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丽
- 作品数:4 被引量:63H指数:3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青岛市公共领域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对比数字乳腺断层合成与乳腺X线摄影对致密型乳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1
- 2015年
-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断层合成(DBT)与数字乳腺X线摄影(DM)对致密型乳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行DBT及DM检查的858例乳腺疾病患者资料。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对患者DBT及DM图像的乳腺致密度及病变表现进行分类。纳入在DBT及DM图像上表现为肿块的致密型乳腺患者631例进行研究。631例术前均行双侧乳腺DM及患侧乳腺DBT检查。以组织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采用DBT及DM图像对乳腺肿块的检出率、诊断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召回率、对肿块边缘的显示及BI—RADS分类进行评估。采用χ^2检验比较采用2种检查方法对肿块的检出率、正确诊断率、良性病灶边缘、恶性病灶毛刺显示的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比较2种检查方法BI—RADS分类的差异。结果DBT与DM对致密型乳腺肿块的检出率分别为84.3%(532/631)和77.3%(488/631),对致密型乳腺肿块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2.3%(519/631)和73.4%(463/6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7.191和36.890,P均〈0.01)。DBT与DM对致密型乳腺内肿块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68.1%(205/301)和58.8%(177/301),特异度分别为95.2%(314/330)和86.7%(286/330),召回率分别为3.6%(23/631)和9.8%(62/631)。DBT与DM分别检出边缘清晰良性肿块172、75例,恶性肿块毛刺征182、115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0.471和21.707,P均〈0.01)。330例恶性肿块中,DM图像BI—RADS分类为0、2、3、4A、4B、4C、5类者分别为19、4、8、13、52、93、141例,DBT图像上述BI—RADS分类分别为3、1、7、5、52、83、17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35,P=0.025);301例良性肿块中,DM图像BI—RADS分类为0、2、3、4A、4B、4C、5类者分别为43、10、60、117、58、11、2�
- 边甜甜林青李丽丽崔春晓苏晓慧
-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腺X线摄影
- 年轻与中老年乳癌分子分型及病理特征差异分析
- 2016年
- 目的探讨年轻乳癌分子分型与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中老年乳癌的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4月—2015年8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年轻(≤35岁)浸润性乳癌病人177例,分析其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Ki-67表达与肿瘤各分子亚型之间的关系,并与同期的2 311例中老年(≥45岁)浸润性乳癌病人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分子亚型年轻乳癌病人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及EGFR、TopoⅡα、Ki-67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1.321~38.371,χ^2=31.886,F=27.241,P〈0.05)。LuminalB型年轻乳癌的组织学分级及TopoⅡα、Ki-67表达与中老年乳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7~2.151,t=2.129,P〈0.05)。结论年轻乳癌分子分型与其病理特征有关,LuminalB型年轻乳癌的某些病理特征与中老年乳癌相比有其独特性。
- 李丽丽魏志敏
- 关键词:乳房肿瘤发病年龄
- 年轻女性乳腺癌的影像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 :总结35岁以下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影像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1例年轻组(≤35岁)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乳腺X线摄影、超声检查及组织病理学资料,分析总结乳腺X线摄影及超声检查中病变的形状、边缘、密度、钙化形态、钙化分布、后方回声特点、血流信号等;对病变的组织学级别及淋巴结转移数量等进行分析,并选择同期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部分中年组(36~60岁)及老年组(≥61岁)乳腺癌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乳腺X线摄影:年轻组椭圆形、等密度肿块的比例大于老年组(均P<0.05),肿块边界清楚的比例大于中年组和老年组(均P<0.05),不定形钙化的比例大于中年组和老年组(均P<0.05)。超声检查:年轻组椭圆形肿块的比例大于老年组(P=0.011),病变边界清楚、纵横比<1的比例大于中年组和老年组(P<0.05)。年轻组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数量较中年组和老年组更多,组织学级别较中年组和老年组更高(P<0.05)。结论: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的X线摄影及超声检查表现为良性病变特征的比例大于中年组和老年组。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数量更多,组织学级别更高。
- 孟菲菲林青崔春晓费洁苏晓慧马锦竹李丽丽
-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腺X线摄影组织病理学特征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的相关性、病理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IMPC的X线摄影、超声及病理资料。结果IMPC的X线表现以肿块伴钙化型(54.3%)为主,肿块形态不规则(69.7%)或分叶状(18.2%)、毛刺状边缘(48.5%)或边界不清(36.4%)、高密度(81.8%)或等密度(18.2%),60%以不定形钙化为主。超声表现以肿块型(76.1%)为主,肿块形态不规则(81.4%)或分叶状(14.0%)、边界不清(81.4%)或清楚(18.6%)、95.3%呈混杂回声,纵横比〈1占86%,后方回声可正常(67.4%)或伴声影(32.6%),RI为0.57-0.90,平均为0.74。ER+PR+HER2-阳性率67.4%,在ER+PR+的情况下,单纯型IMPC中HER2-46.1%,HER2+23.1%,混合型IMPC中HER2-75.7%,HER2+9.1%。乳腺X线摄影中肿块型IMPC HER2-72.7%,HER2+9.1%,非肿块型IMPC中HER2-53.8%,HER2+23.1%。IMPC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个数与浸润性导管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类型、HER-2表达及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PC的X线摄影及超声表现符合乳腺恶性肿瘤的特征。IMPC以ER+PR+HER2-多见,混合型IMPC中ER+PR+HER2-较单纯型IMPC中多见,单纯型IMPC中ER+PR+HER2+较混合型IMPC中多见。乳腺X线摄影中肿块型ER+PR+HER2-较非肿块型多见,非肿块型ER+PR+HER2+较肿块型多见。超声检查与免疫组化无明显相关性。IMPC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个数较浸润性导管癌高,IMPC类型、HER2表达及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率无明显相关性。
- 苏晓慧林青崔春晓齐春华李丽丽边甜甜
-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乳腺X线摄影免疫组化