行乳腺DBT、DM和US检查。参照第5版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对肿块型病变进行评估,进行BI-RADS分类和乳腺致密度分类。比较DBT、DM及US对乳腺影像表现为不典型纤维腺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的差异。结果 DBT、DM及US对乳腺影像表现为不典型纤维腺瘤的检出率分别为69.5%(478/688)、43.8%(301/688)、99.4%(684/688),3种检查方法两两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BT、DM及US对乳腺影像表现为不典型纤维腺瘤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0.8%(418/688)、23.3%(160/688)、91.1%(627/688),DBT及US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DM,3种检查方法两两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DBT对乳腺影像表现为不典型纤维腺瘤的检出及诊断准确性具有明显优势,较DM更能清楚地显示病灶边缘,使BI-RADS分类更趋向于良性;但检出及诊断准确性较US低。
- 许洪芬林青苏晓慧崔春晓费洁李丽丽马锦竹
- 关键词:纤维腺瘤
- 乳腺导管原位癌X线表现与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关系的分析被引量:13
- 2021年
-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X线摄影表现与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5例DCIS患者共514个病灶的资料。根据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将全部DCIS病灶分为雌激素受体(ER)阳性型(215个病灶)、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型(282个病灶)和三阴性型(17个病灶)。患者术前均接受X线摄影检查,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分析不同分子分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如病变类型,钙化性病变的钙化形态、分布,乳腺构成及BI-RADS分类情况。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分子分型DCIS患者影像表现分布的差异,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α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结果:ER阳性型44.7%(96/215)表现为阴性或非钙化性病变;HER2阳性型41.1%(116/282)表现为钙化伴肿块/非对称致密/结构扭曲;三阴性型82.4%(14/17)为钙化性病变,包括单纯钙化(7/17)和钙化伴肿块/非对称致密/结构扭曲(7/17)。DCIS HER2阳性型与ER阳性型在病变类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47,P=0.003)。细线样/细小分支状钙化(34/201)多见于HER2阳性型,无定形钙化(67/119)多见于ER阳性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498,P<0.001)。团簇状分布钙化(59/119)多见于ER阳性型,线样/段样分布(76/201)多见于HER2阳性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23,P=0.004)。结论:DCIS的X线表现与其病理学免疫组化不同分型有一定关系,认识其X线表现有助于为临床个性化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多依据。
- 张敏林青苏晓慧崔春晓王成勤李丽丽马锦竹黄峻琳
- 关键词:乳房乳房X线摄影术分子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